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天貓冬的閑話
文章來源: 曉青2020-12-12 08:45:01

冬天來了,今年雪不多,下也不大,也許沒到時候吧。但氣溫還是很低的,在屋裏都能感覺得到外邊很冷,天人相應。

年輕的時候,不覺得什麽天人相應,都是有關節病的人才會說自己是天氣預報,天要下雨下雪了,關節就不舒服了。

那時候常常想,怎麽會呢?而現在自己年紀大了,還沒有說自己能當天氣預報,但如果變天了,或者說外邊下雨下雪了自己本來沒看天氣預報,並不知道,也會感覺得到,那就是覺得外邊一定很涼、很冷。

這樣發展下去,估計離天氣預報也不遠了:)而現在承認了,天人相應。

我們這裏海拔高,氣溫變化比較大,早上晚上涼,而中午比較熱,尤其下午,到了四點以後,你馬上能感覺得到,氣溫變化了,需要加衣服了。而盛夏也一樣,四點以後就會涼快一些。

到了換季的時候,我們這裏感冒的人就特別的多,誰能出門總想著帶件衣服?中午出去,晚上回來,溫差那麽大,夏天還好,秋冬自然容易著涼。

也因為我們這裏海拔高,氣候幹燥,很多人就覺得暖氣一開,更加幹燥,所以,冬天開暖氣都比較晚,溫度放得也比較低,白天活動的時候還不覺得,隻要不是一直靜坐在那兒,就不會覺得有多涼,有時候多穿件衣服就是了。

但晚上了就比較容易著涼。

其實人們都說要早睡早起,早睡我覺得特別重要,因為過了10點,你也會覺得比較冷了。該睡覺了,挺著就容易著涼感冒。

這裏特別多的人家有羽絨被,原來我也用,後來發現如果暖氣開低了,羽絨被能蓋,如果暖氣開高點,羽絨被太熱了。

可是蓋著羽絨被你覺得挺舒服,那被子外邊一定很涼,你起夜或者早上起床就會感覺到冷了,容易感冒。

好多年前,有個美國朋友,他總是穿得很少,他說他家冬天白天開暖氣,開得溫度很低,晚上睡覺就關掉了,他家有羽絨被子。

後來他年紀不是很大就中風了,也不知道跟常年冬天家裏的溫度太低有沒有關係。估計溫度太低了,循環就不那麽好吧?

我這個人用別人的眼光來看就是比較浪費,尤其在取暖上,我不會節省,我當然不會像國內集中供暖那樣,暖氣開到熱,也不會在屋裏穿襯衣,但是我一定要讓自己能在屋裏感到自己是舒展的,不需要縮縮著呆著。

當然,我會經常被電氣公司提醒,我的電氣比鄰居家多一點,其實也沒有多多少就是了。他們建議我安裝定時管理器,就是到時候才能開關的,很多人就安了,一年據說能省幾十塊錢。從節約能源上來說,大家應當都這麽做,但從生活上來說,不方便,尤其對我這樣的人。

我願意接受批評、批鬥。人生苦短,我沒有冬天穿襯衣,也需要冬天蓋厚被子,我感覺我是有四季的。正常應當是這樣的。

至於說每個人需要的舒適溫度是不是一樣,那是另外一回事兒。

我有個朋友,家裏有兩個孩子,加上他們夫妻倆四口人在家,他家小兒子冬天特別怕熱,在家穿短袖還嫌熱,所以,為了將就小兒子,全家人都穿著毛衣,這樣能讓兒子覺得溫度適宜。

估計小孩子活動太多,平時也鍛煉得多,不閑著肯定感覺熱。

咱也是一樣的,如果在家裏搞衛生,就會滿頭大汗,如果這時候你會感覺屋裏很熱。對於那些把家裏溫度放得很低的人來說,那就不會出汗了。

反正生活這樣的事兒,都是自己覺得怎麽舒服就好。

冬天的美國,常常看見在下雪的地方也有人穿短褲,倒是這樣的人也穿著羽絨服的,人家也沒打噴嚏流鼻涕,估計也是家裏溫度很低,所以出門不覺得冷。這是不是也是好處?

