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如
文章來源: chinomango2021-12-14 09:38:32

今天,2021 年 12 月 13 日,是第 8 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距 " 南京大屠殺 " 已過去 84 年,我們在祭奠亡魂,緬懷曆史的同時,也不應忘記,為使 " 南京大屠殺 " 被全世界廣泛關注而做出重大貢獻和犧牲的一位女記者,張純如。

一、

張純如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祖籍江蘇淮安,父母都是哈佛大學博士,從事科學研究。她的祖父張鐵軍,曾是國軍抗日將領,擔任過上海某郊區區長,後調任南京。

日寇侵華,南京被攻陷時,張鐵軍全家坐上了最後一班逃離南京的船,而身後,幾十萬無法逃離的南京百姓慘遭屠殺 …… 這成了張鐵軍全家,心中永遠的痛。

受家庭熏陶," 南京大屠殺 " 變成一個問號,藏在張純如心裏。她曾去社區以及學校的圖書館尋找資料,結果卻一無所獲。

後來,張純如 21 歲時,取得了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新聞學學士學位,擔任《芝加哥論壇報》記者,撰寫各種重要新聞報道,探尋世界真相。

同年,她與大學同學布瑞特(Brett)訂婚後,決定去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深造,係統學習寫作。

兩年後,張純如取得了寫作碩士學位,與布瑞特完婚。然而,幸福的新婚生活還沒享受多久," 南京大屠殺 " 這五個字,再次闖入了她的世界。

26 歲的張純如,帶著一種好奇心,參加了美國庫比蒂諾市舉辦的 " 南京大屠殺紀念圖片展 ",可結束後,她心痛得幾乎無法呼吸。

展出的 56 張圖片,讓張純如看到了什麽叫 " 人間煉獄 "。圖片展上,屍橫遍野、殘肢斷臂、搶劫奸淫、焚燒虐殺 …… 隨處可見,如果真有地獄,頂多也就是這樣。

最讓張純如無法忍受的是這張圖片:一個中國人跪在地上,頭被砍掉還沒掉落在地上的一瞬間 ……

張純如明白,這張照片肯定不是一次拍成功的。她不敢想象有多少中國人,就因為日本人要拍一張這樣的照片而送命,更恐怖的是日本人臉上的表情還很 " 興奮 "。

心痛和震驚之餘,張純如做出了一個改變她命運的決定。

二、

26 歲的張純如決定寫一本書,揭露 " 南京大屠殺 " 那段被人為抹掉的慘烈曆史。

於是,她在美國國家檔案館和華盛頓國會圖書館完成了初步資料準備,又前往北京、上海、杭州進行為期 6 周的深入調查。

到 1997 年 7 月,29 歲的張純如奔赴南京,調查收集南京大屠殺的相關資料。她通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前館長段月萍,組成了一支 4 人調查小隊。

當時,曾有人問過張純如:" 為什麽要寫這樣一本書?"

張純如的答案是:

" 納粹屠殺猶太人,這在全世界家喻戶曉。但是在美國,在西方,日本軍隊當年屠殺南京軍民的曆史事實,卻很少有人知道。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後裔,我有責任寫這樣一部書。"

張純如拜訪了很多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他們向張純如口述了當年自己的經曆。

" 我母親抱著我頂小的弟弟。小弟弟拚命地哭,媽媽就給他吃奶,叫他不要哭。就在這個時候,那日本兵一刺刀戳到我母親,我母親倒下來了。地下全是死人,地下的血踩得腳底下都發粘了,特別粘 …… 我喊她,媽媽你起來,她也不起來。我最後喊她,她也不起來。我最後曉得,我媽媽死了。"

這樣的故事,張純如每天都要聽很多。

那些幸存者的故事,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子,在張純如的心上割出一道道小口子。他們的眼淚就像鹽水,滴在了那些傷口上。

