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也太埋汰海歸了:馮鞏金玉婷小品“暖冬”有感
文章來源: baoanlu2009-01-26 19:29:27

         之前連續兩個春節都是在國內過的,今年的春節沒能回去。

        2009年的春節就在多倫多自己的家裏過了。

        屋外天寒地凍,厚厚的積雪壓滿了屋頂,蓋滿了前院,兩側院還有後院,幾隻憨憨又肥胖的野生小浣熊不知在後院的什麽地方躲著。  

        一大早,我就起床了,打開了客廳裏的壁爐,看那通紅的火苗在北國的清晨舞動,享受那冬日難得的融融暖意。



        早上6點55分,打開電視機,看到CCTV-4上全是眼花繚亂的廣告節目,心裏邊盤算著牛年春節聯歡晚會節目開始的時間。算上時差,當時國內的時間應該是年三十的晚上7點55分了。突然意識到,距離春晚正式開始隻有5分鍾了。趕緊如約叫醒了孩子們和孩兒他媽,全家一起來看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

        以前在國內看春晚直播都是在晚上,現在卻是在這星期日的大清早。

        星期日本來就是閑散犯懶的時間,而這天的早上,全家4口人圍著火爐,圍著春晚火熱的舞台,興致勃勃完完整整地看完了晚會。算來,這也是我出國10年來的第一次認真地看完了整個春晚的節目。

        今年的春晚太好看了,節目一個賽一個地精彩。可以說,牛年央視春晚是給全球華人送來的一份文化大餐。
        我們華人生性內斂,到了春節,喜悅的心情需要表達和發泄的地方。春晚,正是這樣一個恰到好處的舞台。春晚熱鬧的舞台,展示的是我們內心的喜悅,節目主持人也在煽情地替我們說著憋在心底對親友的問候。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春晚短期內不會在除夕消失。春晚,已經成了我們不可缺少的“年夜飯”。
        如果還有人對今年的春晚大歎失望,抱怨的話,那恐怕是這些人對春晚的期望值過高地緣故了。

        言歸正傳。我今天想說地是,春晚節目裏馮鞏和金玉婷表演的“暖冬”。

        每年的春晚,好像都會有反映“出國人員”的內容。今年的“暖冬”就是這樣的一個節目。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對這樣的節目好像更為關注些。節目裏,出國11年的留學生,在美國金融風暴的打擊下,被國內飛速發展的大勢吸引,“海歸”了。她找到以前的男朋友馮鞏,決心一起在北京的秀水街練攤兒,在國內過“暖冬”。

        “出國人員”海歸的落寞形象,就這樣在春晚的舞台上流傳。

        其實,大多數的海外“出國人員”的狀況,並不是這個樣子。這實際上是國內對出國人員的一種誤解。且不說30年來,海歸的比例隻占總數的20%幾,70%幾的人用腳投票,把票投給了“不歸”,即便是那20%幾海歸了的,隻有比例不高的人數,才屬於走投無路,在“經濟風暴”的打擊之下,灰溜溜地回國尋找“暖冬”,要重回“秀水街”繼續“擺攤”。也並沒有很多的海外華人,因為買不起回國的票,躲在貨輪的集裝箱裏遛回國,要國內的人開著“卡迪拉克”到天津新港去接船。

        正像許多海外人士對國內日新月異的新形象並沒有清晰的了解,海外出國人員對國內的現狀也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誤解。那麽,這種誤解又是怎樣產生的哪?

        過去的兩年裏,本人回國6次,在國內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國內許多人對海外“出國人員”落寞的描述,要比春晚的“暖冬” 還要誇張得多。

        回到國內,有時候會突然發覺,自己就像傳說中井底的那隻青蛙,突然從自己的那口井裏跳到了另外的一口井裏。看到了別人頭頂上的那片天,開闊了視野。

        記得一次在北京的某個餐廳裏,兩個多年沒見的老友關切地問,“不做一等公民,出國去做二等公民。說說你在外邊遇到的種族歧視吧。”聽到這樣的問題,還是有些吃驚。不過,二位朋友直直的眼神後麵,似乎在等待著聲淚俱下的控訴。我回答他們:“海外華人裏,流傳著這麽一句話,‘不到中國大使館,不知道什麽叫種族歧視'。”聽完回答,二位吃驚的表情顯得特別誇張。 

        還有一次,國內的有個親戚對我說,“很多出國的人,在外邊活得很慘,甚至有的不想在外邊混了,要回國,卻連回國的路費都沒有。你們可別不好意思,該張口就張口,這點忙我還是有能力幫你們的。”話裏話外,透著真切的關心,讓俺感動了好一陣子,雖然他自己的手頭也不寬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萬裏路,不如閱人無數。其實,我們人人都是井底之蛙,每個人都隻是活在自己的井底裏,抬頭看到的都是自己頭頂的一小片天。如果能到別人的井底裏走走,看看別人井口上的那片天,我們的天空會變得更為廣闊。

        誤解總是難免的。但願像春晚節目“暖冬”所描述的,對我們海外“出國人員”一葉障目似的誤解,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