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99條(18):勇敢是智者的最佳音符
文章來源: kylelong2012-06-17 05:49:00

 

有一首歌叫《能不能不勇敢》,還有一首歌叫《能不能勇敢說愛》。無論結局如何,一個人是否勇敢,似乎都與幸福連接在一起。

 

人類的本性中總是愚昧多於才智,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麽?有人回答是:第一,勇敢;第二,勇敢;第三,還是勇敢。勇敢,意味著付出,意味著意誌堅強,但是不一定總能達到目標。我們有2點需要弄明白:一是盲目的勇氣,二是勇敢與懦弱的區別。

 

盲目的勇氣是不能信賴的,它總是在不知其後果之可畏者那裏最強,否則就要消失了。對於飽經世事的人,常把這種無知的大膽者看作笑柄。其實,既然荒謬就是可笑,那麽無畏無忌的狂妄者,總是很少能避免荒謬的。最可笑的事無過於一個吹牛皮的狂人被拆穿了。這種人不懂,一件事即使很有把握,還是要留下一點進退的餘地好。這種人辦事,就好比棋的僵局,即使沒有輸,也無法再走下去了。我們要注意,勇敢常常是盲目的,因而它看不見隱伏在暗中的危險與困難。所以有勇無謀者不宜擔任決策的首腦,卻可以做實施的幹將。因為在策劃一件大事進行時必須能預見艱險,而在實行中卻必須無視艱險,除非那危險是毀滅性的。

 

人人都希望自己勇敢,誰願意當懦夫?因為勇敢是光榮,懦弱是恥辱。涉及到榮辱,涉及到尊嚴,誰不錙銖必較?這種計較甚至會超過對利益的爭奪。然而勇敢與懦弱並不象人們以為的那樣簡單。勇敢與懦弱有真偽的問題:內在心誌與外在表現不一樣。也許內剛外柔,也許色厲內荏。這是因心理品質的不同而區別的真偽。勇敢與懦弱的“真偽”問題還表現為另外一方麵,即勇敢是不是真正的勇敢。比如好勇鬥狠並不是真正的勇敢,“胯下之辱”也不是真正的懦弱。這是因道德評價的不同而區別的真偽。可見勇敢與懦弱不是簡單的氣質問題,而是涉及到麵子或尊嚴,涉及到人生價值取向的問題。

 

勇敢是有層次的:最低的是血氣之勇,街頭的好勇鬥狠,戰場上的勇敢衝殺,都屬於這種,古代稱之為匹夫之勇。與血氣之勇相對的是血性之勇,血性之勇又包括節義之勇與成就之勇,“節義之勇”又分義憤之勇與死節之勇。義憤之勇是出於某種道義而表現出來的勇敢,武鬆是個典型的例子。死節之勇即“死節者”的勇敢,是為了氣節而死的勇敢。有一點一定要明白,無論忍受的是麵子之辱還是氣節之辱,還是利益的損失,忍耐不一定就是懦弱。也就是說,節義之勇有可能被“極端化”,即任何種類的忍耐或屈服都被說成是“沒有血性”的懦弱。實際上,佛教所倡導的即是“忍”、“靜”、“禪”的境界。

 

人人都想做出成就,但未必人人都有成就之勇;成就之勇必須是在遭受重大挫折、汙辱、恥辱之後還能保持或體現的勇敢。成就之勇與成就感、成功的欲望不一樣。成就感是人人都希望有的,而且也很容易就有,不需要勇敢;成功的欲望重點不在成就,而在名氣或權力地位;成就之勇的重點在個人成就,在人生的自我滿足上。因為麵臨了而沒有體現節義之勇,所以成就之勇的表麵似乎是懦弱,是屈服,是失節投降――這些是不符合節義之勇的極端化要求的。對於創業者來講,需要的就是成就之勇。

  

從心理學方麵來講,勇敢與懦弱是意誌品質的問題,是意誌的堅強與脆弱,隻有從這個角度才能明白,什麽是心理品質上真正的勇敢;但毅力或意誌的堅強並不僅僅表現在勇敢上。勇敢與懦弱隻體現在生死之際,或有生死之虞之際,或將嚴重危害身體健康之際,或將有肢體衝突之際。所以從人生哲學的角度講,毅力、意誌堅強、爭強好勝、勇於進取、積極競爭鬥爭等等不是真正的勇敢,當然也不是懦弱。

 

可見,無論是血氣之勇,還是節義之勇、成就之勇,做一個勇敢的人是多麽難!鼓勵小孩的話“要勇敢!”對於大人來說,就是不負責任了。懦弱與屈服倒是容易,可懦弱與屈服意味著恥辱。一個有血性的人,也許可以沒什麽榮譽,但也絕對不能有未經雪洗的恥辱。如果說節義之勇是高要求、血氣之勇是不屑之事,那麽成就之勇、意誌的堅強與毅力,就是我們大多數人所應追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