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要素--曲式==奏鳴曲式
文章來源: 雨韻2009-08-16 07:28:30

音樂要素--曲式==奏鳴曲式


    一、奏鳴曲(sonata)

    奏鳴曲是一種樂曲題材。16、17世紀後泛指各種器樂樂曲。17世紀以後則指類似組曲的器樂合奏樂曲。自從海頓、莫紮特以後,奏鳴曲則指有三、四個樂章組成的器樂獨奏曲或一件獨奏樂器與鋼琴合奏的器樂曲。其基本特點是:第一樂章是明快的,用奏鳴曲式;第二樂章為慢板,用奏鳴曲式、三部曲式和變奏曲式;第三樂章(有時省略)為奏鳴曲式或詼諧曲、複三部曲式;第四樂章為快板或急板,用奏鳴曲式、回旋曲式和回旋奏鳴曲式。在音樂史上,奏鳴曲與交響曲的成長有著相互關係。


    二、奏鳴曲式(sonata form)

    奏鳴曲式是一種較大型的結構形式,適合於表現戲劇性題材內容。它在結構方麵是由帶再現的三大部分組成,即:呈式的第一部分,以展開為主的第二部分和再現呈式內容的第三部分;有時還可能出現全曲的引子和結尾,形成完整的奏鳴曲式。但是,它又不同於一般的三部曲式,而是一種複雜的三部性結構。


    三、奏鳴曲式的結構圖式

奏鳴曲式的結構圖式

    這就是奏鳴曲式的大致輪廓,符合上述結構原則既稱為奏鳴曲式。

    從以上可以看出:

    1、兩個主題的對比和變化,是奏鳴曲式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它們除了在調性上形成對比之外,在主題的風格上也有著明顯的區別。主部熱情歡樂,副部柔和抒情。另外,在速度上有快、慢的對比,力度上有強、弱之分。

    2、奏鳴曲式的調性布局有著特定的規律和發展原則,如:呈示部中,兩個主題的調性形成對比關係,而在再現部中,它們又形成統一關係,這是奏鳴曲式的重要原則之一。再如:呈式部必須結束在副部調性上,猶如提出問題等待解決,主部經過展開部的頻繁轉調這一過程之後,再現部則統一在主調,矛盾得到解決。


    四、奏鳴曲式的結構功能

    (一)呈式部:分為四個部分:

    1、主部:是奏鳴曲式的開始部分,也是陳述第一主題的部分。

    主題方麵:富有動力性,熱情豪邁,剛勁有力,較少應用抒情性的主題。如: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結構方麵:常見的有樂句、樂段或單三部曲式,早期的奏鳴曲式,結構比較短小,在貝多芬以後的奏鳴曲式中,也常有主部為三部性結構。

    調性方麵:一般在主調上進行並結束在主調上。當主部結構為單二部或單三部時,它們的中間部分也可能轉至其它調。

    2、副部:是呈式部中陳述第二主題的部分。

    主題方麵:主題富於抒情性,一般具有柔和優美歌唱性質,與主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結構方麵:早期奏鳴曲式的副部隻有一個主題,樂段結構。奏鳴曲式發展到後期,副部已不限製在一個主題的範圍之內,而出現了二個甚至三個主題。

    調性方麵:主部和副部,在調性上必須形成對比的關係,這是奏鳴曲式的重要原則,副部的調性,總是在新調上出現,一般常轉至主部的近關係調(大調--屬調、小調--平行大調或屬小調等等)。

    副部無論轉到什麽調性上 ,和主部永遠是對比關係(剛--柔、強--弱、快--慢),隻有到再現部時,副部和主部的調性才形成統一的關係,即:副部回到主部的調性上。

    如:莫紮特《第十三首鋼琴奏鳴曲》:

    呈式部                                                        再現部

    主部              副部                                      主部              副部

    F                   C                                             F                    F


    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

    呈式部                                                        再現部

    主部              副部                                      主部              副部

    f                 bA                                             f                     f


