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要素--曲式==回旋曲式
文章來源: 雨韻2009-08-03 18:26:07

音樂要素--曲式==回旋曲式


    一、概述

    回旋曲式(rondo)是我們常常會碰到的一種曲式。它的基本模式是:以一個基本主題為主(A),主題至少出現三次或三次以上,並在主題與主題之間穿插不同的對比部分——插部(B、C、D ...),至少要有兩個插部,主題具有循環反複的特征,這種曲式稱為回旋曲式。

    結構圖式如下:

A              B            A            C            A            (D            A            E              A)

主部      插部1     主部       插部2      主部       (插部3      主部      插部4       主部)


    對比:

    三段式――――ABA

    雙三段式―――ABABA

    回旋曲式―――ABACA

    (一)主部:基本部分叫主部。主部結構由樂段、單二部或單三部曲式構成(三部曲式較少),反複時原形重複或變化重複,調性上可以是原調或轉至其他調,但開始或最後一次的主部,必須在原調上進行。回旋曲式的主題應具有完整、獨立意義,簡明清晰。

    (二)插部:對比部分叫插部。插部為對比性段落(旋律、調性、織體、體裁等與主題形成對比)。在五段結構中:ABACA,C段的對比性大於B段;在多段結構中,最後插部的對比性往往大於其它插部段落。


    二、回旋曲式的類型及其特征

    (一)展開性插部的回旋曲式

    插部是展開性的或以展開性原則為(取材於主部),和主部對比不大。結構上主部和插部較多,五段以上各部分以樂段結構為主並有明顯的終止式。在調性上主部無調性變化,插部可以在本調,也可轉至近關係調。

    現在我們來聽一首非常簡單而且很好聽的例子,這是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雖然隻有兩分多鍾,但采用的就是上麵我們列出的共有9個部分(主題出現5次,加上四個插部)的回旋曲式。我們先來聽聽主要主題,也就是"A":

    曲例一: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1):0-0'15":

    這個主要主題是由樂隊奏出的,接下去的第一插部也就是B,由獨奏小提琴演奏主旋律,樂隊給以簡單的伴奏:

    曲例二: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2):0'16"-0'30"":

    接下來我們會第二次聽到主要主題A, 仍由樂隊演奏:

    曲例三: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3):0'31"-0'45:

    第二插部C也是以小提琴為主:

    曲例四: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4):0'46"-1'00":

    接下來的A我們就不再聽了,請聽第三插部D:

    曲例五: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5):1'16"-1'31":

    第四插部E更加活躍,也稍長些:

    曲例六: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6):1'46"-2'16":

    主題和四個插部我們都已經熟悉了,現在讓我們把這個樂章完整地來聽一遍,裏麵的A都是由於樂隊演奏的,每次出現都保持原樣,而四個各不相同的插部則展示了獨奏小提琴的光彩和演奏技巧,除了第四插部以外,每個段落幾乎都是15秒鍾。整個樂章一共長2'37",演奏者是小提琴家布萊濟娜和羅馬卡梅拉小組,由杜維爾指揮。

    曲例七:巴赫的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2'37":

    剛才大家聽到的,是巴赫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采用展開性插部的回旋曲式結構。通過這個簡短而明確的例子,大家對回旋曲式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了。不過我要提醒一下,這隻是回旋曲式的一種。實際上它有許多變體,尤其是在巴赫時代以後,人們常常自由地將它進行改造,使之變的更加豐富、自由。

    (二)對比性插部的回旋曲式

    插部和主部形成鮮明對比。結構上以主部出現三次為典型。

    圖式:

    A              B              A              C              A


    各部分結構常常擴大為單二部或單三部曲式,主部反複時常進行擴充、減縮、變奏等,甚至可能出現兩個插部連接在一起,並有引子、連接和帶綜合性的結尾來加強連接性。調性上主部和插部發展到遠關係調。

