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小泥山之後(1) - 媽媽的表揚
文章來源: 小泥山2008-11-16 22:05:05


我們家,是七二年離開小泥山的。不過,我先交待一下七O年發生的一件事兒。

那年的暑假,泥縣的全體教師在縣城集中學習。媽媽聽報告時,發現前排一個女教師,總回頭看自己。媽媽注意到,這人好麵熟啊!聽完報告,兩人迎麵相認,竟然是十多年沒見過的老同學!兩個都做了媽媽的人,高興得象孩子似的!陶阿姨有三個孩子,大女兒,比我哥小一歲;二兒子,和我同年;還有一個小兩三歲的小兒子。陶阿姨當時在另外一個公社做教師。

這次的老同學相認,對我們家有曆史意義。因為一年多後,陶阿姨的丈夫,上任當了泥公社的黨委書記。書記點了個頭後,我媽就在七二暑假,工作調動到了山下的一個大村子,銀鄉,依然做小學教師。

離開住了三年多的小泥山,爸爸媽媽肯定是特別高興,我和哥哥也好高興,因為山下的生活,與山上相比,真可謂是“新舊生活兩重天”啊。花生米肯定是不用數著顆粒吃了,麻花也成了太一般的零食。

銀鄉靠著公路,離泥公社的鎮子隻有十分鍾的路。公社的鎮上,有糧店,肉鋪,小餐館。每三天有集市,各種農副產品,應有盡有。我們再也沒有春節時回過外婆家了。記得我問過媽媽為什麽,媽媽說,“原來在山上,生活太差,所以千辛萬苦,也要回省城過年。現在天天吃得和過年似的,我們最好暑假回外婆家,睡竹床,打地鋪,最多蓋個毛巾毯,比冬天方便多了。”

銀鄉小學,有一百多學生,比較正規。剛下山時,是另一個下放幹部阿姨,教我語文,後來,媽媽又成了我的語文老師。班上有二十來個孩子,下山後,我因為太小,被我媽壓了一年級,但我依然是班上最小的。記得媽媽對我還算公平,該批評的時候不客氣,偶爾也會表揚我。

我最慘一次的作文,是要寫一個什麽電影的觀後感。天地良心,我看了那電影,什麽感想也沒有啊!隨便擠出幾句話上交,結果,作文本一發,我可傻了眼,媽媽隻給了我二十分!這可是我讀書史以來的最差成績了!看著媽媽那沒有一絲笑容的臉,我很有點沮喪。好在媽媽老師沒有“痛打落水狗”,讓我補交了一篇記敘文,勉強過了關。

有一陣,語文課要練毛筆字。媽媽鼓勵同學自己寫,但照字帖描,也不算犯規。一次,我交了一篇描出來的字,居然得分為優秀,班上同學有意見。媽媽非常鄭重其事地對全班同學說,“泥妹妹同學的這篇字,雖然是描的,但她花了很多時間,非常認真,描出來的字,也幾乎完美,所以我認為,她可以得優秀。”

印象特別深的,還有媽媽組織的一次全班故事會。每個同學輪流上講台,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然後全班同學,集體評分。班上幾個膽大皮厚的男生,高興得象過年似的,又叫又鬧,不亦樂乎。也有那膽小靦腆的女生,磨磨蹭蹭,幾分鍾也上不了講台。大家講的故事,我都不記得了,應該是沒有什麽太精彩的,一多半是課本裏的,雷鋒叔叔幫助人的故事。大家得分大多是六七十分。我比較晚上台,講的是從《少年文藝》看來的,一個小孩,用鴿子為解放軍通風報信的故事。

我講完後,同學開始評分。男同學說七十,女同學說八十,鬧了一陣後,媽媽說話了:“我認為應該得九十。”記得全班立刻肅靜,我也嚇了一跳,覺得媽媽好奇怪。媽媽接著說了,“泥妹妹同學的故事,很新鮮,來自課外書,加上她講得又很清楚。我認為,她比前麵那些得七十分的同學,要好很多,所以應該能得九十分。不過,她是我女兒,我不希望大家認為我偏心,就給她八十五分,大家同意嗎?”

我上學早,成績好(作文除外),加上聽話,不惹事,從小在周圍大人的讚揚聲中長大。不過,我的性格,好像不怎麽爭強好勝。那些個讚揚,並不是我爭來的,所以從來不怎麽在意。可是媽媽作為老師,當眾對我的肯定,可能是因為有點不合那個年代的常規,也可能是因為和生活中的媽媽不同,讓我非常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