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獲獎電影《天注定》觀後
文章來源: 飛雲2014-03-19 19:48:59


首先說明,這篇影評主要是為了夾帶私貨。否則沒有太大動力寫觀後感。不愛私貨的讀者,就此即可移步它處,飛雲恭送,歡迎以後再來:)

賈樟柯是山西人,他的這部獲獎電影,故事的核心也在山西。四個故事,第一個最震撼的故事(真人真事)發生在山西榆次烏金山腳下。

山西榆次自古民風淳樸,熱情好客,見義尚武。榆次在戰國時期的趙國境內。榆次北有烏金山又稱龍王山,山下不遠有聶村、聶店。“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兩聶在戰國時出了個大劍客藝名“蓋聶”(本名趙武),並見載於司馬遷的《刺客列傳》。據列傳載,刺秦荊軻當年曾經來榆次和蓋聶比武:“荊軻嚐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複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另據《東周列國誌》:荊軻本欲等蓋聶雲遊回來一同刺秦,可惜燕太子丹等得焦躁屢屢催促,荊軻不得已帶秦舞陽同行。舞陽武藝不精輔佐不力,致刺秦功虧一簣,成就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千古絕唱。否則中國曆史可能因此而改寫。

另外,故事所在地榆次烏金山(龍王山)和筆者先人有密切關係。飛雲祖先為著名晉商、榆次三大家族之一,興起於明代,衰落於1957年公私合營後,前後輝煌曆300餘年。烏金山上的大量廟宇為曆代先人捐建,山上更有郝家兩處避暑山莊之一的“德順堂”。長期以來,榆次、太原、和晉中一帶人稱烏金山為郝家的山。現在烏金山為榆次旅遊勝地,“德順堂”稱作“孔祥熙避暑山莊”,是為吸引遊客之故。榆次烏金山一直以來演繹著豪邁和財富的故事。

影片四個故事其中的第一個就發生在榆次。薑武扮演的胡大海是十多年前發生在榆次烏金山麓特大槍殺礦主、村長十幾人的真實人物胡文海。影片不加自己的評論,幾乎原汁原味地還原了當年事情的來龍去脈。狀告村長、礦主無門的胡,受到了打擊報複和羞辱。絕望之下,一根筋的胡端起了獵槍。

影片中背景出現了好幾次毛的站像,給觀眾以想象。毛殘存的強大影響力?毛均貧富後幾十年的場景?抑或其它?

村裏麵正在演出的是山西腔晉劇《野豬林》片段,——林衝被逼上梁山。胡大海獵槍上裹著的虎旗,是一幅“下山虎”,預示英雄末路。影片中的這第一個故事,給觀眾以蒼涼、悲壯、遺憾、困惑、震撼與沉思。

影片中,薑武模仿的榆次口音很不像。榆次人飛雲聽著不得勁,但是觀眾中榆次人不多,反正聽著像是方言就好了。其他人的榆次方言還是能對付過去的。

第二個故事主角三兒(王寶強飾)的原型是殺人犯周克華。

第三個故事主角小玉(趙濤飾,趙濤是賈樟柯妻子),演繹湖北鄧玉嬌殺淫官的故事。

最後一個故事其實是把富士康十幾個跳樓工人的故事濃縮於小輝一人。

四個不同的故事,影片用“偶然”的辦法把它們串在了一起。

乍一看,四個故事虎頭蛇尾。事實是,如果把四個故事當作整體來看,依次表述被逼反抗(胡大海)、落草(三兒)、被逼到牆角不得已再反抗(小玉),最後徹底絕望自我了斷(小輝);或,一線生機? 小玉依然逃不出煤老板(夫人)的手心,還得在他們手下苟延殘喘?

影片最後,導演“安排”殺淫官後的小玉到山西榆次找工作。戲始於山西,最後的戲還是回到山西。劇中第二出晉劇在末後上演,晉劇觀眾表情木納,劇目是傳統的山西戲《蘇三起解》。劇中木納的觀眾看古戲中的蘇三;蘇三到底有沒有罪?我們觀眾則在看這四個故事。他們四個人有沒有罪? 問題出在哪裏?我們的表情是和看晉劇的觀眾一樣事不關己而木納看熱鬧?還是若有所思、心潮澎湃?蘇三最終有愛她的人來解救,故事中有象征意義的四個人,除了小輝自殺外,其他人的命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