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中的偉大帝國
文章來源: insight7772013-10-31 22:26:20

Insight: 大英帝國的解體是因為英國曾經阻礙以色列建國,即神的預言的實現。在民數記二十四章九節,與賜給亞伯拉罕和雅各的應許相呼應:

  “凡給你祝福的,願他蒙福。凡咒詛你的,願他受咒詛。”

  綜合以上經文可見那原本宣告在亞伯拉罕身上的祝福及咒詛,延續到他的子孫,以撒和雅各身上,然後又延續到他們的後代,就是今日統稱的猶太人身上。

  神沒有不讓他的仇敵咒詛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及他們的子孫,但他絕對肯定沒有人這樣做了而不受懲罰的。從那時起,沒有人咒詛猶太人,而不會帶給自己更可怕的咒詛,就是全能神的咒詛。這招惹神咒詛的態度,可用一個名詞作總結,就是反閃族主義。

  要想從列祖時代直至今時,在個人及國家的曆史中追溯這咒詛的應驗,恐怕要用整本書的篇幅才成。但簡要地說,接近四千年,沒有個人及國家咒詛猶太人,而不遭來自神的毀滅性咒詛。


 

如果要評選曆史上最偉大的帝國,我想大英帝國絕對是最強有力的候選者之一,很多赫赫有名的大帝國引人注目的隻是其蠻力,比如疾風暴雨般的匈奴帝國和“上帝 之鞭”蒙古帝國等,它們的興盛。完全或者大部分在於軍事的強大和掠奪的土地與財富。而英國的強權不隻是軍事,它的偉大也不止於強權,與大英帝國類似的是羅 馬帝國或者東方的秦漢帝國,這是一種代表了先進的製度、發達的文明、高級文明意識以及旺盛的民族活力的綜合體,甚至可以說英國的崛起並建立起的海洋霸權和 貿易體係。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如今這個全球化的新世界的到來。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這個與咱們這個古老東方大國頗多瓜葛的西方帝國。

說到英國,或許很多讀者腦海中率先蹦出來的會是這樣幾個詞:海權,保守,衰落。確實,這幾個在媒體上被反複使用的詞匯是對英國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描繪,更能幫助我們準確地分析這樣一個對人類曆史產生巨大影響的國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典型性海洋帝國

大英帝國是海上優勢的代名詞,從德雷克到納爾遜,從傑裏科到坎寧安,這個民族在海上意氣風發,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海洋戰略家和海軍名將,締造了幾個 世紀的海上傳奇。在馬漢看來,英國就是曆史中最典型的海洋帝國,完美地詮釋了海權的各個定義,或者說,《海權論》就是一部對英國量身定做的作品。那麽英國 如何以一個小島統禦全球,可以說有多方麵的原因。

首先就是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英倫三島麵積不大,但卻有著相當不錯的地理條件,它位處北大西洋暖流的路線上,這股強大的熱水帶來充沛的熱量,使得英 國雖然緯度最南端都與中國最北端的漠河相當,卻並不寒冷,冬天平均溫度在7度上下。其土地肥沃,降水適中,因此人口承載力不錯。而更重要的是,英國是歐洲 大陸的離岸國家,一道英吉利海峽雖然不寬,但隻要有製海權,再強大的陸上強國也很難攻入。而其所處的位置,向北可監控北海到格陵蘭島的大洋水道,德國、俄 羅斯、波羅的海諸國的海軍都受其扼製。向西向南則麵向開闊的大西洋,可以說是成為海洋帝國的絕佳基地。

英國的不利條件也很明顯:島國麵積局促,很難鋪展開宏大的國力構建,海峽既保護了自己,也使得它從地理上就很難運作起統治歐洲大陸板塊的霸權。同時,一個 統一的歐洲大陸,必將對其獨立造成巨大威脅,它必須盡一切可能去避免這一幕的發生。這些困難和危機使得英國人早早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堅定了以製衡的手 法,在歐洲大陸上維持對其有利的戰略態勢這一有限度的戰略目標。做一個離岸平衡手的角色,同時著眼於海外殖民地的擴展,從而既避免了在歐洲大陸上虛耗國 力,又可以從獲得足夠的收益。

從自然資源上看,英國雖然不大,卻是西歐礦產資源最為齊全的國家,其煤炭資源超過千億噸,已經開采數百年,二戰後英國在北海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 氣資源,使得英國成為西方世界罕見的能源輸出國。雖然英國對於從外部輸入的金屬非金屬礦產和糧食等仍然相當依賴,但對於一個小型發達國家已經算不錯了。

