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文章來源: bymyheart2011-08-01 14:28:15

印象

朋友第一次訪問中國,在北京上海杭州蘇州走馬觀花。

回來後興致猶存給我打電話說:‘EMMA,我在那裏一直想著你,終於見到了你的家鄉。’

我說:‘你印象如何?喜歡北京還是上海?’

‘北京太擁擠了,上海嘛,老上海的部分像紐約,隔江的新上海像迪斯尼遊樂場,夜景的上海像是在拉斯維加斯。’她說。

‘你真是一語中的!’我歎道。

‘你以前在北京的時候交通也這麽堵?’她問。

‘那時候比現在路少,汽車少,汙染少一點,自行車多。’我說。

‘呃,我記得你跟我說天天騎車上班。’

‘你去看天安門了?’我問。

89年你在那裏?’

‘是的’。

沉默了一會兒。

朋友輕聲地說:‘我第一次感同身受在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語言不通,文化不同是多麽的尷尬,不易。在上海時,我先生想自己去買一點東西,結果無論如何跟出租司機說不清楚,最後隻好給導遊打電話,讓導遊告訴司機把他送回旅店。他一個大男人差點兒給丟了。:))。這讓我想起你們剛到美國時候,也一定非常不易。你當年一定很想家吧?你當時是什麽樣的感覺啊?’

我認真地想了想說:‘我最初的感覺是自己像一個傻子。隨著時間的推移,跟著孩子的成長,成熟。加上對美國社會的不斷熟悉,學習,語言障礙的減少,還有我能有你這樣的誠懇的朋友,漸漸地我把心安下,THIS LAND IS MY LAND TOO。客居心理越來越淡了。’

說著我竟然有點哽咽。20多年過去了那是我永遠的軟肋,一碰就痛。
鄉愁其實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很複雜的情緒,即使我是個淡泊的人,我一聽人提起北京注意力就會集中到那裏去不由自主。

我告訴她其實我現在去北京和她一樣哪裏都不認識,比她還尷尬的是我說一口北京話,能在想象中說出各個城門的的方向和位置但說不清我們家應該怎麽走。

她問我那些胡同是什麽樣子?我說就是很多四合院連接而成的街道,本來多如牛毛。

她們下榻的旅館離我們的學院很近,於是我們又聊起77年恢複高考的故事,她問我在哪裏參加高考,我說在鄉下的一個中學裏,騎自行車去的。朋友感歎,‘WOW,聽上去很不容易啊。’我說當時的確很興奮,人人把能考上大學的人當成寵兒看。朋友說她讀過DA CHEN 的小說裏介紹過這些情形。從那時到現在中國的確變了很多。

我想中國的事情就像翻烙餅,一會兒這麵朝上,一會那麵朝上,全看當朝喜歡什麽,因為人們失去了信仰,信念,信任。。。。。社會失去了曆史感,個人更沒有自我感,但我沒有說出這些話。

我說我一直有點擔心你們本次旅途的安全,她說我們是坐BUS從上海到蘇杭。(感謝上帝!我覺得她們在那裏時候不知道火車事故的發生。)
我們又聊了一些瑣碎,她說你小時候的家在北京哪裏?我說在西城什麽地方,不過現在都拆沒了,
我幾句話解釋不清楚為什麽沒了,就像搞不懂現在的前門大街都是FAKE的假古董的門臉是為了哪一樁。別說對一個外國人,就是對我這樣一個老北京現在也是霧裏看花,好在這世界是有一些共同的理念,使人們道出本質的東西倒是應了旁觀者清這句話。

現在好像什麽都在翻新,硬是把個人的,地方的,曆史和生活都拆了,扔了,再自以為是地改出一個‘世界’給顯擺用,而且特喜歡FAKE的FANTASY。不論是殿宇還是廟堂,連我們的公園都是一個款式。
這種輕浮的解讀曆史和文化態度使到處看上去像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導致到處是華而不實的龍鳳呈祥。

朋友讀過很多描述中國的小說,臨行前還專門讀了‘圍城’和我討論。我是絕不想用自己的偏見掃了她的興致。
我說親愛的,現在的中國骨頭裏邊還是圍城時代的貨色隻不過‘洋裝已經穿在身’。就像一隻電影裏複活的恐龍,都是些銀樣蠟頭槍。你恐怕一周的旅遊時間還搞不明白圍城內外的真相。

不過她的新鮮視角看中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