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美國人是怎樣攀比的
文章來源: 舒怡然2009-10-18 20:24:50

我開博之初的第二篇博文寫了“安的左鄰右舍 ”,故事講的是安與她的鄰居之間因互相攀比而生出的種種煩惱。記得當時有網友留言說,其實西方人攀比起來更叫厲害,隻不過他們是不說出來。這個留言還真讓我琢磨了一會兒,覺得挺有道理。回想起來到美國十多年,與美國人的交往愈多愈深,對他們的了解也就愈加全麵和客觀。說起來,美國人的攀比一點都不比咱中國人遜色,從某種程度上講,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美國有句俗語“趕上瓊斯家”,表白的就是美國人的這種攀比心理。攀比最容易發生在鄰裏之間。看看我們社區的美國鄰居,可能會讓你領略一番美國人之間的攀比大賽。

鄰居之間的攀比從與建築商簽合同買房子那天起就拉開了帷幕。要說這美國人之間的“比”也是極具特色的。咱中國人的“比”是求同,就是說,看人家買啥咱也買啥,可能是新移民生怕吃虧的緣故。可美國人的“比”則是求異,那就是說人家買啥咱就不能買啥,美國人嘛,總要整點兒與眾不同的東西。所以在買新房子時,從戶型( model )的選擇,到內部裝飾( options )的確定,他們會處處顯示出不與鄰居苟同,甚至連磚頭的顏色,門窗的式樣這樣一些細節,他們也會仔細斟酌,絕不輕易遜色於鄰居(當然有一些是建築商要求的)。這樣攀比的結果,不但比出了創意,也造就了這千姿百態的美國式獨立房。

那麽搬進來之後比什麽呢?哈,比園子的裝飾修整嗬!這園子可是一座房子的麵子噢。每年二月一過,看那一輛輛標著不同公司的園藝設計工程車就在社區內穿梭不停,幹什麽呀?為美國人的大宅子整理花園,更換腐殖土,栽種新的花草,一年之計在於春嘛。要說美國人在園子上花錢那可比咱中國人大方多了。他們會請來上好的園藝設計師,每年都翻新花樣,以防鄰裏們看久了會產生審美疲勞,而且家家都在你追我敢毫不示弱。這樣攀比的結果,那自然是使整條街呈現出一片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色。

接下來該比什麽了呢?噢,比節日裝潢啊。一年一度的聖誕節,那就是鄰裏們裝飾房子的大比拚。室內打扮成啥樣咱不知道,單單看看那些別具一格的室外燈飾就夠開眼的了。各式各樣設計不同的彩色燈泡,從門前屋後的灌木,車庫,一直爬到了房頂。還有不斷與時俱進的擺設,比如充氣的聖誕老人,吃草的麋鹿,等等。到了晚上,五彩紛呈,又如群星閃爍,讓人目不暇接。前幾年我父母來美國旅遊,聖誕節之夜帶老兩口繞社區逛了一大圈,把他倆看得睜大了眼睛。“哎喲,快趕上燈展了!”

就是眼下馬上要臨近的萬聖節( Halloween )他們也不會放過。瞧瞧那些千奇百怪的牛鬼蛇神,早就守候在他們的門口了,再加上那天晚上的各種燈飾,是最能吸引孩子們的眼球。你再看看中國人居多的那條街,那才叫“這裏的夜晚靜悄悄”呢。難怪小孩子們走到街口便打彎轉向,“快別去這了,他們沒有糖。”哈哈,連小孩都悟出道道來了。

看看美國人的攀比,你便會覺得,這“攀”是要實力的,這“比”更是要付出代價的。

攀比的心態往往伴隨著炫耀的心態。而最值得美國人炫耀的莫過於他們的房子。這一點在我第一次來美國訪問時就深深地體會到了。每一位接待我們的美國朋友,隻要時間允許,都會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們家裏,並非做客 (飯是要到外麵吃的),隻是看一眼,見識一下美國人的大房子。聽到我們的溢美之詞,他們自然是喜上眉梢。人總是願意向外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麵,這本來是件無可厚非的事。

