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中的“義”和“利”
文章來源: 山哥2009-12-20 18:55:33

儒家經典<孟子>裏記載了孟子對於“義”和“利”的教訓。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員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
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
曰利?”
可見中國的主流政治文化意識形態是重義輕利的。很有意思的是,對孔孟之
道深惡痛絕的毛澤東,在對外關係中,卻完全奉行這一套“不言利”的孔孟
遺訓。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國家尚處於工業化現代化的起步階段,資金技術極其稀
缺。可是那時的中國為了“支援世界革命”,“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
人民”,對外援助真是竭盡全力。

支援朝鮮。中國付出數十萬子弟兵的生命和數百億的資金。中國媒體曾經報
道:金日成每次訪華,中共領導都陪同他去參觀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工農業成
就。老金也每次都要求中國無償轉讓這些先進技術給北朝鮮,而中國也照單
全給。
六十年代北京地鐵建成後,中國其他城市上海,天津,廣州等都無力建造,
卻優先援助朝鮮平壤建成了地鐵係統。結果地鐵建成後,自負的朝鮮人竟然
把地鐵車廂內所有“中國製造”標誌的中文金屬牌全部橇掉。

如果說援朝多少對於中國東北安全有利,北朝鮮與中國也始終沒有翻臉的話,
支援越南的結果就更加悲慘。
在支援越南等印支三國抗法抗美的長期戰爭中,中國派遣大量的高炮部隊,
工程兵部隊等裝扮成越軍直接參戰。其中數千人犧牲在異國他鄉。中國高中
級軍事顧問團指導訓練越軍,並協助直接指揮了包括“奠邊府戰役”在內的
一些重大戰役。因此越軍對於中國軍隊的戰略戰術都了如指掌,在79年後的
中越邊境戰爭中,以其人之道,還製其人之身,讓中國軍隊吃盡苦頭。
中國對越援助不遺餘力。即使在文革全國工交係統幾乎癱瘓的歲月,生產,
運輸抗美援越戰略物質的工廠,鐵路,公路等依然高效運行。中國援越花費
了數百億美元,但1975年越南統一後馬上完全倒向蘇聯,成為反華急先鋒。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發現繳獲的越軍武器後勤物質多為中
國援助,且為中國最先進裝備。


中國支援阿爾巴尼亞更加荒唐。這個地中海邊的歐洲小國隻有數百萬人口,
隻是因為奉行斯大林式的社會主義路線,反對“蘇聯修正主義集團”,便與
中共誌同道合,成為“海內知己”。毛澤東公開稱讚阿是“社會主義明燈”,
可是中國凡夫俗子都知道這盞明燈完全依賴中國加油。曾有報道說,在大多
數中國人尚不知電視為何物的文革年代,阿國每家每戶都用上了中國免費援
助的電視機。在60年代初中國的大饑荒到來時,中國進口了三船加拿大小麥。
可這時阿爾巴尼亞小兄弟再三催促中國小麥援助,敬愛的周總理竟然馬上電
令這三船上萬噸救命小麥改變航向,直接運往阿國!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
我感到心酸,鼻子酸。

中國還花費數百億美元支援非洲。坦讚鐵路全長一千八百多公裏,文革期間
由中國全部援建。在經濟技術落後的年代,中國不但花費數億開支,而且犧
牲了47名工程技術人員!

更有甚者,在中印邊境戰爭中大勝的中方,令人不解地放棄了包括藏南重鎮
達旺在內的到手的數萬平方公裏堪稱“西藏的江南”的寶貴國土,甚至把繳
獲的武器都擦洗幹淨,交還印軍。可是印度在吞並了這片土地後,視中國的
“仁義”之舉為奇恥大辱,近40年來一直磨刀霍霍,企圖雪恥。

毛時代“不言利”的外交政策,到了他去世後實在難以為接。改革開放年代
以後的中國便滑向另一個極端:隻言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