巾幗不讓須眉——陳文新
文章來源: 席琳2006-03-10 09:36:08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08日 16:06)

  作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對人類的發展和進步起到推進性的所用。今年已經77歲陳文新的院士,為了實現這一生的夙願,在對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研究上幾乎傾注了畢生的精力,直到現在她還在忙碌著。

  在陳先生的家裏收藏著一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上和毛主席在一起的那個年輕人就是陳文新。主席與她的父親——烈士陳昌,是湖南第一師範的同學,也是好朋友。照片正是陳文新被選派到蘇聯學習農業的前夕,應邀到主席家做客時拍攝的。半個多世紀後,77歲的陳先生,仍能夠清楚的記得當年的情景。

  在毛主席寫給陳文新的親筆信中寫道:繼承父親的遺誌,為人民和國家的建設服務。這句話也成為陳文新日後工作和學習的座右銘,一直也沒有忘記過。20世紀50年代末,陳文新從蘇聯留學回國後一直在北京農業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國農業大學工作。對豆科植物根瘤菌的研究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花生、大豆、苜蓿這些人們熟悉的植物,都是豆科植物,豆科植物的根係中生長著大量的根瘤菌,它可以幫助固定空氣中的氮,並轉化成一種比工業化肥更環保的養料。正是因為這樣,陳文新認定自己的研究意義重大。

  上個世紀70年代,陳先生帶領學生並組織同行100多人,開始了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豆科植物根瘤情況的調查和采集工作,二十多年野外的艱苦研究工作,也讓作為女性的陳文新,讓人刮目相看。

  經過努力,陳先生和她的同事們所收集的根瘤菌數量和種類都位於世界首位,還發現了一大批耐酸、耐堿、耐鹽等適合惡劣環境下生長的珍貴的根瘤菌資源。麵對所取得的成績,陳先生更願意把它們歸功於自己的興趣。

  為人民和國家的建設服務是當年毛主席對陳文新的殷切希望,今天陳文新又用這句話來要求她的學生,因為他相信隻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做一個科學家。


  “九五”重點項目結束後,75歲的陳文新原本想在家裏享享輕福,可當她聽到西部大開發的號令,立刻意識到是豆科植物根瘤菌大有作為的時候了。而真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陳文新認為,這是她一生的願望,所以再辛苦一點也不怕。

  陳先生的工作日程總是排得滿滿的,主要是到各地開各種研討會,為的是要把根瘤菌的好處讓更多的人知道,讓它們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編:李菁  來源:CCTV.com

 

附、陳文新:毛主席鼓勵我獻身農業科學

  我的父親陳昌(字章甫)是毛主席誌同道合的好友。在湖南第一師範學習時,他們相識並成為至交。後來,他們又一起在長沙從事革命活動。我三歲那年(1930年),父親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殺害。解放後,我和我的一家受到毛主席無微不至的關懷。

   1951年4月,在武漢大學讀書時,我利用學校放春假時間回家看望母親。母親讓我代筆給毛主席寫了封信,在信中我附上了自己的一頁,告訴毛主席我在武大上學的情況。沒有想到,在5月初的一個陽光和煦的早晨,我收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毛寄”的一封信。我驚喜萬分,雙手捧著毛主席的信反複地讀著“文新同誌:你的信和你母親的信都收到了,很高興。希望你們姐妹們努力學習或工作,繼承你父親的遺誌,為人民國家建設服務。問候你的母親,祝進步!毛澤東四月二十九日”。毛主席的信給了我很大鼓舞。

   1951年“七一”前夕,我和同班的6個同學到北京華北農科所實習。毛主席得知我到了北京,先派他的秘書田家英同誌來看我。並於7月21日(星期六)下午派他來接我去作客。那天,車子從新華門大門一直開了進去,我被帶到一間非常寬大的會客室,周邊擺滿了沙發。我懷著渴望見到主席但又非常緊張的心情坐在沙發上等候了一會兒,身材魁偉,麵帶笑容的毛主席便走了過來。我緊緊地握著他的手,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毛主席在我身邊坐下,親切地問候我的母親。對我說:你們家是否還住炭坡?為什麽叫炭坡?那裏是否產炭?我到過你們家兩次。30年打長沙時,途中和你母親見過一次麵,我才知道你父親已經犧牲了,我也很悲痛。你父親是個很好的同誌,他為人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你們要學習他這種精神。毛主席詳細詢問了我家裏的情況,並說如果母親有困難,一定要寫信告訴他。毛主席不時問到我家鄉的一些地名,我的到來,引起了毛主席對過去的回憶。我看著毛主席,忘記了緊張,感到自己沐浴在偉大、崇高的愛的氛圍中。