除了幸存者口述的故事之外,張純如還找到了很多令她觸目驚心的資料。

三、

張純如找到一份日本當年的報紙,上麵記錄著一則標題為 " 百人斬 " 的新聞。當張純如找人翻譯過後,她拿報紙的手止不住地顫抖。

新聞內容是:日本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舉行過一場名叫 " 百人斬首 " 的比賽。規定誰先殺滿 100 個中國人,誰就能取得勝利,獎品為一瓶普通的葡萄酒 ……

侵華日軍對於中國人生命蔑視到如此地步,讓張純如大吃一驚。她實在是無法理解,一條生命對於日本軍人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麽。

除了滅絕人性的斬首比賽,侵華日軍攻陷南京之後,還曾向兩萬多名中國女性伸出魔爪 …… 可沒過多久,性病就在日軍當中流傳開來。

然而,他們並沒有把性病當做是上天給他們的警示,反而覺得是因為不夠注意衛生,於是建立了慰安所。

很多南京婦女被侵華日軍強行拉進慰安所,有的十幾歲的小女生則是被騙進去。可無論怎麽進去,隻要她們踏入了這個門,就等於走進了地獄。

據後來的幸存者回憶,她們每天都要接待四五個日本兵,有些長得漂亮的姑娘,甚至一天要接待二十幾個日本兵。哪怕是來例假,甚至是懷孕期間,都未能幸免。有很多花樣年華的姑娘,就這樣被活生生地折磨死了 ……

張純如在查閱資料的時候,還發現了一些珍貴影像。其中,有一些日本兵親口說出了他們當初的罪行,殘忍變態,罄竹難書。

不過,除了這些從地獄中走出來的惡魔,張純如也發現了黑暗中的一點微光。

四、

張純如發現,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有很多外國人都對南京百姓伸出了援助之手。

美國傳教士約翰 · 馬吉,曾冒著生命危險拍下當時的照片,如今,那些照片成了日軍暴行的鐵證。羅伯特 · 威爾遜醫生則利用自己的醫術,治療了很多人。

另一位傳教士明妮 · 魏特琳,更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把南京金陵女子學校變成一個臨時避難所。她還給自己取了一個中國名字,叫華群。但當時躲在金陵女子學校的中國婦女,都習慣叫她 " 活菩薩 "。

曾有一次,一群侵華日軍在金陵女子學校門前架起了機槍,槍口對準了一群手無寸鐵、跪在地上的中國人。就在日本軍官準備下令開槍時,魏特琳毫不猶豫站在了機槍前,大喊:" 這裏是美國的學校,你們滾出去。"

後來,日本兵真的離開了學校,但是,他們卻在魏特琳擋住機槍的同時,派另一小隊日本兵從學校後門進去,擄走了兩個中國姑娘。

當時,雖然金陵女子學校是用來保護中國婦女的安全區,但在那些人性泯滅的日本兵眼裏,安全區的標誌形同虛設,就連魏特琳本人都經常被拳打腳踢,甚至有時還要麵對血跡斑斑的刺刀威脅。

可即便是這樣,魏特琳始終沒有後退一步。因為她知道,躲在她身後的中國婦女已經無路可退。

除了用自己的身體擋在中國婦女麵前,魏特琳能做的就是,把她經曆的一切都寫進日記裏,這就是後來震驚中外的《魏特琳日記》。

《魏特琳日記》裏寫道:

" 又有許多疲憊不堪、神情驚恐的婦女來了,說她們過了一個恐怖之夜。日本兵不斷光顧她們的家,從 12 歲的少女到 60 歲的老嫗都被強奸。丈夫們被迫離開臥室,懷孕的妻子被刺刀剖腹 ……"

