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美國,從宗教信仰出發
文章來源: Sunjkl2008-10-11 12:38:05

在大部分人的眼裏,美國似乎是一個矛盾體係:它是現代民主的象征,同時又是當今世界唯一的霸權;美國推崇的自由、平等、民主理念或現代價值觀就像可口可樂一樣家喻戶曉,但它的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又像好萊塢電影中的反派角色一樣叫人深惡痛絕。美國社會,表麵上也是充滿矛盾,借用北大袁明教授的觀察與結論,既開放又閉塞,既創新又保守,既務實又高度意識形態化,美國社會充滿悖論。本文從宗教信仰出發,試圖圍繞對美國政治文化的三個主題(總統民主選舉、對外政策和幾個社會矛盾特例)作一些粗糙的分析。讓我們從美國大選談起。

》總統競選

美國選舉是了解美國民主本質的最好實例,因為這是美國公民行使民主權力最顯威力、美國政府在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最作秀的時刻和手段。這次08美國大選最引人注目的焦點話題毫無疑問是伊拉克戰爭和美國國內的經濟問題。在民主黨黨內競選時,前第一夫人克林頓最終功虧一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時她在參議院對是否支持布什發動伊戰時投了讚成票,而反對伊戰是民主黨內的共識和大選時爭取選票的主要策略。鑒於布什行政因為伊戰勞民傷財、顛覆經濟、損壞美國人的國際形象,很多美國人對布什行政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媒體也普遍認為華盛頓已被搞壞了(broken。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重申了民主黨一貫給富人階層增稅(為中產階級減壓)的保證,並提出了一係列經濟、教育和醫保等方麵的具體計劃,特別地,他的教育方案由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起草。

相比之下,共和黨除了(對富人)減稅的老生常談外,似乎對經濟問題不屑一顧。最近半年以來,華爾街動蕩不停,五大投資銀行中的貝爾斯登已經破產,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大房貸融資巨頭被政府接管,有著94年曆史的美林已被收購,雷曼兄弟公司也宣布破產,美國金融業正在掉進一個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但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還堅持,美國經濟從根本上說(fundamentally)沒有問題。麥凱恩是個越戰老兵,對經濟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好像他對此滿不在乎。在一麵支持伊戰、一麵盡量與布什行政保持距離之間走鋼絲,麥凱恩不時提醒選民關於他包括在北越當5年戰俘的戰爭經曆(令選民聯想他令人敬佩的人格)和他幾十年資深的外交經驗,並一再對奧巴馬的愛國主義提出懷疑。信不信由你,據美國國立廣播電台NPR報道,民調顯示超過10%的美國人至今還堅信奧巴馬是個穆斯林。誰讓他有一個穆斯林的名字呢。言論自由的媒體也屢次不小心地把奧巴馬印成了奧薩馬(賓拉登)。其實拉登隻代表了一小部分伊斯蘭教的極端分子(恐怖分子),卻被普通美國人認為是一個政黨或政府。如今很多穆斯林在美國就像當年二戰時期在美的日本裔和德裔美國人,不時有報道受到荒唐無理的政治歧視。今天誰能想象一個穆斯林參選美國總統?從這一點來講,美國民主是否應該打一點折扣?

》》生命還是選擇?


在挑選副總統競選夥伴時,麥凱恩出人意料地選中了44歲的阿拉斯加小州(就人口而言)的女州長佩林。之前,為了反擊共和黨對奧巴馬缺少經驗的指責,民主黨選用老辣的參議員拜登作奧巴馬的競選夥伴。隨後共和黨卻為什麽自相矛盾地選比奧巴馬更沒有資曆的佩林?表麵上來看,共和黨是為了爭取民主黨和自由派中原來支持克林頓的選民(和粉絲),一名共和黨智囊團的成員在NPR透露了玄機:麥凱恩當時想要的是麻州州長郎姆尼或原民主黨後來獨立成為自由派的參議員李布門,但在請示(consult)共和黨保守派領袖時被告知,如選郎或李,你就死定了。

為什麽保守派領導不同意選資深老練的郎或李?答案是信仰(不同)。宗教信仰,對局外人特別是無神論者是可能看不見或視而不見的,但在美國人心目中可謂舉足輕重,因此它在大部分選民選舉時是決定性的。郎和李兩個大男子都不是正宗的基督教新教徒。郎信奉摩門教,摩門教自稱基督教一派,就像郎競選共和黨黨內候選人時公開宣稱,耶穌基督是全人類的救世主來討好正宗福音派基督教,並指責前總統肯尼迪(天主教、正統基督教徒,美國唯一的非正宗基督教徒總統)關於政教分開(與美國憲法一致)的論斷,認為,宗教自由並不意味沒有宗教的自由”,但最終還是輸給了麥凱恩,因為正宗的福音派人士認為摩門教是邪教(cult)。與此相似,李是猶太人,也不能得到正宗基督教的支持,而且李有投機主義的嫌疑,當時他與高爾作為民主黨參加00大選時,腳踩兩隻船,同時還競選參議員。相比之下,佩林屬於正宗的福音派,她是美國步槍協會(共和黨標誌)終生會員,堅決反對墮胎。

