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灣局勢
文章來源: 井底望天2012-01-22 09:28:35

波斯灣局勢
 
A. 波斯灣風雲
 
最近美國和伊朗在波斯灣的對峙持續升溫。
 
2011年12月31號,最後的一天,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國會提交的製裁法案,宣布對任何敢於和伊朗中央銀行做交易的外國銀行(提示:中國幾大國企銀行)進行經濟製裁。製裁的手段,就是這些犯了規的銀行,不能和美國的銀行做生意。


看過《大國遊戲》的讀者,一下子就可以知道哪裏有漏洞:
  
你可以悄悄地在中國搞一家專門和伊朗中央銀行做生意的小銀行,這家銀行不和任何美國金融機構有生意往來,看你如何製裁。
 
你可以不用美元做交易。比如說用人民幣做交易,那麽美國金融監管部門,無法得知你的交易行情。當然歐洲人,一直就是用歐元這麽幹的。

 
這個製裁措施的主要打擊對象,是伊朗的原油出口。本來美國一直打擊的是伊朗的汽油進口,而因為對原油市場的價格憂慮過大,不敢輕易在伊朗原油出口上動刀子。

那麽前麵講到用歐元和伊朗做交易的歐洲人,也準備在2012年1月23號開會,決定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歐洲的進口占伊朗出口量的5分之一,而在美國的壓力下,東亞的日本和韓國,也占有5分之一的伊朗出口份額,也不得不跟進。那麽結果就是伊朗的原油,必須尋找其他的買主,來填補這個空缺。


另外就是海灣石油國家,必須提高產量,來彌補這個空缺,向參與製裁的歐洲、日本和韓國,提供替代的原油供應。

那麽中國會不會把多出來的原油全部吃下來(因為中國進口伊朗石油,從2010年到2011年,增加了30%)?中國有沒有意向、能力和勇氣全部吃下來?這裏牽涉的問題很多。


對中國來講,和阿拉伯海灣國家的關係如何處理?是向這些國家,比如說沙特阿拉伯邊偏一點,以保證自己在這邊的原油供應可以保證?還是繼續在西方、海灣國家和伊朗三方中間,采取踩蹺蹺板子的方式,一方麵獲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一方麵充當國際衝突的中間調停人?

另外在最近的台灣特別行政區的特區首長選舉之中,美國的表現預示了什麽對價交換?在南海大家又討價還價了啥?在北蘇丹和南蘇丹,中國的利益又獲得了怎樣的保證?

在另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的下屆特區首長選舉中,美國又做出了何種“決不亂來”的保證書?

這些都要看相關情況的發展。

要決定中國如何行事,首先要明確中國對美國意圖的解釋,是否接受。

美國自己聲稱的意圖,就是通過有牙齒的經濟製裁(沒有中國的支持,任何製裁都是沒有牙齒),來迫使伊朗回到談判桌上,使美國有一個比較滿意的討價還價的位置。

伊朗的意圖,如果大家的解讀沒有錯的話,就是要發展一個日本模式—沒有核武器的核武國家,以此保證國家和政權的安全。

沒有這樣的技術能力作為後備,任何同西方國家的外交和政治協議都算不了數。前有薩達姆,後有卡紮菲,沒有人還那麽傻,相信美國和歐洲國家的不幹預保證。

中國的做法,就是《大國遊戲》裏麵說的,兩邊施壓,把雙方拉到談判桌上,而不是逼到戰場上。

中國的石油攻略,也是很簡單,就是在沙特拿現貨,在伊朗拿遠貨。

在伊朗的現貨原油購買,因為有了沙特的現貨增加供應,自然不需要大幅度增加。但是對伊朗原油的遠期開采夥同,要拿得滿滿的。

一方麵可以讓美國的經濟製裁,讓伊朗感到疼痛,可以回來談判。另一方麵,又讓美國的經濟製裁,不讓伊朗疼徹心脾,從而讓美國談判的位置又沒有預期的那麽好。

如果伊朗人要遷怒,可以遷怒日本、韓國、歐洲,把他們放棄的合同,全部給中國。保證支付足夠的人民幣來購買這些合同。

太極打得好,就是真神仙。


 


美國和伊朗開戰的機率

 


