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變遷(87):排隊
文章來源: kylelong2012-03-17 05:12:11

 

 

在公共場合排隊是很普遍的,無論在那個年代,什麽地區,甚至不同國家。

 

6070年代,人們排隊主要是憑票購買計劃供應的生活物資和食品。那時候,國營商店不多,也沒有個體戶,就那麽幾家店;要買的物資和食品也沒有什麽可以選擇的,不分好壞,也不分幾等品。除了排隊購物之外,幾乎所有集體活動和人群參與較多的事務,都是排隊的,比如在醫院看病、單位食堂買飯、上下公交車、進出電影院、買票進公園、進出會議會場、單位領取物資、體檢、理發等等。人們的“思想覺悟”都很高,不需要有人管理,大家都很自覺,沒有插隊的,而且那時候大街上的人也似乎很少。

 

80年代以後,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後,總的感覺就是城市裏人群一下子多了很多,主要事下海經商的人多了,很多人走出家門,而且城市裏麵有很多自由市場。這樣一來,社會就有些亂了,人們在自由市場購物,基本上是不用排隊的;尤其是人們還可以討價還價,導致了人們之間沒有信任感,不知道到底是個什麽價。由於打破了購物排隊的慣例,這種行為也慢慢開始向其它領域延伸,比如乘公交車就再也不會有人排隊了,車子一來,來大家搶著上;買電影票、公園門票,也是高個子和力氣大的先上。在大學讀書期間,也有這種行為,同學們在飯堂吃飯,大家都排隊,但就是有一些人從後麵把飯碗傳遞到最前麵。當然,有些地方還是比較守規矩的,比如派出所、醫院、學校、機關、工廠、理發廳等。

 

90年代之後,為了解決排隊嚴重的現象,很多銀行、醫院、公交車站、商店等,都開設了多家分店或站點。不過,人們發現自己沒有能力排隊,可以“曲線救國”,也就是走後門由地下轉為公開。於是乎,請客送禮成風。主要是在醫院,看病找醫生不用排隊;還有在派出所或公安局辦理各種手續,不用排隊等等。這是社會很多部門腐敗的產生並進一步惡化的原因之一。

 

21世紀以後,人們經濟意識增強,也算是社會主義降格到初級階段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排隊優先次序的基礎上,很多商家(比如航空公司、大型超市、購物中心、消費機構、餐飲業、理發業、旅行社、鐵路、公路、銀行等等)設立“會員卡”,還分黃金會員和白金會員,這就按照金錢的標準來劃分人群(當然也不排除公款消費)。於是,貧富差距開始擴大,這時“仇富心理”開始蔓延的原因之一。

 

第一次感受排隊拿號,是在日本。無論是在機關、銀行,還是超市、郵局、醫院,都是拿號的,票號機種類也很多,但大同小異。因為站著排隊很辛苦,有時候秩序也會混亂,但號碼是不會亂的。有的地方有顯示屏,而有的地方則是電腦自動叫號,聽不懂就麻煩。當然,後來國內很多銀行、醫院、郵局等也開始使用票號機(有些地方還有人專門拿號、並轉手高價賣出去,醫院的名醫掛號尤為嚴重)。加拿大的很多機關、銀行、醫院等,也是拿號的,但在這個之前,還必須預約服務,這個與國內的行事方式有很大不同,畢竟人少啊。

 

日本人比較守規矩。一次在大阪逛公園,排隊4個小時,還下毛毛雨,居然沒有人插隊。多數加拿大人是心態平和的,排隊很自覺,也願意耐心等候,看看報紙或聽聽音樂。不要覺得自己的事情很緊急,別人的事情也很緊急,有時候,還得女士優先。這就導致辦事機構拖拖拉拉,慢慢騰騰。急性子可得訓練訓練。

 

再談公交車排隊。現在國內的公交車排隊現象也有(還是看具體的城市),比較好的還是大城市(有人管理),而中小城市(無人管理)則是一塌糊塗。武漢的公交車,搶座位的事情每天發生;很多次,國內的遊客上飛機也插隊,不可理解。日本的公交車比較守時,也很定點,人們排隊很自覺,上車之後,沒有搶座位的現象,雖然日本人很多(一些人對描述日本人或韓國人的優點有反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加拿大就不一樣了,人少啊,人們排隊很自覺,上車後肯定有座位(高峰期除外);而且很多“異邦來客”都是身高身寬幾倍於普通人,一個人可以座兩個人的座位,也是合法的。不過,地鐵就有些混亂,高峰期人很多,不搶就上不了地鐵(這一點與中國的大城市似乎沒有區別,但在日本很少看到這種現象)。

 

在多倫多遇到不排隊最多的是停車不排隊。在一些無人管理的停車場,有時候是沒有看見有人駕車在前麵倒車進車位,另一個人駕車就直接進入“別人看準”的車位。如果每個停車場有票號機,那就好了,事先就可以知道這個停車場有多少停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