作為海洋帝國的英國,在一戰之前其實是一個準全能型的帝國,一方麵它同時在硬實力和軟實力上達到了極高的高度,另一方麵在硬實力上也相當全麵。

先看軟實力,英國是工業革命的領頭羊,也是近現代民主製度的最早實踐者,雖然君主立憲相比於後來的完全的議會民主還不是那麽徹底,但已經是開風氣之 先,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大方向。而英國在政治、商業、文化、教育、藝術等領域也都有著輝煌的成就,凡此種種,使得英國在很長時期裏成為人類社會的一個 文明的標杆,而英國人將它的文明成果通過海軍和商船撒播到地球的各個角落,一個又一個古老的地區被敲開或砸開大門,黑皮膚、黃皮膚的許多民族被帶入到近現 代社會。可以說,大英帝國所展現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其軟實力:當一個地區對你除了畏懼和仇恨,還有仰慕與學習的心情時,你將其納入自己的戰略軌道就 會相對容易,假如你隻是一個落後的軍國,哪怕你有同樣的暴力水平,也會受到強烈得多的抵抗和鄙視。

當然,我們在全能型之前加了個“準”字,是因為它畢竟還有缺陷,比起後來居上的美國而言,仍然不是那麽全能。這個缺陷主要在於,相對於其海權的天下無敵, 英國陸軍始終沒有達到世界一流水準。要說英國陸軍並不算弱,對殖民地的遠征所向披靡,即使和歐洲軍事強國的戰爭,也一直顯得頗有實力,但畢竟不管是對付路 易十四、拿破侖的法國,還是威廉二世或者希特勒的德國,還是沙皇俄國,英國陸軍都不足以獨自麵對,它必須聯合盡可能多的盟友,通過長期的戰爭逐步削弱和擊 敗對手,在這期間吃些敗仗也是家常便飯。

但是,這個缺陷相對於英國人“保守”的全球戰略並不致命,在陸路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強大的海上力量可以使英國快速地調集軍隊,集中力量逐個消滅抵抗力量,從而實現對全球殖民地的控製,而在歐洲大陸,英國本來就沒打算搞什麽陸上霸權。

“保守與勝利”

研究世界近代曆史的人可能會發現一個不大不小的、很有娛樂意味的規律,那就是英國人幾乎沒打過敗仗吃過虧,這裏說的敗仗不是說戰術性的局部失利,而 是一次完整的戰爭。自從英國在百年戰爭中失去了在法國的領地後,其在決定國家根本利益的戰爭中幾乎從未失手:1588年擊敗西班牙二無敵艦隊後,英國初步 樹立了作為歐洲海洋強權的地位,進而得以放手進一步開拓海外事業;此後,在1652~1674年的3次英荷戰爭中,聯合法國打敗了荷蘭,之後又在17世紀 末18世紀初,聯合奧地利連續擊敗並最終遏製了“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法國;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中,英國在首相老皮特的帶領下,席卷了包括加拿 大、印度在內的大片法國海外殖民地,撈取了巨大的戰略利益;19世紀初,英國聯合歐洲各國擊敗了拿破侖的法國,最終確立了歐洲的均勢和自己的海洋霸 權,1853年,在痛揍法國後不久,英國又聯合法國擊敗俄國,維護了在東歐的利益;一戰中;英國領導協約國擊敗了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暫時打掉了對自己最 具威脅的挑戰者,二戰更不必說,再次成為三大戰勝國之一;時隔幾十年後,在1982年馬島戰爭中,即使是事發突然、勞師遠征,終究還是獲得了徹底的勝利, 之後又緊跟著美國贏得了冷戰的最終勝利。

可以說,幾百年鬥轉星移,約翰牛總是能笑到最後,為什麽?僅僅是偶然或者運氣麽,當然不是,這很大程度上是英國人逐步積累的政治智慧換回的成果,而英國的政治智慧中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保守”。

在很多人看來,保守是個貶義詞,代表著不思進取。但其實英國的保守主義是種中性的政治思想,保守不是守舊,不是抱殘守缺,而是不輕易放棄成熟的東 西,不輕易動搖。當法國人鬧起大革命,把國王和王後送上斷頭台的時候,英國朝野上下冷眼旁觀,嚴守自己的君主立憲製度;當法、德一個個為了全歐洲的霸權而 兵加四方時,英國人總是冷靜地以金元的優勢籠絡起歐洲的盟友,堅定不移地將其扼殺,而自己卻對霸權絕不染指,一旦勝利就立即收兵,專心經營自己的海外事 業。

可以說,英國的保守,第一是對自己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傳統的堅持,隻要是曆史證明行之有效的東西就繼續保持,絕不被各種聲色犬馬的新事物誘惑,不去 做那玉米地裏的狗熊,掰一路扔一路而最終一無所獲。相比之下,很多一再鬧革命,搞政變,隔三差五就把自己折騰得雞犬不寧的國家,表麵上不時宣稱自己代表了 先進思想,發展多麽高速,但幾百年下來,卻始終追不上貌似步履遲緩的英國。

