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那點事兒
文章來源: KKAA6212014-09-06 08:24:58


(ZT)
中秋節盛行於宋朝,到了明清時期,就已經與元旦的被重視程度一樣了,成了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主要有兩種,第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由帝王祭月節演變而來,第二種說法是源於百姓慶豐收節。
 

  中秋祭月,是我國的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記載,早在周朝,帝王就會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分別在日壇、地壇、月壇、天壇進行祭祀活動。並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如今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時期祭月的場所。《禮記》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其中的夕月之夕,便是指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起初隻被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傳到了民間。
 

  而另一種說法中談到了“豐收”,即與農業生產相關。“秋”字其實也指莊稼成熟,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叫做“中秋”。這時,各種作物相繼成熟,人們為了慶祝豐收和寄托美好願景,便把八月十五定為豐收節,而八月十五又包括在“中秋”之中,因此又叫“中秋節”。看來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我想中秋節應該是兩者結合的產物,因為文化總是不斷地在融合的。
 

  中秋節、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據記載,古代帝王在農曆八月十五祭月,正好是三秋之半,所以叫做“中秋節”;又因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因為此節日有全家團圓之意,因此也稱“團圓節”、“女兒節”。還因為中秋節與“月”分不開,故又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到了唐朝,中秋節又被叫做“端正月”。
 

  中秋節有賞月的風俗,此風俗也來源於祭月。民間中秋賞月始於魏晉時期,到了唐代,中秋賞月活動才盛行起來,在很多著名的唐代詩人的詩中都可以找到詠月的詩句。宋時,真正形成了賞月的中秋民俗,並正式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宋人賞月多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無盡傷感。不過中秋節對於宋人來說卻是歡愉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記載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戲連坐至曉。” 宋代的中秋,夜市通宵營業,遊人達旦不絕。
 

  中秋節的一個最重要習俗是吃月餅,據說“月餅”以前叫“胡餅”,在一次中秋節,唐太宗和楊貴妃一邊吃胡餅,一邊賞月,太宗覺得“胡餅”二字不雅,恰巧貴妃舉頭望月,脫口說出“月餅”二字。從此“月餅”取代了“胡餅”的名稱。北宋皇家過中秋,也喜歡吃月餅,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已經十分普及了。心靈手巧的餅師,開始給它加上好看的藝術圖案,使得月餅更加賞心悅目了。清代月餅已經品種繁多,製作工藝也上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餅象征著團圓和祥瑞,至今也是中秋節人們不可缺少的食品。

俺小時候最喜歡鮮肉月餅,不過這些年都沒有吃到好吃的鮮肉月餅了。


 


不過,俺這裏倒是能買到雙黃月餅,味道也非常不錯的,比起甜食,俺更喜歡鹹食。

傳統的五仁月餅也是廣受歡迎的一種月餅,不過俺很少吃。


尼斯,快來呀,俺有你喜歡滴棗泥月餅,俺還給你外帶了一個蛋黃,你看看如何?嗬嗬

祝友友們都中秋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