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婆家行(3):江南水鄉烏鎮(下)
文章來源: 廣陵曉陽2011-09-25 17:33:28


在《江南水鄉烏鎮(上)》中主要拍攝介紹了水鄉迷人的風景和“江南百床館”(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在這集繼續一麵欣賞烏鎮的水鄉風景,一麵了解它多彩的人文曆史。作為江南水鄉六大古鎮之一的烏鎮與其它幾個古鎮既有相同之處:小橋、流水、木舟、青瓦、古屋。。。;也有它獨特之處:鼎盛於明朝的釀酒業、始創於宋朝的藍印花工藝、精細手工木雕。。。;千年的曆史變遷如此從容地展現在遊人麵前。其中,“矛盾紀念館”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使我對這位知名作家多了一份了解。矛盾(沈雁冰)、沈從文、巴金是我喜歡的近代文學家。我有時想他們美麗、憂傷、精彩的文學創作大概與他們出生和成長的環境與經曆有一定的關聯吧。

我們有幸探訪過其它江南水鄉古鎮。與其它幾個古鎮相比,烏鎮顯得“落後”一些。然而,正是這種“落後”使烏鎮多了一份安靜祥和。小橋流水、依依垂柳、臨河格窗、穿流的小船。。。,處處顯示著靈氣。對我來說,烏鎮的美是質樸的美、恬靜安逸的美,也是自然與生活融合、有景亦無景的美。美得使我離開它時有些惆悵、有些傷感。根據介紹,水鄉烏鎮的夜晚風情萬種、別有特色。按理我們應該在烏鎮過一晚,欣賞它的夜和晨。然而,由於在杭州已經耽擱了兩天,期盼見到故鄉年邁父母(公公婆婆)的心日益迫切,因此,我們隻在烏鎮遊覽了一個白天。帶著一絲眷戀、一份水的柔情,在早秋傍晚微風的輕撫下,我們離開了這個古老、質樸、靈秀的江南水鄉小鎮。




音樂《琵琶語》


傍河而築的民居宅屋,跨臥河上的石拱橋、青苔暗印的石板路、穿流的小船,體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鎮風韻。








三白酒作坊:始建於明朝初年的三白酒作坊是烏鎮現僅存的一個古代釀酒作坊。根據介紹,“烏鎮所產的‘三白酒’以其香氣濃鬱、酒味醇厚、入口柔綿、回味爽淨、餘香不絕而名聲遠揚。”




“三白酒”製作過程的程序之一。




江南絲綢、藍印花布都非常有名。一位阿婆當場展示紡織過程。




宏源泰染坊:始創於宋元年間的宏源泰染坊是一個是著名的藍印花布製作基地,也是藍印花布製品集散中心。根據介紹,“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曆史。。。。。。至今藍印花布的印染還遵循著祖輩留下的工藝,以其純天然、無汙染的特色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愛。”




藍印花布製成的一些衣服和飾品




著名電視連續劇《似水年華》的主要場景是在烏鎮拍攝,這是其中的場景之一。




“江南木雕陳列館”中展示的精細手工木雕作品之一。




又一件精細手工木雕作品。企鵝先生和我都感慨和敬佩普通勞動人民中的能工巧匠們。




鎮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群“立誌書院”如今是文學家茅盾(沈雁冰)的紀念館。這裏是茅盾少年時讀書之處。




茅盾紀念館內一座豎立在故鄉烏鎮大幅照片前的青少年矛盾雕塑像。紀念館內有茅盾詳細的生平介紹:“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烏鎮。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畢業。。。。。。”。參觀完茅盾紀念館留給我深刻印象的不僅是他的文學才華,還有他對糟糠之妻的不離不棄以及對兒女深深的愛。與他同時代的許多人相似,他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妻子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然而,他沒有因為“沒有共同語言”而離棄原配,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換“共同語言”的人。而他痛失成年女兒後那哀傷的眼神使我的心為之一顫,不禁想到了正在幫助的杭州那位患病女孩和她的父母。




茅盾故居坐落在“立誌書院”的西側,是茅盾祖輩居住的老屋,為清代江南民居。茅盾自1896年7月4日誕生至1910年春離鄉求學,在此生活了十三個春秋。




文昌閣:立誌書院門前河埠上的一幢樓閣。




創建於北宋鹹平元年(998年)的修真觀。自古以來,它與蘇州玄妙觀、濮院翔雲觀被並稱江南三大道觀。




修真觀戲台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根據介紹,每天早上8時起到晚上10時,都有桐鄉花鼓戲(桐鄉的地方戲)演出。我站在那裏聽了好一會,一句台詞也沒聽懂;浙江出生的企鵝先生也是如此。他自我解嘲地說:浙江不同地方的方言差別可大啦,聽不懂是正常的。




布鞋作坊:一雙雙漂亮、精致的繡花布鞋非常吸引人,使我看得眼花繚亂。




古石橋:根據介紹,“烏鎮全鎮有一百多座古石橋,在中國古鎮中首屈一指。古橋連結了烏鎮四通八達的鎮河。從南宋到明清,每座橋都擁有了自己的個性和故事。”




水閣:烏鎮的街道和民居大多數是沿溪、河建造,所謂“人家盡枕河”。河沿岸的“烏鎮水閣”(又被稱為“水上吊腳樓”)是烏鎮最具特色的景致之一。根據介紹:“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麵,下麵用木樁或石柱深入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冬暖夏涼,是建築的奇觀。水閣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在屋中打開蓋板,便可汲水洗滌。”
文學家茅盾在《大地山河》的散文中這樣描述過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年華似水,似水年華,烏鎮人就這樣世代隨水而生,伴水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