其次,是英國對於自己在歐洲乃至世界上的地位、作用和利益所在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采取保守穩健的戰略,不被一時的勝利或榮耀衝昏了頭腦,不去追逐貌 似輝煌,實則引火上身的戰略目標。作為對照,我們可以看看17世紀的法國:路易十四繼位時,繼承的是紅衣主教黎賽留打造的如日中天的國勢,結果他既想兵臨 維也納,又想染指尼德蘭,既想控製西班牙,又要統治海洋,東奔西跑地去追逐那太陽般的榮耀,結果引起了整個歐洲的反感和反抗,最終在戰場上一敗再敗,將主 教為法國奠定的政治遺產丟了個差不多。相比之下,英國人持續百年的國家戰略,使英國在歐洲大陸上基本沒有“私仇”,在需要盟友的時候,很容易找到共同利益 的紐帶,再運用外交技巧組織起同盟陣線,來實現根本性的戰略目標。

關於英國的衰落

長期以來,隻要談起大國的興衰,英國往往就成為了衰落的一個範本,一個又一個專家從保守的民族性格到遲鈍的產業政策到錯誤的戰略決策,向讀者分析著這個帝國衰落的原因。

但是筆者在這裏提出兩個觀點:第一,英國並未衰落,第二,英國霸權的隕落是不可避免的,你或許覺得這兩個命題是自相矛盾的,其實不然。

為何說英國並未衰落?我們先看一組數據,英國2008年的GDP高達2.8萬億美元,居於世界第五,而這實際上仍未反映出英國的真正影響力。倫敦是 世界兩大金融中心之一,其金融綜合實力與美國紐約不相上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對外投資最多的國家,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英國。再看基礎科學,二戰後獲 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除了美國就是英國,單就大學獲獎次數來講,英國牛津和劍橋的甚至遠超美國大學,百年老校繼續展現著自己高超的教育和學術質量。

而在高科技應用領域,航空發動機是世界範圍內壟斷程度最高的技術領域之一,三大發動機巨頭GE、PW、通用公司、普惠公司、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前兩家是 美國的,還有一家就是英國的。不管是中國的“飛豹”,還是空客的客機,都有羅·羅的產品提供動力。而在很多年裏,世界前十大防務係統公司中,英國的BAE 名列第三,僅次於美國的巨頭洛·馬和波音,就軍事力量而言,英國繼續保持五個核大國之一的地位,而皇家海軍依舊可以名列世界三甲,在西方世界中維持著名列 前茅的遠距武力投送能力。

可以說,今天的英國,依舊居於全球金融、貿易、科技、教育和文化乃至軍事領域最高端的國家之列,是一個就先進和高效而言,不遜色於任何國家的精幹強國。

那麽為什麽說英國霸權的隕落是不可避免的?如前所述,英國很發達,縱橫捭闔於北美歐洲之間,和美國一起引領高等教育和高科技的潮流。但它畢竟不是超 級大國,不要說無力角逐世界霸權,甚至於在新世紀的戰略角逐中都不會作為一個單獨的棋手,為什麽呢?原因隻有一個——它太小了。

前麵說過,英國人的保守根本不是一個會導致其落後的因素,英國人的政治理念是保守主義,不等於它在技術、文化上保守,單看二戰結束之後的海軍和航空 領域就很明顯:英國率先開發出大型噴氣式客機;第一個開發出了軟式空中加油技術;第一個研製出了航母的蒸汽彈射器、斜角甲板、菲涅爾助降鏡,奠定了現代航 母的基礎;第一個嚐試了斜角甲板;第一個研製出了實用的垂直起降戰鬥機,從而在傳統常規航母之外另辟蹊徑,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更不要說其群星湧現般的諾貝 爾獎得主。可以說,在牛津和劍橋那些古色古香的庭院與建築中孕育的,其實是人類社會中最前衛、最敏銳的頭腦。

那麽英國人在產業政策上錯了嗎?英國的民用造船、鋼鐵產業、服裝、鞋帽等產業衰落了,但是其保有的產業卻都競爭力強勁,單是看看下列名單就很清 楚:RR,BAE,BP,殼牌等等。說到這裏,我們需要強調一點,英國隻有6000萬人口,從業人口不過2500萬上下,有限的人口和資源使得它隻能專注 於自己技術優勢最大、利潤最高的產業,而不可能像中、美、蘇那樣全麵開花,在各個領域都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

所以說,一個國家隻有選擇適合自己國情的整體發展戰略,才能最好的發揮出自己的比較優勢,從而在世界範圍的競爭中占據一個有利的位置。英國迄今為止一直是精心布局、穩妥應對,其大戰略一直都是基本符合其曆史條件和需求的。

