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崇修房新編11——浴室一:接電線與上牆板
文章來源: 房崇2013-12-16 11:06:07
上次說到,在牆上安裝水泥板,必須等到浴缸和底盤接水和固定完成以後。這並不是因為方便或美觀的原因,而是因為防水的最終目的。我臨時擺放了一塊瓷磚示一下意,就是說,水泥板必須壓在底盤邊緣的上方而不是靠在背後,利用其半寸的厚度,貼上的瓷磚就可以探底,將水攔在盤內。如果牆在盤外,瓷磚貼在盤邊之上,就可能漏水,隻靠矽膠是靠不住的。這個道理,有些DIY者甚至“二把刀”的施工隊往往不知,我住過的一個房裏的浴缸就被前房主做錯了,防水邊露在瓷磚下麵,也不值得拆了重做,徒留歎息。



因為不可顛倒的程序問題,所以水泥板要此時才見。再回過頭來看看浴缸,同樣是這樣一個程序,板在邊之上而不是邊之後。下圖左邊是cement board,右邊是green board。二者的區別是,右邊是耐潮防黴的,適合做浴室裏不直接接觸水的牆,但如果長期浸水還是會軟化;而左邊的水泥板則完全不怕水,水泥的特性就是遇水更硬。因為浴缸上沒有淋浴,不直接過水,所以不必一定用水泥板。記住,在過水的瓷磚縫隙,無論是grout還是矽膠,其防水功能都不是絕對永遠靠得住、信得過的,如有點滴漏水,日積月累就會把drywall泡軟,所以必須在淋浴後加水泥板。在我的一個僅十多年的出租房裏,就發生過房客一胳臂肘把淋浴房的牆杵一個坑的事,我隻得把瓷磚和drywall都拆了,再裝水泥板鋪新瓷磚。




從無到有地裝修一個浴室,除了與水有關的管道和潔具外,還有與水對立的一係列東西,就是電路、牆壁和地麵等。所以,在安裝好了過水的器具並且不漏之後,任務才完成了不到一半。因為我曾經破壁移牆,所以就必須有一個逆過程,把牆再裝起來。牆體是以木為骨drywall為皮,中間空的,裝著水管和電路。水管我已經詳細描述過,在把牆封起來之前,還應該把電再交代幾句。

說到電,有一個問題我之前一直沒有提,那就是這個房子的電線是鋁的,是一大缺點。在買前驗房時,發現了這個問題。我一查曆史,從1965年到1973年,北美建的很大一部分房子用的是鋁電線。我們在初中就學過,鋁的導電性能接近於銅,卻便宜得多。所以60年代的北美人就自以為比前人聰明地舍銅就鋁來做電線。我喜歡中西對比,在同一個時間段裏,中國人是走錯了路線,北美人是用錯了電線。我還記得我家在北京,1967年搬進了新樓房,電線就是鋁的。本以為那是中國經濟貧困的產物,誰知富甲天下的北美也不例外,莫不是他們也響應了“節約鬧革命”的號召?誰知這是個愚昧的選擇,在實踐中發現鋁線漲縮不定,造成接頭鬆動,從而發熱甚至打火,存在安全隱患,於是僅8年就停止使用了。北美人糾正自己的錯誤,比中國人還要快一點。因為時間不長,所以鋁線房屋在整體比例上為數不多,以前我隻見過一兩座,被我買到還是第一次。也算我倒黴,是1972年的房,還差一年就趕上撥亂反正了。

當時驗房師告訴我,隻有四條線是鋁的,其餘為銅。我動手裝修以後,發現並不止此。除了一些後加的線路(如空調)外,所有我動過的原裝線路都是鋁線。驗房師還說,他並不太擔心這個問題,隻要正確處理好了銅鋁連接,安全就不是問題。這驗房師是經紀推薦的,他顯然是在輕描淡寫,大事化小,不想把這筆生意搞砸了。我本來很反感鋁線,但是這座房子在其它方麵的優點和可以發展的巨大可能性更吸引我們,權衡利弊,隻好容忍這個缺點。我並不想說是被人忽悠了,既然買了這個房子,就得正視問題解決它。