魏特琳每天寫下這樣的日記,她的精神也備受煎熬。直到兩年後,她的精神終於崩潰,得了嚴重的抑鬱症,不得不回美國治療。

當時日軍會嚴格搜查離開南京的人,或許他們內心也知道,自己幹的這些喪盡天良的事如果泄露出去,將會引發什麽樣的後果。

可魏特琳還是想盡辦法,把日記帶回了美國。

可惜的是,魏特琳即便回到了美國,也無法從噩夢中走出。一年後,她打開煤氣,選擇了自殺。而她的日記也輾轉到了耶魯大學圖書館,宿命般地被張純如發現。

除了《魏特琳日記》,張純如還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線索。

五、

張純如在南京待了 25 天後,就急匆匆回到美國。

一是為了早一點整理收集到的資料,二是因為她發現當年德國商人約翰 · 拉貝也可能留有一本日記。

在回到美國後,張純如經過多方打聽,得知《拉貝日記》如今在他的外孫女賴因哈特夫人手中。

經過多次協商,賴因哈特夫人終於同意將這本《拉貝日記》公之於眾。

《拉貝日記》公開後,在全世界引發軒然大波,日本很多右翼分子跳出來否認。張純如則回到美國家中,開始動筆寫後來引起更大轟動的《南京大屠殺》。

為了讓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早日看到真相公之於眾,張純如經常寫到淩晨三四點鍾。時間一長,疲勞過度的張純如,經常陷入那些痛苦的故事之中,難以自拔。

後來,張純如回憶起這段時光,她說:

" 我記得有時候麵對那些文字,都會產生生理反應。很多次,我開始痙攣性地抖動,停不下來,好一陣子都停不下來。後來我注意到我開始脫發,在梳頭的時候都會有大片的頭發脫落。"

父母也曾多次詢問她身體要不要緊,是否還要堅持寫完。但每次張純如都十分堅定地回答:

" 即便變得更糟糕,我也要繼續寫。我必須要把當初日本人的暴行公諸於世。"

寫完後,張純如有一種空前的解脫。但她也明白,這本書可能隻有極少數人會感興趣。

可她萬萬沒想到,《南京大屠殺》(全稱:《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一經出版,就在美國引起強烈反響。它連續 3 個月被《紐約時報》評為最佳暢銷書,並且再版了 15 次,印量高達 50 萬冊。

張純如成功用一本書,喚醒了全世界對 " 南京大屠殺 " 的關注。但同時,她也被一些心懷鬼胎的人盯上了。

六、

《南京大屠殺》出版後,張純如成了日本右翼分子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甚至以撤銷在美國《新聞周刊》上的廣告來要挾美國雜誌:勿發表任何張純如的文章。

但張純如並未妥協,她積極到全美各地去做演講、做宣傳,呼籲日本政府要正視曆史,不要試圖掩蓋 " 南京大屠殺 " 的事實。

麵對張純如書中列出的各種證據,日本右翼分子咬死就是不承認。

時任日本駐美大使齊藤邦彥更是公開發表聲明,說《南京大屠殺》一書是 " 非常錯誤的描寫 "。

麵對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日本右翼分子,張純如選擇勇敢地站出來,在美國節目《吉姆 · 萊斯新聞時間》中與齊藤邦彥隔空對峙。

在節目中,張純如明確提出,要求日本承認南京大屠殺的曆史事實,停止篡改曆史的行為,並對中國人民做出書麵道歉。

但齊藤邦彥卻狡詐地說," 南京事件 " 是很不幸的事情,日軍也的確犯下了暴行。但對於 " 道歉 " 二字,他卻隻字未提。

張純如看穿了他的文字遊戲,明確指出,自己並沒有聽見 " 道歉 " 的字眼。如果齊藤邦彥能夠真心地說,我個人為日本軍隊二戰期間的行為感到抱歉,她也可以考慮當做是道歉。

可直到節目結束,齊藤邦彥也並沒有說出 " 道歉 " 二字。

雖然沒能讓右翼分子公開道歉,但張純如巾幗不讓須眉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了中國人心中。

節目播出的第二天,張純如父親的同事對他說:

" 你們家純如真是華人的驕傲。隻是,是不是該考慮給孩子請個保鏢了呢?"