從這個角度看,英國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當年的大英帝國是建立在以一個小島統禦全球廣大殖民地的基礎之上,用文化和財富保持影響力,用海軍、金融和貿 易將之聯係和整合,從而在綜合國力上居於優勢。這本來就已經是個超乎尋常的奇跡,而按照曆史的發展規律,殖民地最終必然會獨立,而這個時候,以殖民宗主國 本土的有限人力和物力,必然無法重塑舊日的輝煌。

如果你的人口數量隻是你對手的1/3,那麽對方人均生產效率隻要達到你的60%,你在總產值上就已經失去了優勢地位。所以在19世紀末期,當人口更多的美 國和德國用最新的工業技術和設備武裝自己的時候,英國人便隻能無奈地接受自己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逐步落後的局麵。追趕者可以很快速地逼近領先者,而領先者 自己想要更進一步卻很不容易,所以當先進者的人口和資源過少時,國力優勢必然旁落。

英美關係有多“特殊”?

近些年來,英國最常被別人譏諷的,是其作為美國全球軍事行動的“跟屁蟲”形象。表麵上看,英軍確實總是“跟著”美軍全球跑,從冷戰到海灣戰爭再到伊拉克和阿富汗,英國在西方國家中都是出兵出力僅次於美國的積極分子,這被作為屈從美國以及國家衰落的鐵證。

但事情絕非這麽簡單,對比英美,我們會發現兩國在國家特點和戰略利益上有著驚人的相似點:都是脫離歐亞非大陸板塊的國家;都追求貿易自由化,因而都 力求以全球性的海軍保障其實現;都是民主憲政國家並且都致力於推廣自身政治理念;都脫胎於基督教新教精神,都是英語國家;兩國都是全球金融秩序最高端的國 家,都敵視歐亞大陸上的區域霸權國家……所有這一切,使得兩國事實上存在廣泛的共同戰略利益。而全球航路的自由和安全,自由貿易秩序的建立和維護等,不管 是由皇家海軍還是美國海軍去實現,兩國都能受益,也正因為這樣,英國在二戰期間就已經半推半就的將其遍布全球的戰略遺產部分轉交美國。比如迭戈加西亞,位 於印度洋的正中心,自從英國把它借給美國用後,就成為美國海軍在印度洋的戰略基石,轟炸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略轟炸機就必須依賴這個不沉的航母。

可以說,雖然二戰後在中東石油霸權、國際貨幣等諸多領域中,美英有著激烈的競爭和對抗,但總體上,美英之間第一次實現了新舊霸主的和平交接。在這個 過程中,英國竭盡全力地對美國的戰略思想施加影響,最早提出鐵幕學說,確立冷戰基調的西方領袖是英國首相丘吉爾而不是美國總統。那個時候,初出茅廬的美國 雖然蠻力驚人,但仍然帶著一絲幼稚,而英國作為老牌帝國經驗老到。戰後初期,它對於美國逐步向現實主義國家戰略過度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這樣說,英國一方 麵限於國力,必然要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但同時他也在主動引導和推動美國的全球戰略以符合自身需要。

說到英美特殊關係,基於兩國的曆史淵源和利益關係,英美如今在很多方麵日益緊密甚至難分彼此,就拿作為國家重要基石的防務產業來說,美國允許英國的 BAE兼並為F-22研製電子係統的美國桑德斯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地麵分部,從而成為北美的重要防務供應商。而當英國研製機敏級核潛艇遇到技術困難時,美 國甚至派了一支技術隊伍去幫助英國完成了這一計劃。

在過去,英國的國家戰略被稱為三環外交戰略,即英美、英聯邦、和歐洲聯合,英國要充當這三環的中心,並作為聯係歐洲和北美的橋梁。而現在看來,英美 關係日益占據主導地位。未來,隨著歐洲內部新老歐洲的分歧以及法德與英美的矛盾的愈發凸顯,英美特殊關係將成為英國戰略的基石。

正是因為這樣,英軍更像是一隻縮小的美軍:早早的就轉為職業化軍隊,先進、精幹、高效,具有全球性的戰略和戰術力量投送能力,隻不過規模小的多。從 某個角度看,英國人的戰爭機器其實是不完整的,它既不搞火箭也不搞衛星,在戰略偵察能力、全球定位導航能力、航天發射能力、衛星通信係統等方麵也存在巨大 的欠缺。這些缺陷對於別的國家來說,屬於巨大的戰略缺陷,但對於英國,則不能這麽看,因為英美特殊關係和北約組織的架構足以為它保證這方麵的戰略需求可以 得到滿足。

總的來看,英國繼續保持著高超的素質,但畢竟輝煌已經過去。未來的約翰牛,會繼續隱沒在山姆大叔的光環下,不動聲色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原載於堂課裝甲車輛 新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