雖然共和黨民主黨候選人幾乎永遠都是基督徒,但在這一個共同的信仰下,卻有兩個針尖對麥芒的信念,共和黨總是支持或推崇生命(pro-life)、反對墮胎(當然也有極少數共和黨員例外,如前紐約市長朱利亞尼,這也是他為何在黨內落選的原因之一);而民主黨幾乎總是支持或推崇選擇(pro-choice),意味著支持婦女享有選擇是否墮胎的權利。支持選擇可以說是支持一種人權(婦女權益),但支持生命者認為生命始於受孕的一刻,(胎兒的)人權也就始於受孕的那一刻,墮胎就是謀殺。支持生命還是支持墮胎在有些特殊情況下就變得更加複雜而爭吵不休,如孕婦有生命危險或被強暴而孕,是流還是不流?所有這些,在習慣於計劃生育的人們聽起來可以說是小題大做,但對於信仰基督教的人來說是生死之分、天堂和地獄之差、善與惡之別。信奉者堅信生命是上帝所賜,任何凡人都沒有奪取生命(包括自己生命)的權力。一直在好幾個州爭吵不休,關於是否應該廢除死刑的辯論也是出於對宗教信念的不同理解。支持廢除死刑者認為,無人可以奪取他人性命,即使對殺人犯也不例外,最人道的做法是把犯人終身監禁,讓他在生命終結時接受上帝的審判(下地獄;如果是冤枉則上天堂)。另外一個有關的熱話題是關於人胚胎幹細胞的研究,幹細胞研究成果可以用來治療一些其他療法無法治療的病例,甚至拯救生命。但由於該研究最後一步是終結受孕的胚胎,因此,關於申請在美國允許此類研究的提案,也被信仰堅定的總統槍斃了。

佩林是個支持生命的極端分子,她有5個孩子最小的僅8個月大。在懷孕時就被告知胎兒有癡呆(down syndrome),但她及丈夫還是堅持生下孩子,足以見證她旗幟鮮明支持生命的立場和堅定不移反對墮胎的信念。民調顯示,自佩林被提名以後,麥凱恩的支持率大幅上升,媒體普遍認為麥凱恩走對了這步棋。民調還表明他已贏得70+%保守派基督徒的支持,8年前他在黨內初選敗給布什就是因為他沒有得到大多數保守派的支持,他被認為太自說自話(being a maverick)。

為了佩林免受媒體的虐待,共和黨嚴格限製媒體與她的接觸,迄今為止隻周密安排了一次她被美國廣播公司ABC晚間新聞主播蓋布森的采訪。不過在這次舉國注目的麵談,佩林還是露出了她初出茅廬的幼稚。比如對什麽是布什教條茫然不知;被問到對俄國的現狀有何見解(insight時,驕傲地宣稱在阿拉斯加就可以看得見(in sight)俄國的領土。當蓋問她當時被提名時怎麽想,她的回答是,我連眼都不眨(blink)就接受了,我完全準備好了!她的意思是她完全勝任當副總統、甚至總統,因為眾所周知,萬一麥凱恩有個三長兩短,她可就是美國總統。為此,有位婦女聽眾從NPR上質問道,絕大部分我們都知道孕婦年齡一過40,寶寶得癡呆症的幾率就過30%。她當時是否也連眼都不眨就與丈夫一起懷上了(現在這個癡呆的寶寶)?麵談時佩林連續三次回避用還是不是來回答蓋,關於她是否(yes or no)支持最近美國不事先通知巴基斯坦政府偷襲在巴的基地組織可疑據點,但擲地有聲地表示,反恐可以不擇手段(whatever it takes),打敗邪惡不惜一切代價(at all cost)。當然,美國眾百姓是否不在乎佩林對外交政策的無知和眼都不眨的政治判斷能力,還是不在乎她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好萊塢明星般的表演,我們隻能在11月份的大選才能見分曉。

不得不承認,佩林有著美國大眾最喜歡的形象:曾獲州級選美第二名、高中籃球隊隊長、如今還堅持打冰球(自稱hockey mom)。她用在電視上被放了不下百遍的口紅名言,知道叭喇狗和冰球老媽的區別嗎?是口紅!來顯派她的堅韌性格。難怪評論家認為選總統已成了選全美偶像(國內選超女是它的克隆)。據報道,佩林款式的眼鏡和按她發型做的假發已成為熱銷商品。明星化、高度商業化是一個主要的美國通俗文化特征,其實它恰恰是保守的宗教信仰的對立麵意識形態的一例,佩林現象正好是美國文化既激進又保守的矛盾體的一個極佳表現。

》》道德還是利益?


