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天空下誰最怕失去微信
文章來源: 曉青2020-07-14 14:06:35

瘟疫本來夠鬧心的了,最近突然聽說微信要不讓在美國用了,還說也許一夜之間就實行了:)

記得小沈陽的小品裏說過,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其實真就是這麽個理兒。

有了微信讓很多人放不下手機,早上睜開眼睛就摸手機,開開手機就上微信,晚上遲遲不睡也是看手機,手機上有啥?還是微信,不少人半夜醒來還得看看手機,依舊是掃掃微信。

快樂有沒有?當然有,但任何得到都是有代價的,失去有些是顯性的也有很多是隱性的。有些是瞬間的,也有是慢性的。

遠的不說,就說瘟疫以來這幾個月,看到多少人退出這群那群的,又見多少人跟往日的親朋好友,閨蜜因為在微信上爭論話題鬧翻了的?

值得嗎?

如果沒有微信,哪兒來的這些爭爭鬥鬥,又哪兒能如此傷和氣。

生活中有幾個人是怎麽折騰都不掰的?夫妻還有鬧離婚的呢?為啥鬧,就是太近了,遠一點,哪怕有一個對另一個不那麽在意,就不會鬧得那麽起勁了。

原來能視頻的工具也很多,但都不能有群,所以這樣的問題都不多,現在這個微信功能太齊全了,尤其這個群的作用,對於某一些人來說太需要了。

群,這個功能確實不錯,像家裏的群,有事兒一說大家都知道了,像閨蜜群,有事兒一說也是大家都知道了。

還有同學群、網友群、老鄉群、文學群、藝術群,等等的,對於各類人來說,各種群都是自己需要的,都覺得有用。

其實還有一個用就是,造謠和傳謠。速度之快能在瞬間傳遍全世界!不是嗎?

一會兒馬雲說、一會兒莫言說、一會兒專家說、一會兒教授說、一會兒最新研究說,一會兒古代的時候、一會兒近代的時候、一會兒戰爭年代、一會兒文革、一會兒下鄉、一會兒餓死人了,一會兒誰又說謊了、一會兒誰要下台了、一會兒誰死了,最逗就是說誰誰死了,結果人家現在活到快一百歲了:)

功能的強大,到了對誰都有用的時候,麻煩就來了。

造謠快、傳謠快,真實的信息也傳遞得快。所以,當有人感到威脅了,或者管不過來了,就得采取措施了 ,最佳辦法就是然你不能用。

誰著急?還是那些希望傳話的人著急。就咱們這些玩的人有啥著急的。我感覺沒了微信,對網站倒是個好消息。自從有了微信網站倒閉了多少了?都玩微信去了,沒時間上網了,網站咋活。

還有一種人著急,就是離不開群的人,總要說話,總要發送自己認為是可用的東西,然後讓大家從中認可自己:)

其實踏踏實實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兒,比學舌、傳播消息要有意義得多。

別說沒了微信,就是回到用筆寫信、打電話聯係的時代我都不覺得不方便,反而覺得更好。

現在有多少人還會提筆不忘字的?有幾個人每天有機會寫幾個字的?還有誰想著沒事兒打個電話聯係一下誰的?

人都要忘記自己是誰了,每天都想著微信微信,群呀群的。腦子不在家裏、不在工作上的人自從有了微信後,像雨後春筍一樣地多了起來。不是嗎?

倒退在某些時候,在某些應用上並不是一件壞事兒。

如果說誰真的因為要失去微信而痛不欲生,那就是沒法互相唱衰的那些人。估計對其他絕大多數人來說,不會有致命的影響的。

最煩微信上那些個胡編亂造的東西了,一點都不負責任,還傳得特快,然後有人相信有人不信,還有人為此爭論得天昏地暗的。

曆史都是人寫的,別爭論那些沒用的東西,尤其跟自己沒啥關係的。我就發現特別多的人都特有正義感,特有責任感。

我有個朋友,她有一段特別不幸的婚姻,跟我學的時候我曾經問她:“他這樣的人,以你中國第一名牌大學畢業生來說,完全應當避免走到一起啊。”你聽她怎麽回答我:“當時他說他能當國家主席,我想我有資格做第一夫人,我要幫助他把中國管好。”

相信很多人會以為我瞎說,也有人會以為她有精神病。

看過有研究表明,特別聰明的人,精神都不太正常,因為他們的大腦跟普通人不一樣。有些人是通過努力成才的,而有些人則是天生的聰明,天生聰明的人就是精神不大正常的人,不是因為他們精神不正常而聰明,而是因為他們的大腦跟別人不一樣,所以特別的聰明。而我們普通人就會覺得他們精神有問題。

從她身上我看到了另類的人,也感受到了,人和人真的會有特別大的區別的,這種區別不是單純好和壞的區別。

過去我也以為有些人是因為工作需要說三道四,現在看來有人就是那麽想的,又特別有責任心、正義感,所以不吐不快。

失去了微信肯定有人會有要崩潰的感覺,有人有要發瘋的感覺,但相信絕大多數的人,正常人群,都不會多在意的。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總會有替代它的工具出現的,以現在的高科技能力,隻能更好用,至於互相不讓看,不讓用的日子不會長久,因為對於他們不讓的彼此來說,對這樣的工具也是有需求的。否則咋傳遞要說的話呢?

好好保護好自己,平安地活下來,其它的一切將都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