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地板浮動鋪——房崇修房 108
文章來源: 房崇2011-12-06 20:11:42

本集與上集應該是上下集,都是說在地下室裏更新一個臥室,該說到做地麵了。懸念揭曉,我要鋪合成地板了。考慮到我在已發的《房崇修房》一百多集裏,曾多次寫到實木地板,卻從未寫過合成地板,這又是居室裝修極為常用的一項,更適合 DIY ,故特地單開一集,且在標題裏突出一下主題。

在過去兩年裏,我已經在樓上六個房間加上樓道裏,安裝了 1300 平方英尺的實木地板。現在要做地下室,雖然我還剩有 200 多尺實木地板,足夠這個房間的,卻不想再用了。這外在的、形式上的理由是想要全層統一,不想一個房間例外;而內在的、本質上的理由是在地下室要注意防潮,宜用不那麽容易吸潮的人造合成地板( laminate ),而不宜用對濕度變化非常敏感的實木地板。幾乎所有地板廠家都建議實木用於地麵之上,而合成地板可以上下兩用,用句中國幹部政策的用語就是:能上能下。

就在不久以前,文學城裏的一位著名寫家貼了篇鋪硬木地板易如反掌。說老實話,我素來是很佩服那老兄的文字和見解的,僅在裝修方麵敢略置一詞。是不是易如反掌且不論,因為難易程度因人而異,反正我不敢稱是易如反掌。但是他鋪的是 laminate ,我插嘴說這根本不是硬木,他解釋說:在美國, hard wood 裏麵也包括了 laminate ,故可以這麽說。我還是私以為這種對 hard wood 的廣義理解不妥,而是應該明確區分 solid wood 與 laminate 的不同。它們隻是在外觀上粗看類似,卻在材質、適用範圍、施工工藝等方麵都不相同,把它們混淆起來一鍋煮,除了稍微滿足一下 DIY 者的自豪感外,沒有任何好處。對於英語水平不那麽 solid 而常感到 hard 的我輩來說,嚴格的界定比模糊的廣義更易理解。其實還是國人中的土稱呼明白得多,他們幹脆把 laminate 叫作假木地板,讓你很難以假亂真。

人造合成地板的流行雖然隻是近十幾年的事,卻已有了長足的進步。一是質量提高,其硬度和耐磨度超過了實木,高跟鞋或狗爪子都無損其表麵,而實木卻要嬌氣得多。比較好的,還具有防煙頭燙、防染色、防家用化學劑等特點。二是品種豐富,有從 7 、 8 毫米、 10 毫米、 12 毫米等厚度選擇,有各種仿木顏色,有平麵有光、無光、木紋或類似刮削不平( hand scraped )等效果的。三是便於安裝,約 10 年前,合成地板側邊是平直接口,須用膠粘連在一起的。本人有幸(或不幸?)經曆過那個時期,在所有接口上都要抹膠,膠又不可避免地溢出接縫,玷汙表麵,怎一個麻煩了得!後來才發展到邊緣都是咬合自鎖,隻要傾斜插入再放平,就連結嚴密,形成一個整體了。

我已記不清做過多少次的合成地板,但以前用的都是 7 或 8 毫米厚的便宜貨,這次在自家房子裏,要提高一下檔次,就決定要裝 12 毫米厚的。這次要買地板一研究,知道了製造合成地板的材料是 HDF 即高密度纖維板,與製造低檔家具和裝修邊線的 MDF 中密度板相比,要結實耐用得多。合成地板的耐用標準用 AC 值表示,共分五檔,住家用普通的是 AC2 , AC3 則是家用的最好檔次,同時也是商業用的最低檔次,可用於旅館客房等處。現在市場上 12 毫米厚的,多數都是 AC3 。

除了厚度要求外,太太從一個朋友家看來,喜歡刮削不平效果的。正好這時又有一場地板拍賣會(參見我兩年前的舊文《旁觀地板拍賣會》和《智取地板拍賣會》),我們去參加了,雖然沒找到滿意合適的,我卻記住了拍賣商在宣傳: hand scraped 地板現在是北美最流行的式樣。

沒等拍賣開始我們就退場了,轉而連看了四五家大小店,終於在一家地方小店找到了質量、款式和價錢都滿意的一種合成地板。在這裏,價錢與購買的數量掛鉤,超過 1000 平方英尺有特價,所以我一次買了 1400 多英尺,足夠我全部地下室用的(除瓷磚地麵以外)。 72 盒地板在兩天後到貨,我用小車分四次才運回家來。

