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裏,我們和女兒回北京(三):再訪七九八
文章來源: 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2014-06-06 08:07:56
每年回國我都要去七九八去看看,每次都能發現新的東西。這次與女兒在北京,第一個計劃要帶她去的地方就是七九八,特別是正好欣逢黃永玉作品展。希望能給學藝術的她介紹一下中國的當代藝術和文化。


七九八過去的廠房已經爬滿青藤。


七九八的傳統精神就是自由發揮,各顯神通。喜歡看就多看兩眼,不喜歡就拉倒走人,總會找到你喜歡的東西。






也有古典風格的。




看來女兒喜歡這裏,我們不虛此行。












“我要上去看看。” “那我就不奉陪了。”


“上邊很不錯,要不要來看看?”




“這個我可以給你講講。”


去年來七九八,最大的收獲是發現了吳冠中畫廊。這次我特別為女兒介紹了吳冠中的作品。她尤其喜歡這張,江南水景,寥寥幾筆紅色,活脫出一池小魚,即寫意又寫實。


吳冠中中西合璧,老少鹹宜。


吳冠中畫廊的隔壁是剛剛開幕的黃永玉作品展。


黃永玉作品展門前掛起巨幅招牌,如此隆重這大概在七九八很少見吧。


黃永玉展覽的觀眾不少,大概很多人專程而來。


黃永玉多才多藝,不但涉獵各種繪畫種類,而且寫散文,詩歌,甚至小說。他的散文我大都看過,這次又在展廳買了兩本他的傳記。


大學時讀到《老婆呀,不要哭》,非常感動,從此就喜歡上了黃永玉。後來這首詩獲得全國大獎。




黃永玉最突出的風格就是幽默。






黃永玉很擅長素描和插圖。這是他畫的羅馬角鬥場。






比起吳冠中和韓美林全力追求構思和構圖的完美,黃永玉的繪畫比較散淡隨意。可能因為如此,他的繪畫成就似乎不及前兩位。他的心思不全在繪畫上。


這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貓頭鷹,曾作為黑畫的典型在文革後期遭到批判。




喜歡老頑童黃永玉。


黃永玉的雕塑。






走出黃永玉作品展,去了小火車站。


當年的七九八車工車間。






壯觀的畫廊。




這張我們倆都喜歡。




這幅油畫很有氣勢。畫家的基本功不錯。


仍在生產的車間。但好像是在生產簡單的塑料杯子什麽的,遠不是當年七九八的軍工產品。不知這是為了應景還是行為藝術。




七九八的藝術家不光是求新求怪,像這樣細膩典雅的也很多。畫家的功力令人讚歎。




My angel.


出了七九八我和女兒在街頭的小餐館吃快餐。我要了三碗麵條:牛拉麵、擔擔麵、排骨麵。牛拉麵裏隻有兩塊指甲蓋大小的牛肉。大概是因為店老板姓牛才叫“牛拉麵”吧?

女兒問為什麽兩個人要三碗麵條。我也不知道,大概怕不夠吃吧。結果還是沒吃完,主要是因為一碗賽著一碗辣。國內的飲食習慣趨勢似乎是日益漸辣,常看到鄰座的餐桌上一盤一盤滿滿的紅辣椒。民風也似乎日益彪悍。我和女兒在北京地鐵上兩次親眼目睹女士們揪著頭發打架的。我真的不希望女兒在短暫的逗留期間看到太多負麵的現象。壞印象總是比好印象更難以忘記。

說起吃辣椒,我其實也喜歡吃辣,但總覺得不能為辣而吃辣,什麽都有個度。想起上大學時有位朋友是美國留學生。他說他就喜歡吃辣。我說好,讓你領教一下中國的辣。於是我們倆騎車從校園去中關村的延吉冷麵館。我狠狠地在他的碗裏放了一大勺辣椒糊。結果把他辣得大汗淋漓,直喊太辣了太辣了。我說你不是說喜歡辣嗎?他說:“I like it hot, but not burning.” 想起來現在還挺愧疚的,這玩笑有點過火了。美國人說喜歡吃辣與中國人說喜歡吃辣完全不是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