有人會說,美國人也就是在家和左右鄰居比一比,到了公司就沒那麽比了。沒錯,公司裏同事之間確實很少談論那些很私人的事情,比如很少有人會刨根問底地詢問你住什麽樣的房子,開什麽車。但是這並不說明他們在心裏沒有比較。曾經去參加一個公司的短期培訓,有一天接到通知說第二天公司有一個野炊聚會( picnic party )。令我大為驚訝的是,我的那幾位美國同事第二天全都鳥槍換炮,開來了自己最心愛的坐騎。我想他們的用意是再明顯不過了。可惜那時的我整個兒一土老冒,連三色火鍋(奔馳)與四個圈(奧迪)誰好誰差都鬧不清。

美國人除了比房子,比車,照樣也會比孩子。前一陣子在網上熱議的名校問題,很多人對中國家長的望子成龍頗有微詞。其實好多美國父母也同中國父母一樣的望子成龍。有些父母甚至把名校看成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有這種意識的父母也把子女所上大學的名聲和自己的家庭榮耀聯係起來。一些成績好的學生被名牌大學邀請見麵,其父母就會若無其事而又心存炫耀地問別的家長:“你們家斯蒂文沒去哈佛見麵會嗎?遺憾,我以為他也可以去的。”有些覺得尷尬的家長則搬出歐洲名牌大學來平衡心理,聲稱自己的孩子是準備去牛津大學的,言下之意,對美國的名牌大學不屑一顧。足見一些美國父母的攀比之心啊。

如果說鄰裏間的攀比,不管是比房子,比車,還是比孩子,總歸這種“比”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至少會催人努力,把日子過得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那麽,有些攀比則隻會使人心生嫉妒,或產生不平衡心理。我在公司就曾經認識這樣一位美國人。那時他已人過四十,可仍然單身一人且住在公寓裏,沒買房子。有兩件事最使他敏感,一個是房子,一個是孩子。記得每次刮風下雨,他都會問有房子的同事,“你們家房子怎麽樣了?有沒有漏雨啊?”或者說:“你們家房子上的瓦有沒有被風吹跑啊?昨晚風可是夠大的了。”剛開始,大家誰也沒在意,可是,漸漸地大家聽他的話有些不順耳了,心說:“你小子準是嫉妒我們有房子啊。”最可氣的是,他還經常不知趣地問別人:“你小孩怎麽樣啊?有沒有染上流感啊?最近流感可是很猖獗嗬。”終於有一天,辦公室的秘書向他高聲抗議了:“嗨,我說你要是不會說話就免開尊口吧。你瞧我們家兒子給你詛咒的,本來好好的,昨天晚上卻發起高燒來了。”這位老兄見惹惱了別人,以後自然收斂了許多。瞧瞧這攀比,都把人搞得變態心理了。

你若問攀比到底害人有多深,有些經濟學家甚至把美國這場空前的經濟危機歸咎於美國人多年秉承的攀比心理,正是這種攀比心理導致美國人在過去一,二十年裏不斷加大消費力度。曾看過一個相關的報道,受訪人格林女士就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態說:“心裏沒有失落感是不可能的,比如說當你看到別人買了大豪宅,而自己還住在一間很小的公寓裏,就會想,我到底什麽地方不如別人,為什麽不去貸款買大房子,別人可以的我也可以。”經她這番點播,我才大徹大悟,難怪美國會有次級貸款,也難怪會有那麽多 銀行拍賣房。有了這麽強勁的攀比心態,是什麽人間奇跡都能創造出來的。

這位格林女士讓我想起了我來美國認識的第一位房東。說實話,就是從她那兒,我初次了解了美國人的攀比。記得每次我熨衣服(國內帶來的真絲衣服),她總要在旁邊嘖嘖稱讚幾句,末了還不忘加上那句“唉,我可不想學這個手藝,再說,即使學會了,阿倫他也不會讓我做(阿倫是她的男友),不把他的衣服送幹洗店去洗,那他可就太沒麵子了。”是啊,有錢誰不知道送幹洗店呢?可我知道,我的這位房東她其實並不富裕,不然也就不會和房客混住在一起了。但是她真的喜歡像富人那般地生活,哪怕隻是些細枝末節,她身上有著典型的英格蘭情節。我這時才頓開茅塞,美國人的攀比敢情是有淵源的,不然,莫泊桑就不會寫下那篇著名的小說《項鏈》了。

寫於二零零九年十月十八日

安的左鄰右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