兒子的高中老師在這學期開學第一堂美國文化課上,就與學生們就總統競選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除了用佩林口紅名言作為通俗文化的幽默,他強調,治理一個國家可以用道德(virtues)或利益(interests)。如果我們強調以德治國,美國會變得更好。”聽起來極像共和黨。該老師非常言簡意賅地說出了美國兩黨的競選策略和治國方針。相對來說,共和黨強調信仰和意識形態,而民主黨側重經濟和眾百姓(中產階級)的利益。大家記得克林頓當年在競選時提醒自己競選團隊和所有選民的一句名言(口號)是經濟,傻瓜!在經濟方麵,共和黨慣用的理論是(給富人)減稅,邏輯是富人增加收入,即可擴大再生產、增加就業機會。但實際上影響經濟的因素太多,操作起來並非如此簡單(再加上那隻無形的手)。首先,按照共和黨的理論要求政府越小越好、開支越少越好(因為減稅了),但共和黨的施政綱領和意識形態所決定的軍備競賽、擴張往往使結果恰恰相反:政府的巨額財政赤字。對裏根的泡沫記憶猶新,活好今天、甭擔心明天是裏根的經濟哲學,有評論家認為布什行政下的經濟危機(自30年代的那次以來)已達到史無前例的程度。其次,無休止地極端地追求信仰,就可能實現布什的理想境界:把伊戰也說成是上帝的旨意。用武力推銷美國民主理念而窮兵黷武、在世界各地大動幹戈,結果必定是勞民傷財,受害的是美國的納稅人和成千上萬受害國的百姓。據統計,由伊戰直接造成的伊拉克平民死亡數已經超過120萬。布什行政為了達到他上帝的旨意、推翻被他定義為魔鬼的薩達姆,建立一個民主的伊拉克政府,不屑犧牲無辜他人的生命。但好像絕大部分美國人關心的隻是美軍4千多人的陣亡和每秒鍾5千美元的伊戰成本。從這一點看,美國民主是否應該再打一點則扣?

如今,雖然一半的美國人認為伊戰是個錯誤,民調顯示另一半的美國人還是認為伊戰是正確的,因為它推翻了一個邪惡的專製政府,在穆斯林地域進一步推廣了美國民主(即基督教的現代思想)。美國人如此頑固堅定的意識形態,撇開他們的基督教信仰去理解,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合邏輯的。當然,共和黨的武力推廣民主並不全是信仰,據鳳凰衛視做的計算,美國和英國在伊戰後瓜分的石油資源利益是伊戰成本的13倍。就連格林斯潘也說伊戰的目的是為了石油。試想有什麽,比這些帝國主義擴張(同時並行的基督教思想傳播)的戰利品、征服他國的心理成就感、加上美國民族半百多年來積累的霸主優越感,更能加強美國人對宗教信仰的追求?當然必須指出,民主黨側重利益,並不是說民主黨統治的美國政府會對共和黨行政的對外政策背道而馳。也許民主黨行政不會對伊拉克動武,但美國的對外政策的原則(人權外交)不會有變。

》》貧困和油癮


另外兩個老生常談的競選主題是美國的貧困(poverty)和醫保。號稱是世界第一富裕國,美國每6個孩子中就有1個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至今,美國還有約46百萬(08統計數據)公民沒有醫保,其中未成年人就占1千萬。每次競選,共和黨都提出一套關於降低貧困、改善醫保的方案,但該兩個問題的現狀從未改善。我們甚至可以懷疑共和黨對解決這兩個問題是否真的有誠意,因為伊戰每天1.35億美元的開銷完全可以用來幫助付不起醫保的窮人。算法很多,有一個報道的方式是這樣的:停戰41天,就可以為那1千萬的窮人孩子提供一年的醫療或醫保。美國有堅定不移在全球推廣民主的信念,除了它對別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和文化的影響,超強的軍隊是武力推廣民主的根本保證。如果徹底解決美國的貧困和醫保問題,有多少人會舍命參軍、去冒客死他鄉的危險?看過一個關於美軍擴大招兵的專題片,邀請招兵軍官作嘉賓。這些訓練有素的軍人可以在大街上的隨意一幫年輕人裏,通過對他們衣著、言談舉止的分析,挑出幾個很有希望的候選人。吸引年輕人參軍的條件五花八門,主要有大學獎學金、免費技術培訓和退役後的就業保障等等。根據最新的海軍陸戰隊的招兵電視廣告,政府預付4萬,入伍者可以在保衛國家的同時為他或她慈愛的母親添置一個溫暖的家。還有一個陸軍的招兵廣告整個一好萊塢精心製作的MTV,軍人的銀屏形象如英雄一般光輝,廣告歌曲音樂旋律優美、歌詞令人振奮——用美國青少年(teenagers)的話來說是性感的”宣傳。

還有一個所謂美國人的石油癮(oil addiction,我們也可以假想是共和黨的陰謀。布什在第一任就大張旗鼓地宣傳新能源政策,要搞多少多少生物燃料、大力發展混動和燃料電池汽車等等。但為什麽美國人還是沒有任何戒這個癮的實際行動(即商業化,與其他發達國家如日本和歐盟相比)跡象?在這次共和黨黨代會上,全體吟唱,鑽油!鑽油!Drill, baby, drill!。《世界是平的》作者弗裏曼在NPR介紹他的新作《炎熱、扁平、擁擠:我們為什麽需要綠色革命》時給麥凱恩和共和黨的評語是愚蠢。從地域政治來分析,中東是伊斯蘭教的根據地,如果能在該地區推廣(事實上首先是保護當地的)基督教,建立一個以現代基督教思想指導下的民主政府,無論是有效地協助美國在當地的孤獨聯盟以色列、消滅反美的恐怖組織,還是削弱伊斯蘭教勢力、加速全球民主化的進程,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光有意識形態的主觀動機是不夠的,加上客觀上的需求,事情就容易多了。油癮在邏輯上很自然就成了這個客觀需求。有了這個癮,布什就說服了(心照不宣的)國會支持對伊開戰,有了這個癮,麥凱恩就可以毫無顧慮地說美國要駐軍伊拉克100年,有了這個癮,才有至今還有一半美國人說伊戰是正確的。當然這樣說既沒有憑據也不是心裏不純潔,但如果處在共和黨的位置、手握那麽大的權力,為了保證美國的霸權、保持這個世界的秩序,你會怎麽做?基督教的原罪說就認定人類是自私的、天生有罪的(與人之初性本善截然相反;這也是東西方文化的區別之一)。中東盛產石油,對中東人是福還是禍?對當今伊拉克的很多阿拉伯人來說,不見得是福。