我原想利用裝修的機會,盡量換掉鋁線,實際一幹才知道,那樣的工作量太大,最終沒有完全辦到。在改裝pot lights的過程中,我親眼看見了鋁線與舊插座連接處,因發熱而塑料絕緣皮已烤焦,真是不安全,以前隻是聽說,這次眼見為實了。我拆開查看過十幾個接點,有問題的僅此一處,說明房子線路的實際狀況還不太差,那就不考慮全換了,修吧。我查了書,要修無非是兩個辦法。




其一是,在發現了鋁線問題後,工業界開發了特殊的開關和插座,適合銅鋁兩用,其上有CO/ALR標誌,屋裏的所有開關和插座都需要換上它們。它們的缺點是一,價錢比普通銅線所用的貴幾乎10倍,一座房子用上幾十上百個,要多花幾百元。二,開關和插座的樣式隻有最普通、老式的一種,想裝漂亮些的裝飾性(平方形)電器具,對不起,根本就不生產。

其二是,用特殊的接頭帽(connector)連接銅鋁兩種線,它有個特殊名字叫63號。實驗了以後,我覺得這第二種更為實用,因為比較便宜,而且可以先接一段短銅線(哈,就叫pig tail豬尾巴)後再接普通銅開關和插座,時尚漂亮的問題也解決了。

除了鋁線,再簡單說說其餘線路。在以前的布線階段我說過,這個洗手間因為範圍和電器的位置全都改變了,所以我換新了全部電線,隻在一來一去的兩個接點上注意了銅線和鋁線的正確連接。下麵一圖是舉個例子,在舊牆和水管還沒有完全拆完時,預布的洗手池附近的線路,尚未連接。



下麵是已經連接好,上牆之前的同一部位。注意插座是GFCI,就是有漏電自動保護的,向右下一“捺”斜出的是通往漩渦浴缸的電線,它從GFCI插座引出,受其保護,這是絕對必要的。開關是控製排氣扇的,這浴室我安了三個開關,各司其職。



開始上drywall牆板,這是移牆以後的分隔客廳與浴室的牆。是妻子搭手,我們兩人裝上去的。下麵還可見穿洞通過的插座線。



在浴室的另一側,主臥室裏原來的兩個門都要堵上。但是,老牆上是舊式drywall加手工抹灰,厚度超過3/4寸,比現在的半寸牆板厚得多。解決的辦法是,先找來別處拆下的適當厚度的木片墊在木方上,再上drywall。再一看,這麵牆上原來沒有一個電插座,臨時起意又加了一個,就從洗手池燈上引線。別笑我,鐵盒子是舊物再利用。



主臥室裏的兩個門都堵上了。



更主要的上牆任務還是在浴室之內。浴室的屋頂原來被分割為四塊,它和外牆上都有移牆後遺留的巨大傷疤,且原本不平,擴大的部分還有麻點。我和妻子決定不再小片細補,而是牆上蓋牆,頂下加頂,用新drywall把它們大片糊上。為了保證牢固,我專門去買了2寸長的drywall螺絲,用來力穿兩牆。裝天花板drywall是我最發愁的事,因為技術和靈巧咱都不怕,就是勞動力不足。幸好兒子帶著女朋友回來幫了忙,四人齊力,把三塊drywall裝上了天花板。下圖是即將裝外牆的最後一小塊,露出了最後一塊花牆紙。這麽一蓋,第一是省事,牆紙省得撕,破牆省得補了。第二是上次講過的浴缸邊沿問題也同時解決。還有第三,外牆保暖也加強了。

 
再看一張裝上牆以後整體的照片,我根據過水和潮濕程度不同,裝了三種不同的板子。左右兩牆是單層板,而後麵的外牆是新舊雙層。




至此,上牆之前的事說完了。下次講述抹灰和磨灰,比較要技術也比較要吃苦的兩件事,必須經此二事,牆才能稱之為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