    格裏埃爾《聲樂協奏曲》:

    呈式部                                                        再現部

    主部              副部                                      主部              副部

              f              C bE e d g                                      f                 bbA f c f


    3、連接部:出現在主部和副部之間的段落,起連接兩個主題的作用,即完成主題的轉化工作(音樂形象、情緒、材料及調性的過渡)分三個步驟:

    主部(減弱主部因素或補充)--過渡--副部的準備。使副部的進入平穩自然促進兩個主題的有機聯係。

    主題方麵:以主部材料為主,逐漸過渡。

    結構方麵:無固定完整的結構,具有一定的展開因素,音樂意義不強。

    調性方麵:為進入副部作調性準備,由主調--轉調過程--引入副部(常結束在副部調性的屬功能和弦或屬長音上)。

    總之,連接部兩端部分的材料及調性,一般較靠近各自相鄰的部分。

    當兩個主題的對比不明顯時,連接部的規模短小,也可以省略。

    4、結束部:緊接副部後出現的一個段落,起補充、概括和總結呈式部的作用,其主題常取材於呈式部中的任何部分或者出現新主題。一般結束前常出現持續音或不斷地重複終止來加強結束感。

    結束部的結構一般比較短小,但有時也可能出現較龐大的結束部。

    結束部的調性,以結束在副部的調性上為典型。

    結束部有時可以省略。

    (二)展開部

    展開部式呈式部和再現部之間的一個部分,也是奏鳴曲式的中心部分,無論在結構,還是在調性等方麵,都體現出不穩定的特性。

    主題方麵:以呈式部的材料為主,常用主部和副部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加以展開,進一步發展了呈式部的音樂形象,展開部一般選用富有動力性的材料----主部的材料,應用複調手法展開。有時也用主部和副部的材料先後展開。較少單獨采用副部的材料,因緩慢抒情性主題缺少動力,難以展開。

    結構方麵:無固定的曲式結構,不穩定性強,常將呈式部的材料,給以副調化處理(重複、模進、擴充、減縮等),形成不間斷的連續進行。

    規模較大的展開部,有時也可分為三個層次:引入--中心--再現準備。

    引入:用呈式部的材料作短暫的引入(常用主部開始的部分),似展開部的引子,結構較零碎,之後立即轉入中心部分。

    中心部分:是展開部的核心部分,也是全曲最緊張和極不穩定的部分。主題結構複雜,無明顯的段落和終止,整個部分形成連綿不斷的進行,但結構和調性變化的界線仍能夠辨析。

    再現準備:主要在音樂材料、調性、情緒方麵為再現部作準備並積極引入。和聲一般結束在原調Ⅴ級上,在引出再現部的Ⅰ級,使兩個部分連接自然,情緒上在經過一係列的緊張變化之後,逐漸趨於緩和。

    調性方麵:以頻繁的轉調和離調為常見,一般向下屬方向進行。為避免和呈式部的調性相一致,有時也可能會轉到遠關係調上。

    (三)再現部:

    再現部是接展開部之後,重複呈式部內容的部分,它是奏鳴曲式的總結部分,和呈式部的區別有以下幾方麵:

    1、呈式部的主部和副部,在調性上形成對比關係,而在再現部中,它們在調性上必須是統一的關係,一般副部是回到原調再現,但有時副部會暫不回原調,先在其它調上出現,之後再回到原調(有時主部也可能不在原調上出現)。

    再現部除以上的變化外,其餘各部分均統一在主調之中,最後亦在主調上結束。

    2、主部和副部再現時,在結構上一般保持原結構,有時也可以擴充或減縮。

    主部和副部一般不能省略,尤其副部,省略則失去奏鳴曲式的意義。

    3、連接部再現時,根據副部的調性變化,亦有所變化;調性上——一般在原調進行或引向副部調性;結構上——可以維持原結構或者擴充、減縮、甚至省略。如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再現部中的連接部則省略。

