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心”現象和“柯立芝效應” 】(原創)
文章來源: 野性2009-01-11 00:20:45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美國第三十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有一次偕夫人到一家農場參觀。柯立芝夫人在農場主陪同下隨便轉轉, 來到雞舍,恰見一隻亢奮的公雞正與一母雞做愛,夫人問:“一隻公雞每天隻交配一次?”農場主答:“不,總統夫人,好多次。”柯立芝夫人聽後幽默地說:“請把這事兒告訴總統先生。”

當柯立芝總統也來到雞舍,農場主便把剛才的情景告訴總統。總統問:“它每次都是同一隻母雞做愛嗎?”“喔,不,總統先生!每次都是不同的母雞。”農場主答道。“請把這事兒告訴總統夫人!”柯立芝總統得意地說。

這事兒被心理學家聽說後,便把“喜新厭舊”的性愛現象命名為“柯立芝效應”,堂而皇之地寫入教課書。

更為正規的研究來自對老鼠的觀察:若將一隻公鼠和一隻發情的母鼠放在同一籠子裏,公鼠就會接二連三地和母鼠交配,但積極行遞減;最後無論母鼠怎麽撩逗,它也不再反應。但此時若將一隻新的發情母鼠放入籠內,公鼠就又生龍活虎,一再和新母鼠交配。其它哺乳類也有類似現象,人類顯然也不例外,近年流行的詞叫“審美疲勞”。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愛情保鮮期僅有18個月.

動物的行為由神經係統支配。腦內有個快感中樞,以中腦部位的多巴胺神經元為中心。快感刺激,諸如食色,刺激多巴胺神經元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水平決定你想“要”的程度。加拿大溫哥華UBC心理係一實驗室曾經做過這樣的測試:當公鼠和一隻發情的母鼠接二連三地交配時,腦內多巴胺水平與性高潮同步,但依次遞減。但一隻新的發情母鼠放入籠內後,新的高潮中多巴胺水平有明顯恢複。如果直接電刺激多巴胺神經元係統可以成癮。把開關放在籠子裏,老鼠按一下給一次刺激,老鼠很快會不停地按電鈕,不吃不喝,也不要發情異性,直至筋疲力盡。也可用類似方法讓老鼠自我給藥而吸毒成癮。

我曾在該實驗室進修,這類實驗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看起來,不論低級動物,還是高級動物--人類,“花心”現象,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無可奈何的“被動”行為,身不由己地被造物主(基因進化選擇)設計好的神經係統控製著,未必有多少自由意誌。近來的基因研究進一步支持這種觀點。

據研究, 在人體一個叫做AVPR1A基因上的被稱為RS3 334片段的數量,與男人究竟是“癡情種”還是“負心漢”有關。一個男人可能有兩個、一個,或者沒有RS3 334片段,而數量越多的男人,與伴侶的關係越不牢靠。AVPR1A基因是荷爾蒙“加壓素”受體的編碼基因。而加壓素被稱為“擁抱化學物”.   

生物學家的研究隻是想說明"花心"是本能。至於"花心"該不該"花行", 受道德的規範,那是社會學家的問題,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動物社會遵循感性原則。人類社會在感性與理性原則間掙紮, 偏執一端都要付出代價.人類進化得不夠完善,最為矛盾重重。

............................................................................

附:男人花心的經濟學分析法 (from Web)
 
問題一 “為什麽男人總是那麽花心?”

用經濟學的理論,很容易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邊際效用遞減。什麽是邊際效用遞減呢?比方說,你餓了,吃第一個包子特香,第二個很香,第三個還可以,第四個飽了,第五個吃不下,第六個看見都煩!也就是說第六個包子的作用為零甚至為負。由於邊際效用遞減,從現在戀愛的角度看,由於你們長時間的親密接觸,你的效用比不上那個網上的女孩。你就是那第六個包子,而那個女孩卻是第一個包子。這也是許多的男人為什麽家有美貌如花的妻子,卻要在茶座酒吧去找小姐的經濟學理由。

問題二 “為什麽花心的女人卻比較少?

假定邊際效用遞減成立的話,那麽女人也應該不斷地在外麵找男人養情夫。” 結了婚的女人在內心深處未必沒有喜歡更英俊更年輕更富有男性的念頭,隻是一般她們不會采取采花行動,這裏的道理可以用經濟學的成本收益方法來分析。在經濟學的假設中,人都是理性的,人們采取一項行動都要在心裏盤算值不值。已婚男人花心,相對於已婚女人其成本是比較低廉的,很少有妻子因為丈夫花心而堅決要離婚的。就算是要離婚,男人也許正好順水推舟,說不定找個更年輕漂亮的!一般來說,已婚女子花心一旦被發現,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對大部分男人來說,戴綠帽子是無論如何不能忍受的,離婚是必然的選擇;而離婚女子在現在的世俗眼裏,名聲肯定又是不好的;要想再找對象,也很難再找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男人,一般隻能找比自己大得多的男人。正是因為已婚女子紅杏出牆的成本遠大於收益,所以盡管有邊際效用遞減的公理存在,但她們仍然會做出堅決不紅杏出牆的理性選擇。

問題三 “他要是三年前提出分手,我並沒有這麽難過。現在分手,簡直太不道德了,為什麽我現在更加難過?”

經濟學一般並不研究道德,因為道德要求的是多為他人著想,而經濟學理論的前提卻強調人都是自利的。經濟學認為,人在約束條件下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學時期與你談戀愛,那個時候生活基本無憂,追求激情就是戀愛利益的最大化;三年讀研之中,你們之間激情已經沒有了,但是此時他心中的最大利益是為了獲取文憑以便日後能找個好工作,此時,如果和你一刀兩斷,經濟來源就沒有了,請問他怎麽能把書讀完?現在他臨近畢業開始實習了,他對自己的前途已經充滿了信心,更不像當初那樣急迫地等著錢用,於是,年輕漂亮而充滿激情又成了他戀愛利益的最大化。

問題四 “我當初隻是想,如果他能讀個研究生畢業,我們今後一家人的生活會更好些。”

經濟學的一條基本原則:收益越高,風險越大!你當時隻看到了供他讀研畢業後的收益,卻沒有看到他讀研畢業後的風險。假定你找個拉黃包車的,風險基本沒有,他不會與你離婚,甚至對你百依百順,但是收益也很小,家庭的經濟來源肯定要以你為主,你帶出去參加應酬也會覺得很沒麵子;假定你找了李澤楷,人稱至尊王老五,收益肯定會很高,比如說給你一筆錢或者婚禮絕對很風光,但是離婚的可能性也許是百分百!因為像李澤楷這樣的稀缺資源是每個女人都喜歡的。

問題五 “那有什麽辦法可以控製風險呢?”

結婚與理想中的愛情是沒有多大關係的。人類設計一個結婚登記製度,為什麽?其實,結婚證就是婚姻當事人中弱者的護身符。如果當初你和他領了結婚證,他現在要分手就沒那麽容易了,或者說成本就大得多。首先,婚姻法規定,夫妻離婚有過錯的一方要對無過錯的一方進行經濟補償;其次,他會麵對更多的輿論譴責和心理壓力;再次,他今後在社會上的形象就是一個離過婚的男人,總比未婚的純真少年要差;最後,如果你們有了孩子,那就有了共同的利益,離婚就意味著他要放棄血脈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