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穆特,薩拉張演奏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有感
文章來源: Chang_Le2014-10-05 18:58:04

最近,在本市交響樂團2014-2015演出季節的首場音樂會上,我有幸觀賞了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安 索菲 穆特(Anne-Sophie Mutter, 1963 - )和樂團演奏的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感覺非常好。

對這場演出我已經期待很久了,一是因為久仰穆特的大名,卻還沒有現場觀賞過她的演奏;再有布魯赫的這部作品我也非常喜愛,是所謂“十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還有就是想看看樂曲中的一個細節穆特是怎麽處理的。

要說明是什麽細節,還得從觀賞美籍韓裔小提琴家薩拉張(Sarah Chang, 1980 - )的演奏說起。那是2010年秋,我又一次看了薩拉張和本市交響樂團的演出,曲目就是布魯赫的這部g小調。張的演奏非常出色,充滿激情和活力。在接近第一樂章結尾時,樂隊有一個過渡段,獨奏小提琴本應是休止的,然而,張卻在這過渡段開始不久,就很投入地加入了樂隊,拉起第一小提琴的聲部,直到這個過渡段結束。下麵是張演奏這部協奏曲的錄像(從大約19’40” 42’00”),年代和我看她那次演出很接近。那個過渡段大約從24’55’’ 26’00’’,可以看到張在大約25’04”時加入樂隊跟著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VBLaH8YrQ

我以前從沒見過這樣的處理,覺得很新奇。後來曾找到其他一些小提琴家,包括帕爾曼(Itzhak Perlman),鄭京和(Kyung Wha Chung),貝爾(Joshua Bell)等演奏這部作品的錄像觀看,但沒有發現像薩拉張那樣處理的。
 

再說穆特的演奏。穆特確實名不虛傳,有大家風度,音樂的演繹堪稱完美。先說那個細節:正如我猜到的,穆特沒有跟著拉第一樂章裏那個過渡段,她隻是表情嚴肅地 微合雙眼,似乎陶醉在樂曲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樂章:慢板。這部協奏曲雖然也有三個樂章,但第一樂章並沒有用奏鳴曲式,至少不是規範完整的奏鳴曲式。 布魯赫把第一樂章稱為“前奏曲”(Vorspiel),把第三樂章稱為“終曲”(Finale), 顯然,第二樂章慢板是全曲的中心。小提琴緩緩地奏出優美抒情,多愁善感的旋律,時而像是在講述感人的往事,時而像是在凝神默想,時而又像是在傾訴內心的情 感。穆特的詮釋嚴謹而細膩,輕重緩急和節奏的變化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速度比薩拉張要慢一些,使音樂顯得更加深沉而富有韻味,非常動人。可惜沒有找到穆特演 奏這部作品的視頻,音頻也隻找到了後兩個樂章:

 

穆特演奏第二樂章的音頻:

穆特演奏第三樂章的音頻:

 

還想再說說那個細節,獨奏小提琴該不該跟著跟著樂隊拉那個過渡段?我最初看到薩拉張那樣處理時,覺得是不是太大膽了?但後來又想,音樂史上演奏家對作品有不同的處理,甚至即興發揮也是有的。這個過渡段的音樂是那樣富於動力和氣勢張跟著樂隊拉,與第一提琴聲部的弓法完全一致,從音響和視覺上,都給人一種個體融入群體,大家齊心協力的感覺。所以我想這樣處理也很有特點,應該是允許的吧。

 

為了讓感興趣的朋友看到穆特演奏的視頻,下麵轉貼她演奏的門德爾鬆《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萊比錫交響樂團協奏,指揮馬祖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