好像印度人特別不怕冷,我家後院鄰居是個印度人,他父母來住過一段時間,下大雪的冬天,老人家出來都穿著裙子光著腳,隻是身上披著大褂。看著都冷,但人家從容地做著事兒,不是像咱們外邊冷出去一下嗖地就跑回來。沒有。

在國內的東北,鄉下是要貓冬的,到了冬天救貓在家裏等著春天的到來,現在有暖棚了,不知道是不是東也要種菜了。想想那樣的日子也挺好的,外邊北風呼叫,屋裏暖暖乎乎的,喝點小酒,吃點大肉。美著呢。

現在夏令時結束了,早上起來不是新聞節目了,是《中國美食》節目,天哪,空著個肚子看這節目,簡直是受刑一樣的。

那天看見一個東北什麽地方的美食,叫“坑烤”就是挖個土坑把柴火點上,放上土豆什麽的,在把坑蓋上,火就滅了,用餘溫烤熟的土豆特別香,說是大慶當年創業的時候就用這個方法,這樣大家能吃口熱乎的。

其實在東北,我們都是燒煤的,都有灶坑,上邊煤燒完落下的灰都是帶著火星子的,我們經常把土豆放灶坑裏,等飯做好了,土豆也烤熟了,那土豆跟現在烤箱裏烤出來的味道真的不一樣,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兒。

現代化的生活,方便、簡捷、衛生,但說實話,很多東西都變味兒了,就跟人們現在也不是以前那個樣子了似了,都心裏揣著一個夢想、理想啥的,這個虛無的東西帶給人們的就是內心的那份不安分,當然也是好事兒,不然能發展的這麽快?

隻是這啥都有兩麵性的,你占了這樣的優勢就會失去很多你以為無所謂的東西。

就好像冬天屋裏的暖氣,其實我們隻要比原來要我們穿多多的衣服,還要縮縮著的溫度放高一度最多兩度,馬上就會感覺不一樣。

而由於這樣的適合的溫度帶給你的舒服的感覺,就是對你身體的一個很大的幫助,無論是循環方麵,無論是舒服的感覺方麵,無論是不讓你的關節著涼而容易引起關節病方麵,這些長遠利益的條件,其實都是我們每天生活中看似小事兒、小節的東西,而實際上,卻讓我們晚年受益。

要說人活著,無論奮鬥還是懶惰,都在晚年才能看得出來應當怎樣才是對的,所有的努力也好,奮鬥也罷,其實都在為自己晚年能活得好一點。

不少人都在中年就開始琢磨多少錢退休能夠,為啥?因為那時候自己老了,沒有能力再拚命了,所以希望自己能生活得舒服一些。錢多點,當然就能舒服不少。

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了這個過程中,我們對自己的嗬護。其實等到最後,你算算,如果你平常生活得舒服一點,根本多用不了多少錢,隻要是不敗家。

說實話,我常常這也算,我少在外邊吃一頓飯,我燒買一件可買可不買的衣服呀,鞋子呀,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鍋碗瓢盆,我這個月下個月甚至整個的一個冬天,都能讓我在暖暖和和的家裏呆著。我覺得我不是浪費。

當然生活得怎樣,都得看自己要什麽,要什麽得到了什麽,就是自己感覺的美好生活。

最近在看《裝台》,那些人的生活在咱們看來,肯定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有今天的沒有明天的日子,但人家總是“美著呢”、“好著呢”的掛咂嘴上。無論遇到什麽難,都能平心靜氣地應對。

當人們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反而很鎮靜,很有能力去麵對和接受。放到現在誰家有個小菊這樣的孩子,還不得氣死?順子咋能那麽耐心地忍受著?

看到有人那樣地生活著,就感到,自己真的應當知足,所有的事兒在他們的眼裏都是“碎碎的”,能有一大碗麵吃,能有足夠的辣子澆在麵上,夾在饃裏就心滿意足了,那如果能給上一頓肉夾饃吃,就是在拚命幹啥都樂意了。

這就是過去普通人的生活標準,每天的夢想、理想。

時代不一樣了,一切都得與時俱進,你樂意不樂意都得連滾帶爬地往前跑,慢了就落下了,拉下了啥樣?害怕知道啥樣,所以不敢想,就拚命跟著跑。這就是現實吧。

每天過著有吃有喝的日子,風吹不到雨雪淋不到的,常常會想起過去的日子,看著劇裏那些人風裏來雨裏去的,一天過著一地雞毛的日子,就覺得憶苦思甜還是有必要的。

前天炸茄盒肉餡沒用完,還想做丸子湯,又覺得剛吃過,就想很久沒有烙餡餅了,於是又折騰了一次餡餅,還算挺成功的。

著烙餅的鍋,用了好幾年了,有點不大好了,尤其烙餡餅,有點粘鍋,有損於餡餅的賣相。一邊翻餅,我就一邊想,難怪人家有那麽多的鍋,這時候我要也有,馬上換一個就是了。也是不方便出去買,要是以前,我早就買了。現在是能將就就將就。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哈哈。

吃餡餅、和大碴子粥,還有糖蒜瓣。回到了過去過年的生活水平,還是感覺蠻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