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VS佛教:求神還是求己
文章來源: kylelong2012-01-12 16:12:19

 

 

作為一神教的(廣義)基督教,上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智慧。當教徒們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求神,祈求神靈的幫助、引導、指導、開導、原諒、寬恕等等。最為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祈禱和念經。

 

而對於佛教,人們有兩種界定:多神教與無神教。

 

如果是從表麵上來分析,佛教是多神教。神靈也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智慧,隻不過不同的具體的神靈具有不同的權力和智慧。當教徒們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也是求神,求不同的神(比如各種菩薩),祈求神靈的幫助、引導、指導、開導、原諒、寬恕等等。最為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跪拜與燒香,當然,也可能包括念經。

 

如果是從內涵上來分析,佛教是無神教。佛教中,沒有任何的意識體擁有主宰權,佛祖(或佛陀,即釋迦牟尼佛)也有三不能;佛祖隻是導師,引導教徒們踏上解脫之路,而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則是教徒們應該學習的前輩學生。所有的神靈等,如果不是以上的四種聖人,教徒們可以尊敬他們,但不能以他們為最終的依靠。無論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陀還是其他世界的佛陀,都是教徒們的導師,但他們都不能主宰教徒們的命運,命運在教徒們自己的手中。

 

佛教中講,佛法是開悟後才能談的,未開悟者談論這些理論都是戲論;而開悟後證悟而得空者,又會無所談、也不想談,諸法都是因緣法,但因自性不動故,所以諸法不可說。從哲學上來講,佛教叫人做到真正意義的離戲論,即在宇宙天地間,真正的意義是無依無靠,放下家園,處處是家園。

 

所以,這樣的教徒在遇到問題或困難時,他們的第一反應並非求神,而是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感悟、自我認知、自我判斷等一係列自我認定過程,從而使自己的智慧達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從表麵上來看,雖然求神隻是一個心理過程或心理作用,但絕大多數教徒都是期望神靈可以降臨、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很少有人可以通過自我認定、通過自己努力,來解決問題、克服困難、認識世界,實現所謂的“求人不如求己”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用一種主觀的、能動的、積極的心態代替一種主觀的、被動的、消極的心態,這也正是幾乎所有無神教的教徒們所能夠體會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