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家的人們
文章來源: 君子2009-12-21 08:30:16

周圍有一群熱心中華文化的美國人,大字不識一籮,開口隻會你好,卻大都記得學校老師教的“靜夜思 ”。我第一次幫他們翻譯時,竟把“床前”誤作“窗前”。盡管更正,抱歉,卻有一兩人滿不高興,令偶好不難堪。

國人遠離家鄉,自己纏綿於綿綿戀鄉之情,還不由分說,把老外一並搭進,同俺一起思鄉,不是即顯耀了中文的精深優雅,又宣泄了一回難言之隱?妙哉。原來老美們並非得,想家的情結,乃中華文化一大精髓。

的人們,外出求學經商,戎馬征戰,雲遊野鶴,訪友探親,沒有個十天半月,多則成年累月,是斷不能成行的。所以,家人盼你老天保佑,升官發財,事事如意之餘,還不乏眷戀之心。有唐人孟郊的“遊子吟”為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友人為你餞行,又有王維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多吃點酒肉啊,多看俺一眼。你這一去,沒吃沒喝沒朋友可咋辦呢?

客在外,又緬懷親友情誼,那有不想家的道理?北宋王安石離家隻一江之隔,卻已思鄉不已:“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隻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舊時的江南乃詩仙名流光顧之地,美妙的水鄉景觀,照樣擋不住思鄉的竊竊私語。 唐人杜荀鶴送友人入姑蘇水鄉,斷言其終會觸景生情,不能由己:“遙知未眠月,鄉思在魚歌。”

這想家也罷,卻有各式各樣的想法。天氣不好了,會想家。如南朝何遜:“客心已百念,孤遊重千裏。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 過節了,更是思潮澎湃。唐人王維的想家曲,實為膾炙人口:“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秋天到了,惆悵之心隨風兒,鳥兒一起飛:“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南朝江總) 心境不好,會拿鳥兒開罵:“萬裏烽煙異,一鳥忽相驚。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聲“ (南朝韋鼎)。當然也有想老婆的,一 如唐人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中秋節除外,但凡皓月空明,更是想家的好時機,便有開頭所雲之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異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朝李白)。然這一大片思鄉曲中,卻唯有柳宗元唱得最為揪心斷腸,想得實在徹頭徹尾:“海畔尖山似劍硭,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作身千億, 散向峰頭望故鄉”。

想家想到這份兒上,是不是趕緊打包回府瞧一瞧? 不行。這在外的公事私事一大堆,走不開。再說又沒飛機火車。這唐人王維兄,實乃想家的代表。一時回不了,便抓住一過路的老鄉,打聽家鄉細實:“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當然, 打聽之餘,也不忘托人捎個信,俺好的很呐,如王昌齡:“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可到頭來,還是家鄉的水兒甜,哪個不思歸鄉路? 隻是歸家的路不好走呀。唐人宋之問歸家心切,卻又心中七上八下,步履蹣跚:“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又有人決計不闖蕩天下,享盡人間樂趣,不言歸鄉:“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韋莊)  待到葉落歸根時,盡管你衣錦還鄉,滿口鄉音,人不見得瞧得上你來。對此,賀知章有切膚之痛:“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哎呀,我啥時變成了外鄉客? 定是把我看成老頭一個, 不中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