共和黨利用信仰拉選票是它的拿手好戲,評論家們普遍認為,麥凱恩和共和黨正故伎重演,把08競選變成人格競選或人品競選,盡量把經濟問題最小化。他們指責民主黨誇大經濟危機、居心叵測。早在04為布什連任競選時,共和黨的宣傳機器就推進到了高速檔,布什描繪成基督化身,保守派用信徒們常說的警句耶穌會怎麽做?來引導選民們投布什的票。相比之下,用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白德利(Bill Bradley)在《新美國故事》的話,出於黨的傳統綱領,民主黨還是對那個帶G的字(上帝)感到別扭,結果原來預計可以大勝的民主黨候選人凱瑞(天主教徒)最終完敗於布什。這次奧巴馬似乎吸取了凱瑞的教訓,屢次暢談自己的基督信仰,並在競選一開始就主動向宗教保守派團體展開對話。有專家認為奧巴馬是繼卡特以來第一個虔誠的民主黨人,加上最近的金融海嘯對共和黨大大不利,很有希望得到保守派的選票。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在幾個月前就早早出局的另一位共和黨候選人Ron Paul)自稱是真正的保守派,他的對外政策第三世界人民聽起來就像美好的音樂。在國家廣播公司NBC《今晚秀》他用不能再簡單的語言贏得了熱烈的掌聲,為什麽恐怖分子那麽恨我們,駕飛機來撞?因為我們侵略他們的國家、占領他們的領土、殘害他們的人民。如何製止經濟危機、美元貶值?停止印鈔票。但他這些尊敬他國、非擴張性的外交政策和停止向別國和第三世界行竊的金融政策在這個國度沒有市場、得不到多少人心。

》從宗教出發

從總統大選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宗教信仰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筆者與大部分讀者一樣,不是研究宗教的,似乎從近來的閱讀在美國的生活和所見所聞認識到了一些以前視而不見、聽而不覺的東西。筆者是紐約時報的讀者和NPR的忠實聽眾,NPR有一個精彩的新聞焦點訪談(On point),主持阿什布羅就聽眾關心的時事問題(政治居多)邀請各方專家學者進行討論,並接受聽眾電話提問。今年7月份,阿專程到上海直播訪談,采訪了許多包括上海、北京的院校學者、企業名流甚至還有三個上海的高中生,圍繞中國經濟政治改革和中美關係做了為期一周共10小時的專題。其中一小時,他采訪了中國的歐普拉洪晃女士。被洪晃完美的英語和對中美關係的出色見解而折服,阿也問道了有關現在中國人的精神靈性(spirituality)情況。洪晃講到了中國有很多年輕人對基督教感興趣,不像在美國,她所見的教堂裏一般都是老年人(senior citizens”——洪晃在美國上了中學和大學——事實上美國教堂教會的情形遠非如她所說。

NPR還有一個專談精神靈性的節目:話說信仰(Speaking of faith),介紹信仰對當今社會政治、文化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20087月,主持采訪了悉尼大學研究亞洲文化的專家華裔教授楊美惠,探討了關於中國人的宗教文化傳統和精神靈性以及基督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楊教授談到了中國的文化基督徒現象,他們欣賞基督精神在現代民主等價值觀方麵的體現,但好像對基督教所推崇的後世說(afterlife)將信將疑。總體來說,楊教授(以及她談到的朋友們)對美國人(和西方人包括澳大利亞人)還這麽迷信覺得不解,特別是對美國人的信教現象(太多教堂,30多萬個)有一種(在思想文化上的)落後感(backward),她特別說到了布什在發動伊戰時,有記者問他事先有沒有請教他老爸(老布什),布什回答說他請教了higher father意指上帝。

近20年來,基督教在中國尤其是在沿海地區的農村發展甚廣,學術界對基督教也一直有研究。很多(社會上的年青)人對基督教感興趣,但他們對其本質了解不多或不全麵。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大部分華人(尤其是無神論者)對美國基督教的無意識、不理解或遠遠低估了它的威力,很大部分原因是由於信仰屬於個人隱私,日常生活中除非是很接近的朋友,在工作場所、公共場合(教堂除外)人之間一般極少交流。在西方生活過或生活在西方的華人尚且如此,可以想象生活在國內的百姓對美國宗教的認知程度。我們往往隻看到了美國的人權外交、美國所謂的現代普世價值觀、和美國的通俗文化現象(如在商業、科技、時尚、體育、音樂、藝術、文學小說、電影電視、英特網等等方麵),對隱藏在美國政治文化背後的宗教思想卻視而不見。這不奇怪,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宗教和迷信都是一樣唯心的、落後的封建產物,我們的意識形態更先進。

