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kamma
文章來源: 吳明子2009-08-10 14:10:51

業(kamma)這個字(或是它較為人知的梵文字karma),一般被解釋為“命運”。不幸的是,“命運”這個字的涵義,和佛陀的原意恰恰相反,“命運”是指我們所不能控製的東西,是天意,是命運,是命中注定的,然而“業”字麵上的意思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是因,遭遇是果:

眾生擁有自己的行為,繼承自己的行為,由自己的行為衍生,與自己的行為密不可分;自己的行為是自己的皈依處。行為卑劣或高尚,則他們的生命也一樣卑劣或高尚,(眾生擁有其業,繼承其業,因業而生,業隨其身。眾生依止其業。其業卑劣或高尚,其生命亦複如是。)

我們生命中所經曆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因此,隻要我們能主宰自己的行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每個人都應該為造成自己痛苦的行為負責;每個人也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以止息痛苦。佛陀曾說:

你是自己的主人
你創造自己的未來。

事實上,每個人都像是沒有學過開車,卻蒙著眼睛,在繁忙的公路上開車行駛,這樣想平安抵達目的地也難。他以為是自己在開車,但事實上,是車子駕駛了他。姑且不論他是否能到達目的地,隻要他不想發生意外,就應該先除去眼罩,學會開車,並盡速駛離危險。同樣地,我們必須清楚覺知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且學會奉行正當的行為,才能夠到達我們真正想去的地方。

三種行為

行為(業)有三種:身體的行為(身業),語言的行為(語業),意念的行為(意業)。通常我們最重視身體的行為,其次是言語的行為,最後是意念的行為。出手打人看來要比出言侮辱要嚴重的多,而這兩者比未說出口的惡念,也似乎更嚴重。當然,這種看法是根據各國人為製定法律而來。但是,根據“法”—自然的法則—意念的行為才是最重要的。身體和語言的行為,會因為意念的不同,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果報。

例如,由一位外科醫生用手術刀動緊急手術救人,不幸手術失敗,導致病人死亡;另一位凶手是拿刀殺死被害人。這兩個人的身體行為類似,結果也相同,但是意念則是天差地遠。外科醫師的行為出自慈悲之心,凶手卻是基於怨恨之心。由於意念上的差別,兩個人的結局也會完全不同。

同樣,在言語上,意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和同事口角,那是因為憤怒而咆哮。而同一個人在看到他的孩子在玩泥巴,愛憐地罵孩子“笨蛋”,則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心。在這兩種情況下,他說了相同的話,但所表達的卻是兩種相反的心念。說話是心中所存的意念,決定了我們的果報。

身體和語言的行為,以及它們表現在外的後果,都是意念行為的結果。言行的善,要有意念的性質來判斷,所以,意念的行為,才是真正的“業”,才是會在未來產生果報的原因。佛陀了解這個真理,他說:

萬事萬物,由心而生;
至要為心;萬法為心造。
若言談舉止出於不淨之心,痛苦則如影隨行,如車輪緊隨於拖車牲口之足後。
若言談舉止出於純淨之心,快樂則如影隨行,須臾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