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在德國的日子(26)
文章來源: Leileima2014-02-05 12:55:41

 

為期四個月的Goethe Institute的德語學習結束後,按規定“洪堡”就不再提供學德語的費用了。先生已經開始去研究所上班了,他倒是早就想上班的,他開玩笑說自己學德語的過程是:從第一期班上的學習委員,然後是小組長,降到第二期的一般群眾直到差生,最後逃課。有段時間,兒子滿半歲那會相當愛生病,先生有時就逃課在家看孩子而沒去上課了。

我倒是一如既往地喜歡上德語課,因此第二期快結束的時候,我用德語給“洪堡”寫了封信,說了我很喜歡學德語,因此“洪堡”二話不說又給我加了一期。

這第三期的時候,不僅原來的同學換了一大半,而且老師也換了兩次,開始的老師叫芭芭拉是個三十多歲的德國女人,風風火火、上課非常活躍而且節驟很快,特別喜歡提問學生,我當時想要是芭芭拉一直就這樣教下來,我的德語一定能提高不少,隻可惜芭芭拉才沒教了幾天,因為要上別班的課,所以又換成了個四、五十歲的男老師,關於這個男老師,連他叫什麽名字我都早就不記得了,隻知道這家夥在俄羅斯呆過不少年,對俄羅斯特別感興趣,剛好班上正好就有一位長得不錯的俄羅斯女人,因此他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俄羅斯女人的身上。這一期我都不記得自己到底學到點什麽沒有。

因為有了上一次的Kurfrstendamm 大街懇談會,加上也沒有了什麽明確的西人目標,新加坡對我友好了不少,我也覺得她好象沒有以前那麽討人煩了。班上除了我們兩個亞洲人外,又來了一個中國人,是個男的,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的三秘,三秘剛來的時候也比較的拽,不大搭理我們的。

既是說到三秘,那我就說一說我所感受到的咱們的駐處機構,什麽大使館,新華社一類的。以前吧,總以為出國在外,大使館就是咱的娘家親人,非也非也。本人有過與使館工作人員打過交道的簡單經曆,倒是不至於象我家鄉那位警察同誌那麽惡劣,不過娘家親人的感覺還真的是沒有。後來跟別的人交流,大家都有同感。

有好事的人還把他們的心理活動分析得相當透徹,不能不說還是有幾分道理的。現歸納總結如下:

這些外派人員吧,在國內都是有點關係的,所以是相當小優越的。到了國外,誰都跟誰一樣,小優越自然沒了不說,而且與別的出國人員一比,還少了半截優勢,駐外機構的工資還沒有人家做學生的獎學金多(當然這都是足限於以前,現在中國富了,估計又不是這種情況了),這是其一,其二,幾年任期滿後,再好的地方,也得回去。所以說這心態能好嗎?

三秘剛來的時候是沒太想理我們的,可架不住新加坡熱情的功勢,幾個回合下來,大家便熟悉了起來,有段時間,放學後,我們三個經常一道坐車回家。

三秘熟了以後,也沒有原來那麽拽了,原來三秘的任期快滿了,不想回去,所以準備考德語,然後申請在德國讀書。

這一期結束以後,我便到"Volkshochschule "去上德語課了,因為哥德的收費實在是太高了,自己付費還是太不劃算。所謂Volkshochschule 其實也就是我們說的社區電大、職大一類的,收費相當便宜,除了德語課還有很多其它的課。上德語課的同學大部分是些波蘭人跟土爾其人,大部分都從事一些比較勞動人民的工作。

我計劃上完德語課,去參加一個德語考試然後就在德國上學。我當時學習還是非常認真努力的,第一期結束後,我便能在餐館點菜,帶兒子看醫生什麽的了,我還自己替兒子申請到了一個每月一兩百馬克的專門給孩子的錢。我就一心指望著考過德語後,在德國實現我的讀書夢。

隻可惜計劃往往是沒有變化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