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戲劇電影為人忽視的兩大特點
文章來源: 飛雲2014-09-26 21:59:12
文革戲劇電影, 特色明顯。但是有兩大特點卻不為人們重視, 而這兩大特點和人性密切相關。

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是告子的論點之一。孔子在《禮記》裏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通俗講,就是吃飯與男女愛情(包括性行為)是人的兩大天性。這兩大天性, 特別是男女愛情,為曆代文學、藝術表達之重點。吃飯,是人們每天都離不開、避不轉的首要問題。

而恰恰這兩大天性,是文革作品所刻意回避的。飛雲自己少年時期,早就發現文革作品中有“不吃飯”的問題。我當時就和人們提起過, 隻是無人願意深究。

不像後來的電影,吃飯談話的鏡頭比比皆是。那時的電影戲劇, 正麵人物都不吃飯。 即使飯桌上已經擺上了飯,即使坐在了桌前, 即使已經拿在手上放到了嘴邊的“最後關頭”,一定外麵進來“報告”敵情等等把飯攪黃。就連小兵張嘎,偷吃一次還被奶奶一手打掉。一言以蔽之,正麵人物,基本上是不吃飯不吃東西的。吃東西的、喝酒的,都是反麵人物,都是“壞人”。而且壞人一吃飯喝酒無不杯盤狼籍。

男女愛情方麵更是誇張。首先那時的電影戲劇裏麵是絕對沒有愛情的。有一點愛情的電影戲劇最後都成為了“毒草”。

電影裏 麵有男人、也有女人。但是他們都是“戰士”都是“機器”,彼此絕對沒有男女感情,甚至沒有家庭這個社會細胞,即使有也是畸形的。紅色娘子軍,吳瓊花或連長 等一眾女兵,都對洪常青(男)沒有感覺;洪常青當然更是天天麵對後宮三千而麵不改色的柳下惠他太爺。這裏麵也沒有家庭。

李玉和、李奶奶、李鐵梅,雖然都姓李,但血緣上不是一家人。李奶奶沒有丈夫,李玉和沒有妻子,李鐵梅當然更不會有愛人。

沙奶奶沒有丈夫,阿慶嫂雖然有個傳說中的丈夫,但沒有出現。

方海珍沒有丈夫,馬洪亮沒有妻子。

柯湘沒有丈夫,雷剛沒有妻子。 柯湘和雷剛絕對“清白”沒有男女愛情。

江水英沒有丈夫,沒有家庭。

李勇奇沒有妻子沒有家,小常寶(小女孩)和大山叔(老男人)生活但不是大山叔的小三兒。

。。。。。。

男女情有沒有?有,但都是敵人、壞人的專利。當然那些情都是濫情,挑逗,風騷。比如女特務等等。

結論:所有的人民都是不吃不喝的革命機器,所有的群眾都是無情無義的鬥爭狂人。吃喝和性交,與人民無關,與群眾無緣,吃喝和性交是在他們後麵操控之人之事。至於愛情嘛,與所有人都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