》外交政策


基督教為何有如此威力?我們可以從教科書如《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 by CS Lewis)或《基督教本質》(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by L Feuerbach)等查到它的本質倫理、教義教條、與猶太教共享的十戒、還有具體的7個美德和7個罪惡等等。通俗地理解,基督教是一個善與惡的哲學或思想意識形態,上帝、天使、天堂等是善;撒旦、魔鬼、地獄等是惡。根據現代的基督教思想,民主是(絕對的、不折不扣的)善、專製是(絕對的、不折不扣的)惡,在前麵我們已經提到了,這也是美國現代文化的中心思想。人權則是衡量民主化(即善化)程度的第一尺子。從近代二戰開始美國的外交政策來看,美國基督教和美國政府享有一張羅列邪惡的黑名單。希特勒、斯大林被列為不信上帝的魔鬼(有學者如《(對)上帝(的)錯覺》作者Richard Dawkins表明希特勒可能是天主教徒,在《我的奮鬥》裏希特勒幾次提到迫害猶太人是上帝的旨意);冷戰期間,裏根把蘇聯定義為邪惡帝國;前幾年,布什把兩伊、朝鮮定為邪惡核心(axis of evil)。冷戰後,蘇聯解體,俄羅斯成為民主國家,一度從黑名單上拉下,記得《時代》雜誌提到去年采訪普京時,他辦公桌上一本聖經赫然在目,在談到有些俄羅斯企業的腐敗問題,當場引用十戒中的一戒不許偷盜。最近與一位天主教人士討論時,他說,他們(宗教界和所謂的新保守派neocon)現在正重新把普京搬回(黑名單)。鑒於他有操縱這次總統選舉的嫌疑和最近俄羅斯與鄰國間的戰爭,普京重上黑名單就不奇怪了。國務卿賴斯在9月份的講話中措辭強烈,指責俄羅斯領導人對內專製,對外侵略,正將國家引向一條自絕於國際社會的絕路。學者們對蘇聯解體有各種解釋,在西方當然認為這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陣營的勝利,正如撒切爾夫人稱讚裏根不發一槍就贏了冷戰。好多學者表明當時脆弱的經濟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但不能忽視一個不為常人所知的重要事實:蘇聯解體的催化劑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是受過洗的基督徒。他那裝了兩個水火不相容的意識形態的腦袋在當時起了什麽作用,隻有他自己、馬克思和上帝知道了。

在討論美國大選時,我們已經涉及了不少美國的外交政策,美國的外交即所謂的人權外交,它對任何外國的政策取決於美國每年對該國作出的關於人權的斷論。相比之下,其他國家往往采用所謂的利益外交,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更多的是從經濟貿易出發。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代表的則是所謂的主權外交,即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互不幹涉對方的內政。

話題回到基督教的邪惡黑名單,我們都關心的是,紅色中國有沒有上美國基督教的黑名單?答案應該是肯定的。NPR有一次的專題為美國的軍備討論,邀請的嘉賓(兩黨智囊團成員及軍隊顧問)不言而喻把中國當成冷戰後美國最大的敵人。主持說,我們現在就是把中國當作妖魔(the bogeyman。為能得到納稅人的支持,投資開發最先進的武器、保持超強悍的軍力,美國一天也不可缺少一個強大的敵人,因為聖經教導他們:邪惡永遠存在。美國是上帝之國、作為善的象征(化身),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打擊邪惡。美國國會2000年通過法案,要國防部每年提交《中國軍力報告》。法案規定,報告反映解放軍的現狀並預測未來20年的發展前景,介紹中國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的基本原則和發展方向,評估軍事建設和武力作戰能力等。不要輕信布什在外交上把中國真正當作了戰略夥伴,不要以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中國的崛起隻是簡單的心理不平衡。這不是聳人聽聞,為什麽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新聞時往往采用雙重標準、還不時地製造假新聞?因為打擊邪惡可以不擇手段。為什麽在奧運排名上美國用獎牌總數而不是金牌數?因為惡絕對不能壓倒(be on top of)善。大家可能認為這是體育強國心理不平衡的表現,但我所熟知的美國人很少有小肚雞腸類的。撇開宗教意識,美國人的這種排法不合邏輯、也有損形象。每次走進書店或鎮上圖書館,總是看到最新出版的關於中國崛起、美國領袖地位要被取代、中國是下一個超級大國,重建世界秩序雲雲的書。這同80年代美國驚呼被日本挑戰經濟強國的地位有本質的區別。1999年在中國出版的《超限戰》被譽為現代《孫子兵法》,在2000年的9/11以後翻成的英文版被加上了一個這樣的副標題中國毀滅美國之戰略(master plan,而且用9/11飛機撞世貿大樓的照片作書的封麵。

領教了基督教思想和美國政府的整合(政教充分結合)後的威力,對其他一些不可思議的問題也就可以探討新的解釋。去查一下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宗教背景,就不難理解為什麽他們對紅色中國有這樣的敵意。薩科齊信奉天主教,在上任總統前,就寫過一本關於加強政教結合的書。法國有悠久的天主教文化曆史,最近羅馬教皇訪法,與總統共商如何重振基督教(據BBC稱,現在隻有不到10%的法國人上教堂)。雖然把天主教皇和離婚三次的總統放在一起有點別扭,但薩科齊對宗教對法國社會有益無害的信念堅定不移。上次訪美,薩科齊與布什交上了朋友,鑒於現在伊斯蘭教在歐洲雨後春筍般的擴展,美國人似乎在日趨世俗化的歐洲找到了難得的新知音和合作夥伴。