    4、倒裝再現。副部在主部之前出現,之後主部再現,如莫紮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K284C(311)第一樂章及肖邦《第一敘事曲》。

    以上簡單介紹了再現部的基本情況,典型的再現部是按呈式部的內容全部再現,結構基本不變,副部、連接部和結尾回到原調。

    總之,奏鳴曲式的再現部不存在原型重複,而始終是變化再現(既“動力性的再現”)。


    五、奏鳴曲式的應用範圍

    在交響性的套曲形式中(奏鳴曲、重奏曲、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式常作為第一樂章典型結構而應用。之外單樂章的套曲,也常用奏鳴曲式寫成。


    六、作品分析

    一、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貝多芬的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規模較小,在結構上比起後期的奏鳴曲式來要單純一些,所以是個很好的教學例子。

    結構圖式:

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結構圖式

    現在我們來聽一下以上行分解和弦為主要材料的主題旋律:

    曲例一: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1):0-0'12":

    這就是呈示部中的主題。在它之後是一個過渡性樂句,它的任務是從主題逐漸過渡到副題去,請聽這個過渡性樂句:

    曲例二: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2):0'13"-0'27":

    緊接著是副題,它的旋律進行方向與主題正好相反,是從上往下,調性則改在了ba 小調上:

    曲例三: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3):0'28"-0'52":

    副題之後,貝多芬又寫了一個小結尾,這是呈示部的收束材料,它的調性在bA大調上。

    曲例四: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4):0'53"-1'02":

    到此為止,呈示部就結束了。展開部是對主題、副題材料的自由發展,在這裏,它們不再是像原來的樣子了,而是在調性上不斷變換,樂句結構也被打散了,並且還加進了新材料,聽上去整體情緒不大穩定。我們來聽一下這個展開部:

    曲例五: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5)2'04"-2'48":

    這就是展開部的開頭部分。在這裏由於調性頻繁的變換、樂句結構的改動,以及演奏手法的多樣化,造成了不穩定感以及情緒上的起伏、深化。而接下來的再現部則又會使人感到比較穩定明朗了,它和不穩定的展開部形成了對比。

    再現部中的主題和呈示部中基本相同,我們就不在這兒聽了,這裏重要的是副題的變化:它的調性回到了和主題一樣的f小調上,這就是奏鳴曲式的一個重要規則:再現部裏的副題要有"調性回歸",或者叫做"調性服從"。服從誰呢?服從主題的調性(通常稱作主調--即主要的調性)。由於副題的調性回歸,所以原來的過渡樂句也就有了一些變化。現在我們來聽一下回到主調上的副題:

    曲例六: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6)3'36"-4'01":

    最後是結束部材料,它的調性現在也回到主調(f小調)上來了:

    曲例七: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7)4'01"-4'17":

    我們已經把這個樂章的結構搞清楚了。不過要提醒大家,貝多芬在這裏還有大段的重複,即呈示部本身作了重複,當展開部和再現部演奏完了之後,這兩個部分又連在一起重複了一遍。樂譜中的重複記號是║: ...... :║,據此我們可以再畫一個圖式:

  ||: 呈示部 :||  ||: 展開部和再現部 :||

    現在我們就一邊看著圖式,一邊來聽這個樂章:

    曲例八: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6’30”:

    剛才我們以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為例,講解了奏鳴曲式結構,相信您已經有了基本概念了。如果您仍然覺得在聽覺上抓不住這些規律,也沒關係,因為曲式這門學問絕不是簡單的幾條規則,在音樂學院裏,老師們至少要用一年的時間來授課,而且學生們在課下還要做大量的作品分析和寫作,才能逐步掌握。況且,不論是哪種曲式,不論是哪種規則,它們在實際作品中的運用都是非常靈活多變的,否則作曲家們不就是照貓畫虎,所有的作品也都千篇一律了。

    二、小提琴協奏曲 《梁祝》

上一章節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