直到這時,張純如父親才意識到,女兒已身處危險之中。

七、

這種擔心並非空穴來風。

日本作家、記者本多勝一就因為在《中國之旅》中,加入了他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采訪,收到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死亡威脅。

恐嚇信不僅寄到他工作的地方,就連孩子學校也收到了恐嚇信,導致本多勝一直到今天,在出席公共場合時,都不得不戴上假發和墨鏡。

有一位日本長崎的市長,也曾因公開表示裕仁天皇應該對二戰承擔部分責任,沒過多久就被神秘槍手射穿胸膛,險些喪命。

日本人對自己人下手都這麽狠,也就怪不得張純如的父母長輩會擔心她的安全了。

張純如在寫完《南京大屠殺》之後,本身就有休假的打算,於是,也接受了父母的建議。

2002 年,34 歲的張純如因為身體原因,選擇以代孕的方式,生下了兒子克裏斯托弗。

雖然張純如很少出現在公眾麵前,但《南京大屠殺》的影響在持續擴大。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攝製組都前往南京,希望用影像的方式重現當年那段曆史。

其中,好萊塢導演比爾 · 古登塔格拍攝的紀錄片《南京》上映後,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甚至西方媒體把《南京》,和當年斯皮爾伯格拍攝的電影《辛德勒名單》,放在了同樣重要的位置。

然而,就在張純如大願得償,已出版《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謎》《南京大屠殺》《在美國的華人:一部敘述史》等多部作品,一心一意享受當媽媽的天倫之樂時,一封特殊的來信徹底把她推上了不歸路。

八、

一個美國老兵寫信給張純如,說:

" 當年日軍在偷襲珍珠港之後,還同時襲擊了菲律賓。當時美國手忙腳亂,無暇顧及留在菲律賓的 7.7 萬美菲聯軍(含有 1 萬多名美軍士兵),於是日軍決定押送這些戰俘去奧德內爾集中營。

可被俘的美菲聯軍沒想到,押送他們的日軍壓根就沒打算讓他們活著走到集中營。

這條長約 120 公裏的押送之路,沒有食物沒有飲用水,能否走到集中營,全靠天意。押送過程中,有超過 15000 人因為各種原因死在了路上,而這條死亡之路就是臭名昭著的 " 巴丹死亡行軍。"

寫信的美國老兵,就是當年事件的幸存者之一。

美國老兵希望張純如把他們的故事也寫出來,替他們討一個公道。

這個故事又讓張純如想起了南京大屠殺,張純如決定去采訪那個美國老兵。

可當時張純如的精神狀態並不好,出發之前,她已經連續 4 天不眠不休,也幾乎沒吃什麽東西。父母曾勸她不要去采訪,可張純如卻堅定地踏上行程,因為她想為那些老兵奪回正義。

可這段旅行並沒有圓滿的結束,途中,張純如就因為精神崩潰住進了醫院。

出院後,張純如在丈夫布瑞特的陪伴下,健康有所好轉。但她仍然不得不長期麵對日本右翼勢力的報複和騷擾,不斷接到威脅信件和電話 ……

2004 年 11 月 9 日淩晨,她的丈夫布瑞特在家中發現了一封遺書:

" 希望他們要記住那個,沒生病前的張純如,那個曾全心投入生活的張純如,那個為事業寫作和家人獻身的張純如。"

隨後,警方在一條荒僻的公路上,找到了張純如的屍體。年僅 36 歲的張純如,與 63 年前的魏特琳一樣,自殺身亡。

張純如用一本書為南京大屠殺的 30 多萬亡魂,尋找了一份靈魂棲息地,但她卻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感動了許多人,被讀者稱為 " 最美女鬥士 "。

自 2014 年起,中國將每年的 12 月 13 日設立為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以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曆史的風煙已然遠去,慘痛卻一次次在我們記憶裏回響,無法忘懷。

今天的中國,已非 84 年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新時代的中國國力強盛,舉世矚目,但我們更應居安思危,讓曆史悲劇永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