台灣問題一直是中美關係的核心。大部分的我們可能從邏輯上一直難理解為什麽美國一邊無端指控中國出售武器給伊朗,而自己卻不斷賣武器給台灣?這不是強盜邏輯嗎?美國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為什麽又無視、踐踏中國的主權?美國人的原則是什麽?根據現代的基督教思想,台灣是民主(政府),是善,因此保護民主、抵製專製即邪惡是天經地義,是上帝的旨意。裏根曾經說過一句現在經常被引用的話,美國是那山坡上閃亮的城(shining city upon a hill。那山坡上閃光的城就是聖經中描繪的、基督徒們朝思暮想的上帝之城。正如一位神學家在NPR上宣稱,美國是上帝之國(God’s given nation),它的使命(God’s mission)就是把民主推廣到全球的每個角落,因此美國有義務保持超級大國(superpower)的地位……”

去年陳水扁鬧台獨很凶,到了連美國政府都不能容忍的地步。為什麽美國政府不許台灣政府獨立?因為連百姓都知道,如台灣宣布獨立,中國人民絕對不會坐視。那末,美國到時的難題是:武力介入還是不管?恐怕美國肯定武力介入。早在1997年訪問中國時,前國會發言人Newt Gingrich就聲稱:如果大陸對台灣動武,美國會武力保護台灣。為此他遭到了媒體的譴責——其實他隻是說了真話而已,現任國會發言人(民主黨)佩洛西更是個對付中國的鷹派,好像民主黨為了向共和黨和媒體顯示他們更講道德,往往在人權外交方麵比共和黨更激進。從宗教意識出發,美國武力介入的理由很清楚:美國坐視台灣被占,就等於低頭。問題是美國已經在朝鮮戰爭中嚐到了厲害,現代中國不是像伊朗伊拉克那樣好欺負的,所以美國政府對當時的台獨如此緊張。從戰術上看,萬一台獨失控(感謝老天爺和上帝,陳水扁陰謀沒有得逞)美國人可能搶在大陸動手前進駐並占領台灣,因為這種戰術完全符合布什教條中先發製人(preemptive)的綱領。

》社會矛盾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認識這個世界的領袖國美國的重要性連中學生都明白。美國夢不再隻是美國人的夢,美國語言無處不說,美國文化無所不滲,美國政治經濟無時無地不在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認識美國,僅僅認識美國的對外、對華政策是遠遠不夠的。認識美國,必須認識美國社會。認識美國社會,是一個世界難題大家知道,工程師的工作是把技術簡單化、實用化,在此我們不妨借用一下他們的思路,以下是筆者在美國有限的經曆和所見所聞經過工程化處理後的一些感想,希望能為專家學者們的深層研究提供一些線索。

在念研究生時,有幸有一位來自英國的訪問學者作論文導師之一,馬教授現已退休多年,10幾年前他是國際炭科學學術界數一數二的領袖。他當時對美國的評價就一句話,所有事情都是處於相互製約下的平衡(Everything is balanced。雖然在此編譯的相互製約對他的名言有點添足之嫌,但是,平衡必定是相互製約的結果。從毛澤東的矛盾論——袁教授的充滿悖論”——來看,相互製約是原因、而平衡是結果,從如何相互製約的角度更有利於我們去尋找和讀懂美國社會的矛盾。

》》意識形態的相互製約

關於政治意識形態,我們在總統選舉部分已經談到了很多,這裏不是指政治體製上的製約,三權分立早已經成為教科書般的常識。美國民主的根本在於意識形態方麵的製約(矛盾),共和黨、民主黨就是這個矛盾的兩個對立麵,共和黨代表矛盾的一麵(道德),民主黨代表矛盾的另一麵(利益)。當然這是相對而言,就像共和黨強調道德並不意味他們都願意做苦行僧,民主黨推崇利益並不是他們就不講道德。矛盾的一麵有深一層的矛盾組成,美國的基督教就像人的思想和人的個性一樣錯綜複雜、有上千個派別派係,各有各的教條教義。共和黨內也有好幾個派係,但是占領導地位的總是保守派。眾所周知,黨內競選,得到保守派的支持是競選成功的保證(如布什00和麥凱恩08)。民主黨也有好多派係,有激進的也有保守的,常常被共和黨揶揄開涮的一派叫做裏根派民主黨(the Reagan Democrats),因為他們崇尚裏根的保守主義思想。當然,過分限製利益、限製自由,物質生活水平就不會增長,畢竟道德不能當飯吃,8年的布什行政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由此可見,對美國推崇的自由、平等、民主中的自由,應該做更多的理解。相反,片麵強調市場經濟、追求私有化和超高速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賺大錢),忽視信仰方麵的教育、道德方麵的約束,社會風氣惡化、人們素質下降是必然的結果。中國社會的某些現象(如毒奶粉醜聞)是很好的例子

 