    (三)從插部開始的回旋曲式

    從插部開始的回旋曲式,由於開始的插部在後麵再現,故具有複三部曲式的特點。如:莫紮特《土耳其進行曲》。

    現在我們根據圖式結合音響欣賞分析莫紮特《土耳其進行曲》(從插部開始的回旋曲式):

    曲例八:莫紮特的《土耳其進行曲》:3'52":

    圖式:

    B單三部            A            C單三部            A            B單三部            A            結尾

||:a||:b  a1:||:       樂段       :||: c:||:d  c1:||:      樂段      :||: a:||:b  a1:||:      樂段      :||   

||:8||:8  8 :||:          8         :||: 8:||:8  8 :||:         8         :||: 8:||:8  8 :||:        8        :||   31

    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將回旋曲式和奏鳴曲式(關於奏鳴曲式我們將在以後作詳細介紹)相結合,稱作"回旋奏鳴曲式"。下麵我們來看一個貝多芬的例子,這是他的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no.1第三樂章。圖式是這樣的:

    A              B              A              C              A              B              A

    請注意:這裏麵除了A是多次重複以外,B也出現了兩次,而且這兩次的調性不同,第一次出現在屬調上,第二次回到主調上,這樣就符合了奏鳴曲式的調性布局了,而且中間的那個C也寫得很像是展開部。我們可以把上麵這個圖式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都包含A、B、A,中間是C。

回旋奏鳴曲式圖例

    現在讓我們來聽一下貝多芬這首回旋奏鳴曲式的A部主題,隻聽它的開頭部分:

    曲例九:貝多芬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no.1第三樂章(1):0 - 0'22":

    這隻是主題A的一部分,後麵有對它的重複和發展。然後我們會聽到在屬調上的第一插部B:

    曲例十:貝多芬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no.1第三樂章(2):0'57"-1'31":

    接下去就A的再現了,讓我們再來熟悉它一下:

    曲例十一:貝多芬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no.1第三樂章(3):1'32"-1'55":

    下麵的第二插部C(或者稱作按照奏鳴曲式稱作"展開部"),是用主題A的材料進行一係列變化、發展,從這種寫法上來看,它更像是奏鳴曲式那不穩定的展開部:

    曲例十二:貝多芬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no.1第三樂章(4):1'55"-2'33":

    對貝多芬這個樂章中的幾個素材我們已經有印象了,現在就請大家一邊看著上麵的圖式,一邊來聽這個樂章。請注意:相當於奏鳴曲式再現部的第一個A,其伴奏織體是不同於一開始的,而且它後麵的那個B,從原來的屬調上改成了和A一樣的調性。此外,最後一個A也有速度和風格上的變化。大家可以在聽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弄清楚曲式結構上,也可以單純地享受音樂的美。

    曲例十三:貝多芬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no.1第三樂章(5):6'36":

    複三部曲式的因素:

複三部曲式圖例

    剛才聽到的,是貝多芬G大調鋼琴奏鳴曲op.31,no.1第三樂章。最後請聽莫紮特的單簧管協奏曲K622第三樂章,在此就不預先聽其中的各個主題素材了,隻是把圖式告訴大家:

    A              B              A              C              B              A              D              A

    請大家仔細看上麵的圖式,這又是一個自由運用回旋曲式原則的例子,在實際作品中是常常會這樣"出格"的。這個單簧管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長8'21",由單簧管演奏家查爾斯.內迪赫以及奧菲歐室內管弦樂團演奏。

    曲例十四:莫紮特單簧管協奏曲的第三樂章:8'21":

    曲例十五:莫紮特《D大調弦樂小夜曲》第四樂章 回旋曲式:3'02":


    三、回旋曲式的二重形式

    單三部曲式的中間部和再現部變化反複(即:三部--五部曲式),具有回旋曲式的因素。

A  ||: B  A: ||    =    A    B    A    B1    A

    如:《帕格尼尼練習曲“鍾”》李斯特曲。


    四、回旋曲式的應用範圍

    用回旋曲式寫作的樂曲,可以是獨立作品或大型作品的組成部分。

上一章節        返回目錄        下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