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問題該怪誰
文章來源: 評民2014-03-26 22:59:00

世界貿易組織WTO在稀土管製問題上裁定中國敗訴,其實早該預料到。當今的世界,用行政命令管理出口,肯定會受到詬病,在國際貿易法上難以立足。

按理說,控製經濟問題有極多的經濟手段。中國要想抑製稀土出口,本可采用加稅、強製性的環保措施、以退耕還田理由關閉小礦等等,間接阻礙過度開采稀土。但事實上中國政府卻采取了最不講理的行政命令手段,強力製止稀土出口。難道中國的經濟官員是傻瓜、是懶蟲、或簡直就是惡霸,就知道下個命令簡單了事,卻沒想到此舉會遭到全世界幾乎一致的反對?

對WTO的判決,網友們的見解多為譴責,認為中國政府應抗住外國的無理要求,不予理睬。但我認為很多網友太感情用事,沒有把事情弄清楚。在稀土出口問題上,WTO的判決沒什麽不合理。中國的做法確實不符合自由貿易的原則。

世界鼓勵自由貿易,而且中國事實上是國際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中國的無數出口商品,就是利用自由貿易的規則,以合理價格與適當質量,打得國外廠家無路可去,不少關門大吉。但到了稀土,中國中央政府好像就黔驢技窮,隻能靠行政手段了。其實據我的估計,北京的官員並非無能或霸道,而是實在沒有見效快的好辦法。一句話,中國中央政府在稀土工業上實際打擊的對象主要不是國外的買家,而是國內的生產廠家。

很多人習慣性把中國工業想象成一個組織嚴密、命令上行下效、全國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的巨大組織。其實這是一個早已過時的錯誤概念。中國這麽大,從中央到地方有多級政府決策機構。如今經濟發展,各地方政府的財力其實相當巨大,其權力也自然增大。各地工業政策的製訂,往往是以地方政府為主。而中央的利益卻未必總是符合每個地區的利益。因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情非常普遍。

想想稀土礦,開采並銷售礦石簡直是最低科技的工業了。村裏倆大叔吃完飯蹲在大樹底下抽煙閑聊。這位說,哎,聽說了麽?南山那個洞裏挖出來的土,有人說有多少要多少!那位來了興趣:要不明天咱們裝一馬車,賣一下試試?第二天,老哥兒倆去挖了一車,毫不費力就以低價賣給了那個收購稀土的商人。錢不多,但這不就是土麽?多拉幾車就把飯錢掙下了。於是第三天,村裏就掛上了一塊某某公司的木牌子,兩位發起大叔分任總裁副總裁,招呼著村裏能動的勞力,以愚公的精神,日日挖山不止。村裏人的七大姑、八大姨在縣裏、地區、省裏工作,很快就把公司登記上。地方官員們一看,政府一分錢沒出,但全年投資規模、GDP、稅收自己往上漲,樂得嘴都合不上了。如果“上級工業部門”要對這些地方企業有所不利,當地官員當然要包庇。

中央政府看在眼裏可高興不起來。到處亂挖,很多本來好好的大礦脈被切割分配,大礦業公司已經無法再去開發了。環境汙染一塌糊塗,出口價低得不能再低,再不管的話,不用十年,全國就沒剩幾個礦脈值得大規模開采了。但怎麽管?

有人說了,中國基本是資本主義經濟,靠市場調節。開礦的人太多,稀土利潤低了自然就沒人開礦了,於是就會把價格抬上來... 我要說老弟,你太不了解中國人啦!中國人遇到利潤低,很少有主動退出的。大家都是爭相降價,直到有人終於頂不住。但一有人退出,就會有新人“趁虛而入”。循環往複,前赴後繼,大的結果就是永遠的低利潤,永遠的互鬥。無論你住國內或國外,觀察你居所附近中餐館的開張關張,你就明白了。都說中餐館不賺錢。那麽多年了,中餐館數量少了麽?恐怕越來越多了才是。

中國稀土礦主們頂住中央工業部門的壓力,我行我素。無論何種經濟手段,到了下麵起不了大作用。礦主們偷著開采,中間商偷著收購,出口商偷著出口,地方政府不但裝著看不見,有的還瞞產掩飾。你就是把全世界最好的經濟學家請來出謀劃策,照樣沒用。這是因為在中國,經濟問題從來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所以光用經濟手段的效果不佳。

如果你是中國工業部門的官員,你怎麽辦?唯一絕對管用的招數,就是下個中共中央紅頭文件,靠黨的力量,讓地方政府服從。說實話,這也就是現在,中共“餘威尚存”,整個組織結構、紀律性、管理傳統等等,都還勉強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再過二十年,能否照做就難說了。

所以大家應當明白,對中國政府管製稀土生產及出口抱怨連連的,不隻是國外政府商家。國內很可能有人向它們提供資料情報,使WTO的判決有確切證據。

現在WTO說話了,中國需要表態。是拒絕,是讓步,還是用“拖”字訣?無論何種應對,我敢打保票,鑒於中國中央與地方的這種利益結構關係,行政命令恐怕還是最有效的方法。無論中國政府怎樣做,農民要致富,官員要增收,西方要譴責,公知要附和,這些都是天生不可阻擋。好在中國政府應付來自全世界壓力的經驗,比起中國地方政府應付中央政府的經驗,隻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