股票交易是一個說明道德和利益辯證關係的典型實例。最近華爾街正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風暴,據紐約時報美國政府決定投入價值7千億的擔保緊急救市。同時,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禁止賣空800種股票,SEC還將新成立一個專門的管理處對搞壞了的金融界實行整頓,但有些金融界人士認為會此舉會影響企業集資,更有意思的是好多Hedgefund(專為投資百萬以上大股民經營的、手段包括買空賣空的基金)經理開始抱怨,這把美式橄欖球變成了羽毛球比賽,意思是不夠刺激。近幾年來,社會上怨聲載道,因為這些經理們撈得太多(有的年收入上百億),而他們隻交15%的稅因為他們的收入屬於利息類。這太不公平,連巴菲特都承認,他的秘書付的(40%)稅比他付的(15%)還。用宗教領袖Pat Robertson的話,金融危機是人心貪婪的經典體現。好多銀行家們算得上是貪婪加偽善,經常批評政府監管市場的政策阻礙金融業的發展,當危機襲來,卻紛紛要求政府救市,一下子由自由市場激進份子變成社會主義信徒。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把美國說成美利堅社會主義共和合眾國來諷刺政府為富人和華爾街奉行社會主義,利益私有化,損失社會化。如今,正如香港《文匯報》的頭條美國玩財技全球齊買單,華爾街已經把損失國際化。正如意識形態方麵的相互製約,金融市場本身也是個矛盾:自由的發展deregulation和管理的限製regulation,如何利用、控製人的私欲需要很多藝術


》》科學和神學

都說美國社會是精英的社會,即5%的社會精英帶動了95%的國民。那麽誰是那5%?要揀出那5%的難度不小,因為美國社會是一個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各階級、各種族、各人種、各文化和各信仰的整合體。美國人常常把美國說成是一個大熔鍋(melting pot),相容還是相混是另一個話題,分析這個整合體就像分析一鍋配方是祖傳保密的濃湯一樣難。讓我們避實就虛,看看美國這鍋濃湯在煮成前都是些什麽成分——教育應該是個不錯的捷徑。毫無疑問,精英們都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教育成型精英、精英成型社會。

大概中國人的一種傳統見解是好像搞理工的對社會發展更有用或貢獻較大,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而在美國,7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是學文科的。筆者在一技術公司上過班。它是一家大型跨國企業,有著名的空調、電梯等子公司。在它的另一個子公司工作時曾發現,技術開發部的經理是學神學的,人事部經理是學心理學的,實驗室有個氣相色譜儀操作員是調鋼琴的。當然,客觀現狀是美國不缺自然科學技術人才,主要由於在美讀完學位留下工作的技術移民源源不斷。最近有報道,在全世界供應本科生赴美後在美國高校拿到博士學位方麵,北大、清華已榮獲第一、二名,想必他們大多數是學理工的。美國公司的管理階層,特別是高管們很多是學文的,特別是在政界,學理工出身的鳳毛麟角。筆者隻有在企業界工作過,想必在其他行業或部門的觀察者會有類似的體會。

對於美國的高等教育,國內研究的成果不會少,讓我們來看一看(可能)被忽略或者視而不見的事實和統計數據就足以說明問題。基督教是美國的立國之本,美國人曆來注重教育及科學研究。高校專業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到自由藝術和體育應有盡有。但美國從來就沒有放鬆過神學教育和研究,許多公、私立大學都設有神學院或宗教係,許多著名大學如哈佛的前身就是神學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百度一下,文學院特別是神學院的畢業生進哪些行業,從上述的工商企業到政府部門、從來上海教英語到去各洲傳教(例如,有朋友告知她公司執行長的女兒是現住歐洲的傳教士)、從鄉村歌手到好萊塢藝術家、從媒體記者到律師法官、從當駐伊美軍的隨軍神父到總統智囊團的成員,這些信仰執著的精英們遍布、導向、牢牢控製了美國社會。當然,我們不要忘記最主要的是神學院為成千上萬的教會教堂輸送源源不斷的宗教人才,教堂教會通過每星期一次(或多次)的政治學習(在思想上)領導了25%的教民(churchgoers),再由教民帶動了由超過90%篤信上帝的公民組成的社區。

好像所有這些還不夠,美國的宗教保守派領袖還投資建立新一種神學院,此類神學院專門招生家庭學校(home school)畢業的高中生。美國有很多保守的家庭認為公立學校已經被世俗化,他們不希望孩子受到達爾文主義、現代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毒害而在家庭教課。一個比較出名的這種神學院叫Patrick Henry College,位於首都華盛頓附近。一位猶太人記者在該校與學生一年同吃同住,寫了一本書,題為《上帝之哈佛》(God’s Harvard)。書中披露,該校的目的是通過文科類如曆史、新聞、法律、政治科學、國際關係方麵專門為未來美國新聞界、政界和政府輸送精英。大部分學生在畢業前就已經在像白宮、國會和最高法院這樣的政府機關實習過了。