除了本臥室要用的 12 盒以外,將要貯存幾個月的 60 盒地板堆在我的地下室裏。

原有的地毯早已拆掉,在 plywood 的 sub-floor 上鋪上底墊( foam underlayment )。這種粉色的叫 Supreme Pink ,質量較好,也是兩年前在拍賣會上得來。因為它是軟的,使地板與地麵不會硬碰硬接觸,起到舒適、消音、防潮、保溫的作用。

合成地板與實木地板在鋪設技術上的一個主要區別,就是前者是浮動鋪在底墊上,既不釘死也不膠粘,隻靠多片連鎖在一起後的本身重量壓住陣腳而固定;而後者是要每片都用釘 45 度角斜釘在底板( sub-floor )上的。合成地板薄而脆,根本吃不住釘子。也因為此,鋪合成地板最初幾行時可以輕易移動,不必像釘實木地板時那樣劃基準線,隻要小心地準確連結即可。

在鋪了兩三行以後,在邊緣處加上縫隙墊片,約 1/4 英寸或略厚,以備未來隨著溫度和濕度的變化,給地板預留伸縮的空間。我以前確實經曆過,在冬天幹燥時鋪的地板,到夏天就膨脹變形了,到那時的解救辦法是拆開地腳線再削邊去角,就非常麻煩了。在冬夏溫差幹濕變化極大的北方,這一點尤為重要。

合成地板是傾斜著插進去,再放平就鎖死了。最初兩三行還需費點勁把它們“摟緊”,到以後就可以很容易地按部就班進行了,有時一插就到位,偶爾需用廢板墊著,輕輕敲幾下。一定要做到嚴絲合縫,再往下進行。這地板號稱是 easy to install ,與我以前的經驗相比,確實很容易,連我的“摟子”工具都沒用上,進展順利。

兩塊底墊之間,用膠帶粘上。是為了固定,也是為了防潮。



半天時間,地板鋪得過半了。再把工具和材料移到已鋪的一半上,繼續進行。

當地板鋪進壁櫥裏邊後,有幾塊需要反方向鋪展,本來以為難,結果也很容易。天黑的時候,這房間全鋪完了。

在燈下,近看一下所謂 hand scraped 的效果。趁這個機會,你幫我估一下價,這樣的地板該賣多少錢一平方英尺,你才覺得合適呢?

地板鋪完後,還有地腳線。與門窗的邊線一樣,要先刷好白色油漆,這樣就避免了雙色相混,白色不會蹭到牆上。

做地腳線,更得靠我的角鋸(compound miter saw),可是這時發現鋸片太鈍了,鋸得慢不說,還鋸口焦糊。這從反麵說明了我剛裝完的合成地板之堅硬程度。隻好找出存貨的備用鋸片換上,以利再戰。那位文豪大俠說一根鋸條可以用20年,可以蓋100座房子。我怎麽買不到那麽耐用的鋸呢?



沿牆的四周,用氣槍把地腳線釘住,也就把地板邊緣預留的伸縮縫蓋住了。之後還要用 wood filer 和門窗用 caulking 來堵眼膩縫,再補上點漆。這些是“小節問題”,卻很有礙觀瞻,得耐住性子幹完。

為壁櫥安裝雙折門。同圖可見,把原位於壁櫥內的電插座也移出來裝好了。

給壁櫥折門刷了一遍半油漆,因油漆用完還差一點,壁櫥內還需要掛衣服的架子和橫杆,都待後補。

屋頂換了一盞新燈,同時把三個插座和一個開關也換了新。

就這樣拍一張臥室完成的畢業照吧!房門還是舊的,那是因為臥室外的廳還沒有裝修,這分隔內外的門將與外邊一起更新。



再專門看一次完成時的、有了腳線襯托的地板,以突出主題。



 本篇記錄了地下臥室重修的過程,實際上主要圍繞著合成地板的安裝。這房間已經可以使用了,雖然還是空的,沒有家具,但如何布置家具和裝飾品,就恕我不秀了。這既是分工不同,也是內外有別呀!

有位很內行的網友在我博客裏說,這個活對我來說太容易了。我答:是不難,但是容易也得做呀。“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接下去,我又該開始幹難的了,重設地下室一部分的水和電。請看後續報道。

噢,差點忘了。我買的地板是 1.50 加元一平方英尺,你說合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