   第二次見到毛主席是在1954年。當時我考取了留蘇研究生預備班,與毛主席的保健醫生王鶴賓同誌同在北京俄專學習。1954年7月3日下午3點半,主席又派王鶴賓同誌接我去他家作客。到了毛主席的住處,我走進了一間孩子們的臥室,那間房子的陳設很簡陋。擺著一張湖南農民家常見的木板雙人床,一張舊方桌,四條長板凳。房子裏有他的女兒、侄兒,還有葉子龍同誌等。一會兒,毛主席走了進來,我迎上去。他握著我的手向人們介紹:“認識她嗎?1951年來過的。她是武大學農的,你們也要去學農。”接著他問起我母親和兩個姐姐的情況。

   5時左右我與主席及其家人一道乘車去京郊的一個舊式別墅。一棟陳舊的兩層樓房,門前有一個小水池,周圍是一片桃樹林。在林子裏散步時,主席要我和他一起照了一張相。之後,主席與我和王鶴賓同誌一起在房前樹叢中的藤椅上坐下,開始了我們的談話,主題是農業生產。主席問了我很多問題,如土壤結構,培肥地力,土壤的礦物質成分,植物營養吸收和中南地區的土壤改良等。還問了全國學土壤學的人數。他說:“要增產,不研究土壤怎麽行呢!應該有更多的人學農”。我盡我所知道的回答了他的問題。當談到土壤改良時,我很推崇蘇聯的草田輪作製。主席馬上指出:“不行,現在農民一個人才二三畝地,怎麽輪作?餓著肚皮不吃飯?現在沒有畜牧業,牧草怎麽處理?”在談到培育土壤,種植牧草時,主席對牧草很熟悉。我們談到了苜蓿、根瘤菌、固定空氣中的氮等問題。他還說,我們在農業和工業方麵都要考慮如何充分利用空氣的問題。

   從與毛主席的談話中,我體會到主席是非常重視農業科學和農業科學人才的培養。堅定了我學農的誌向,這次又和毛主席及其家人一起吃的晚飯,飯菜比較簡單。有我們湖南人愛吃的苦瓜炒辣椒。毛主席指著說:“辛苦!辛苦!”毛主席的親口鼓勵和教誨,以及我對毛主席做過的保證,一直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動力,鼓舞著我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農業科學事業。留蘇歸來,我一直從事土壤微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近年來,已經培養了20多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國內外發表了30餘篇學術論文。

   在毛主席百年誕辰前夕,回顧走過的生活曆程,我的每一點進步,每一分成績都與毛主席的親切關懷、教誨和鼓勵分不開,我十分懷念毛主席。

   摘自:《緬懷毛澤東》

 

附二、毛舅舅

  今年1月,黃太勝在瀟湘電影製片廠攝製的50集電視連續劇《名人童年》中,扮演毛澤東。劇中的名人之一陳文新,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父陳昌是毛澤東在第一師範的同學,因叛徒出賣而英勇犧牲。因陳昌夫人姓毛,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呼毛澤東為“毛舅舅”。

  黃太勝說,拍攝現場是在長沙黃花鎮一個普通的農戶家中,整個拍攝過程從中午12時30分化妝開始,一直到晚上5點多鍾才結束。

  攝製完成後,導演對他的表演十分滿意。黃太勝說,其實,看到劇本後,他壓力很大,因為既要體現毛澤東親切隨和的偉人風度,表現他痛失戰友、安撫遺孤的複雜心情,又不能過分誇張和隨意。

  考慮再三之後,他決定這樣來處理劇情:進屋後和他的家人拉家常,“毛舅舅”準備走了,陳文新和她的母親、姐姐們對他難舍難分。這時,毛澤東拍了拍陳文新母親的肩膀,拉住她的手說了幾句寬慰的話。這樣既恰如其分又親切感人。

 

附三、張世賢采訪陳文新

飲水思源 幸福不忘共產黨——--張世賢同誌講述老校友陳文新與毛主席相聚的故事

    5月6日下午3:00,第二屆大學生學術科技節之博士論壇係列講座之二<<懷念老校友與毛主席相聚的日子--訪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文新同誌>>的報告會在資環樓425室舉行.

    "我今天向大家做的報告,是我去年聖誕節那天對陳文新同誌進行采訪的內容,我要跟大家講述的是她與毛主席兩次會見的故事."已是73歲高齡的老校友張世賢同誌向大家作的開場白.

    張世賢同誌先簡單的介紹了陳文新:她也是我們的校友,現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她的父親陳昌同誌是革命烈士,也是毛主席的好朋友.之後,張世賢同誌便從"爸爸與毛主席一起幹革命,媽媽為毛主席做飯,與毛主席兩次幸福的會見,學農很有誌氣,為土地興建氮肥廠"這五個方麵向大家作了一一講述.老校友幽默生動的語言吸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另外,投影上還展示了許多珍貴的曆史照片,這讓大家感到此次報告會格外有意義.

    在最後,張世賢同誌還給同學們看了幾張自己拍的照片,從學習,政治,思想上都給予了大家以啟發,同時,他還向同學們提出要"學習知識,增強本領,崇尚先進,不怕困難,自主自強"的殷切期望,而同學們熱烈持久的掌聲便是對老校友堅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