再來看一下另一個重要的事實,(美國)很大一部分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家信仰宗教。他們如何在科學和神學之間找到意識交情、達到和諧的思想統一,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心理學的難題。連當今最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霍金斯也用造物主才知道來解釋大爆炸——宇宙起源之前的情形。也許大爆炸(the Big Bang)成為在(東)西方公認的模型,八成是它與創世論一致,另一個叫做穩態論(the Steady State)的模型被否定的原因是因為它與聖經觀點相悖?再如,一位在NPR被采訪的核物理學家是個神父,他在解釋宗教界為什麽好人不總是有好報(Why do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的經典難題時認為,上帝創造世界後,他就把它交給了人類,因此之後的任何事件的發生是隨機性的。科學和神學在美國高等教育界如此和諧相處,的確讓人歎為觀止。科學和神學,一個實、一個虛;一個開放、一個保守;一個解放、一個禁錮;一個唯物、一個唯心,一個辨證、一個形而上學,那麽,一個正確、一個錯誤?當然不是,至少在美國不是。在美國,科學和神學,一個陽、一個陰,一對相互製約的矛盾的兩麵。如此看來,美國文化和中國的古典文化是相似的。

》》學校和教堂

我們知道,科學和宗教之間的戰爭在歐洲始於啟蒙運動,最後以大哲學家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而告一段落。現在看來,上帝沒有死,他隻是離開了歐洲,哥倫布為他的女王發現了新大陸的同時,他也為上帝找到了新王國。從傑弗遜的獨立宣言到林肯的南北戰爭演講,從裏根的冷戰誓言到布什的反恐教條,我們不難找到這位移民上帝的跡象。在短短200多年的美國曆史進程中,上帝經曆了反上帝(antigod or godless)的不斷挑戰,其中達爾文主義或進化論是最突出的一個案例。

要搞清達爾文PK上帝這個曆史劇的來龍去脈,最好去學一下美國的基督教宗教史,這裏就讓我們用兩個曆史新聞來蜻蜓點一下水:1925年對猴子的審判案(the monkey trial or the Scope trial)和90年代以來堪薩斯州的教學大綱之爭。1925年,田納西州神創論的支持者把中學教師Scope告上了法庭,因為他違法在學校講授猴子變人的進化論,案子以神創論失敗而結案。1955年的百老匯話劇《Inherit the wind》就是根據此案而編,1960年拍成電影、並三次(19658899)改編成電視電影。筆者看過99版電影,非常精彩。但之後佛羅裏達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的法律仍禁止講授進化論,到1987年,根據美國政教分開的立國原則,聯邦最高法院做出裁決:公立學校傳授創世論等宗教信仰屬於違憲。此後,神創論逐漸退出了公立學校。但是,為保護下一代免受達爾文主義、自由主義的毒害,宗教保守派從未就此放棄,重新包裝神創論方麵的技術開發從未間斷。1991年,法律教授Phillip Johnson在《達爾文受審》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智能設計的概念。諸多學者認為這一理論是披了科學外衣的創世說。


教學大綱之爭聚焦於堪薩斯州,那裏的教學大綱在近幾年來經曆了很多波折。1999年,共和黨占主導的州教委就投票決定在公立學校取消有關進化論的課程。2001年,教委又投票推翻原案,全州公立學校恢複教學進化論。20055月,教委舉行了一係列公開聽證會,會上保守的教委又認為進化論違背了(不限於基督教的)神造人的神聖信仰,稱進化論並非真理,應該在課本中采用相反的觀點即智能設計論來加以平衡,抵製聽證會的反對者則認為智能設計論片麵強調宗教信仰,會阻礙科學發展、影響美國社會的自由和多元化,他們指出智能設計論還影響學生的邏輯和分析思維能力的健康發展。去年2月,教委再一次以6票對4票否決了2005年通過的大綱,對於科學的定義州教育總算回到了“對宇宙間自然現象的解釋的探索”。據統計,美國現在6個州明確允許公立學校傳授智能設計論


05831日的紐約時報,民意調查表明64%的美國人支持在公立學校同時傳授進化論和神創論;42%支持神創;48%相信進化,但其中18%相信進化是被神所引導或控製;僅26%相信正宗的達爾文進化論。連布什當時也暗指學校應該傳授關於生命起源的聖經觀點。在進化論已被全世界普遍接受的今天,美國人的宗教篤信可謂出淤泥而不染。紐約時報在月前紀念《物種的起源》發表150周年之際又展開了神創論與進化論的辯論,可見美國人要誓將達爾文PK上帝的曆史劇一直演到地球末日。

》結語

我們可以把美國社會看作是一個在嚴格控製下發展的係統,是一個處於動態的平衡或者是一個平衡的動態社會,從意識形態來講是一個上帝和反上帝相互製約的社會。從宗教角度來看,美國或許不是所謂的民主共和國,而是一個神權專製的王國和帝國。闡明這種觀點的學者不少,兩個有代表性的是Kevin Phillips06著作《美國神權》)和Chalmers Johnson08著作《報應》)。本文列舉了幾個典型的美國特有的矛盾,相信讀者可以找出更多更廣的實例。美國社會的進步就是上述這些矛盾相互鬥爭的結果:代表利益的科學、市場經濟、高度私有化、高度商業化、現代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崇拜英雄主義、自由主義、左派左翼等等帶動了物質社會的高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兩極分化可以看作是個副產品);美國社會的相對穩定(平衡)也是這些矛盾相互鬥爭的結果:代表道德的信仰、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保守主義、宗教右派(the Religious Right)等等限製了社會的道德滑坡,抵製(確切地說控製)由高度私有化、絕對自由化造成的道德淪喪、金錢萬能和物欲橫流的傾向,保證(按美國定義的)精神社會的健康演變和發展。因此,忽略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和基督思想,也就很難全麵正確地理解美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