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要素--旋律
文章來源: 雨韻2009-08-02 21:58:08

音樂要素--旋律


    旋律(melody)也稱作曲調,是一連串樂音的有組織的進行。

    與其他要素相比,旋律在音樂中的地位最突出,自然也就是最主要的表現手段。可以說,任何人在聽了一首作品之後,首先記住的就是旋律,它是可以由我們哼唱出來的,而其他要素如單純的音區、力度、節奏,離開了旋律,簡直就無法獨立存在,所以有人說,旋律是音樂的靈魂。不過,在有些音樂中,旋律並不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比如二十世紀的一些新穎獨特的作品,是以音色為主要的構成因素,而非洲的鼓樂則主要是由各種節奏組合而成的。限於篇幅的原因,本節內容不涉及這一類特殊的音樂。

    旋律和我們的日常語言關係十分密切,最早的音樂,它們旋律的曲折變化,是依附於語言本身的,可以說,它就是將語言中的音高加以誇張得來的。比如我們中國人的吟詩,就是將詩句用較為音樂化的調子朗讀出來,西方古老的聖詠也是這樣。後來漸漸地有了不依附於語言的音樂旋律,但如果仔細想想,這些形態各異的旋律仍然和語言有著深層的關係,比如曲折婉轉的旋律,有如親切的談話;短促有力的旋律,很象是命令或驚歎的口氣;下行的律就如同我們日常生活的熟悉的歎氣聲,它往往用來表現哀傷的哭泣或沉重的歎息。

    正因為旋律具有情感色彩,它能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作曲家就利用這一特征,來寫作表現各種各樣情緒的旋律。例如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五交響曲末樂章的開始部分:

    譜例一: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末樂章主題:

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末樂章主題譜例

    曲例一:貝多芬第五交響曲末樂章主題:

    它的旋律是有主和弦分解而成的號角音調,棱角分明,具有英雄氣概。這種旋律特性是貝多芬的一個鮮明的標誌,是他的個性語言。

    再舉一個例子,這是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的第六"悲愴"交響曲的末樂章主題,以下行音調為主,聽上去有如哭泣一般:

    譜例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末樂章: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末樂章譜例

    曲例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末樂章:

    用來描繪悲愴情感,這旋律是非常貼切的。而在這部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柴科夫斯基描寫的是年輕時的奮鬥,它的旋律則是另一種形態,高亢鏗鏘,富有陽剛之氣的:

    譜例三: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譜例

    曲例三:柴科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

    這條旋律顯示出的是奮發向上的精神,它也有類似於貝多芬的號角音調的特征。

    我們再來分析兩條旋律,選自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這是受莎士比亞的同名戲劇故事啟發而作的,講述了一對相愛的年輕人因家族的仇恨不能結合,最終雙雙殉情的悲劇故事。劇中的兩個主題就是"恨"與"愛"。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用生動的筆法描繪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

    譜例四:柴科夫斯基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第一主題:

柴科夫斯基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第一主題譜例

    曲例四:《羅米歐與朱麗葉》第一主題:

    譜例五:柴科夫斯基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第二主題:

柴科夫斯基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第二主題譜例

    曲例五:《羅米歐與朱麗葉》第二主題:

    顯而易見,第一條旋律是用來描繪仇恨與鬥爭的,它棱角尖銳,音符短促,節奏十分不穩定;而第二條旋律舒展、歌唱性強,聽上去很深情,可以想像它是描繪愛情的。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旋律與語言的密切關係,也由此得出結論:聽者應該能夠從作曲家的旋律中聽明白他所想要表達的情感。

    作曲家的創作個性在旋律中的表現是很鮮明的,不同的國家、民族又有不同的旋律特色,正如它的人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個性一樣。而且各個時代也有它自己的時代特征,比如我國的抗日歌曲,就反映了特定年代人們的思想感情。民歌和戲曲、說唱音樂,也有其旋律特色,京劇的高亢昂揚和江南越劇的委婉秀麗,是很有代表性的。

    在一部大型作品中,往往要用很多條性格不同的旋律,它們形成對比和發展,使音樂向前推進。比如前麵提到的柴科夫斯基的《羅米歐與朱麗葉》,兩條主題旋律在後麵都有發展,表現仇恨的、鬥爭的那一條旋律(曲例三)變得更加激烈、尖銳,愛情主題(曲例四)則變成了悲劇性的高潮,起到了催人淚下的效果。

    然而,那些不帶文學性、描繪性標題的器樂曲(稱之為"純音樂")應該如何去理解呢?我們還是再舉一個例子,這是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著名的g小調第40交響曲第一樂章,它的主題是由氣息短促的、帶點跳躍的音符組成的,副題則相對來說比較舒展,帶有抒情的氣質。

    譜例六:莫紮特第40交響曲第一樂章主題:

莫紮特第40交響曲第一樂章主題譜例

    曲例六:g小調第40交響曲第一樂章主題:

    譜例七:莫紮特第40交響曲第一樂章副題:

莫紮特第40交響曲第一樂章副題譜例

    曲例七:g小調第40交響曲第一樂章副題:

    這就是構成第一樂章的兩個主要素材,在音樂進行當中,它們發展、變化,並不時地還有新的素材加入進來,構成豐富多變的音樂洪流。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它的湧流,感覺到它的變化和不斷的推進,就像我們可以感覺到在崎嶇不平的河床上,河水的流動也是千姿百態一樣。能夠體會到這些運動的趣味和美感,就是理解了作曲家的意圖了,至於它讓人產生的聯想,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

    當我們聽得多了,對音樂的感受力會越來越敏銳,想象力也會變得更加豐富,這時就會從音樂審美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快感。也許不久以後你就會從旋律中辨認出這是西方的浪漫主義還是巴羅克風格,辨認出這是巴赫還是貝多芬,是肖邦還是李斯特,或者,是我國雲南民歌還是蒙族民歌。

    旋律,是通向音樂世界的一條小徑。


上一章節        返回目錄        下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