其實並不大。現在美國的不少行動,是在猶太資本支持下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們,拿現任民主黨奧巴馬政府的伊朗政策,出來猛烈敲打,以贏取大選的分數。

但是以色列對伊朗的擔憂,是真實的。以色列已經不太信任奧巴馬政府的政策,認為對伊朗擁有核武的反應,對以色列來說,是美國人1942年對德國希特勒擁有核武的反應,而對美國,是1950年對蘇聯斯大林擁有核武的反應。


對前者,是無法逃避的生死之事。對後者,是可以想一個辦法,進行遏製和平衡之事。

最近奧巴馬通過特殊渠道,向伊朗的哈梅內伊傳遞信息,希望保證雙方的手下將士不要輕易生事,導致突發事情發生的政治誤判。

因此我還是保持一直的看法,就是伊朗開戰的急迫性,似乎仍然要到2017年左右。


而沙特在這次對抗中間的角色升溫,也牽連著三個相關的問題:


 


如何保證自身和其他海灣國家,在這些國家的什葉派群眾,對更大的政治權利的要求之下,仍然可以坐穩。

 


如何為伊拉克的遜尼派少數族群,爭取更大的伊拉克政治發言權。

 


如何為敘利亞的遜尼派多數族群,爭取敘利亞政治的主導地位。

 


這些相關聯的問題,導致中東的局麵會更加混淆。尤其是在敘利亞事務上突厥人拚命插手,同時和以色列在東地中海爭奪能源,也不怕人家把自己後院的庫德人給煽動起來。

同時海灣國家四處出擊,開始慢慢成為中東的主導力量。倒是中東北非的關鍵點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忙著鞏固成果,暫時沒有新的動向。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以現在的伊朗的軍事能力,關閉赫爾姆茲海峽,對全球的經濟打擊太大。而對伊朗的反製能力,根據美國的現有的軍事計劃,其實是成本很高的。

看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針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在海灣國家到處存在的前線軍事基地,分別分布在科威特、卡塔爾、巴林、阿曼,甚至沙特阿拉伯(後來被人炸得多了,隻好撤走)。一旦美軍的所有作戰裝備和人員都到了位,那麽薩達姆的結局就不用說了。

很顯然,伊朗吸取了伊拉克的教訓。因此和薩達姆不同,投入大量的資金去搞坦克啊、大炮啊等傳統軍隊裝備,伊朗的著重點,在於建立戰略導彈部隊。

因此在中東危機發展成戰爭的情況下,那麽伊朗的二炮部隊,基本上可以打擊這些國家的美軍基地,甚至城市。比如說美國在巴林駐紮的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總部、在卡塔爾的空軍基地,都是在伊朗導彈的射程之內,隻有5分鍾的反應時間。


如果美國的海灣國家前線基地被伊朗的導彈所壓製,或者處於城市被打爛的恐懼,海灣國家拒絕用自己的領土作為美國對伊朗動武的發起地,那麽美國隻能依賴阿拉伯外海上的航空母艦,或者來自於土耳其的基地,來發起對伊朗的空中打擊。

在壓製伊朗的空中力量上,美國寄予厚望的F-35戰機,因為航程太短的問題,隻能涵蓋伊朗的西北角和東南角,其他地方隻能依賴於數量較少的B-2轟炸機。


當然海軍的艦對地導彈,也可以幫忙,但是同樣是數量太少。因此想要開通封鎖,一時半會還難以如願。

另外一個伊朗的威脅,就是恐怖戰爭中的作戰能力。遠的說,美國海軍陸戰隊死傷慘重的黎巴嫩貝魯特軍營爆炸襲擊,近的在沙特阿拉伯發生的對美軍基地駐地的卡車爆炸案,都說明了伊朗在這方麵的能力不可掉以輕心。

因此在美國自己也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貿然動武,那就真得接受美國前國防部長蓋茨的建議,到醫院去檢查檢查腦子是否有病了。


 
 

  1. 波斯灣風雲

最近美國和伊朗在波斯灣的對峙持續升溫。

2011 年 12 月 31 號,最後的一天,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國會提交的製裁法案,宣布對任何敢於和伊朗中央銀行做交易的外國銀行(提示:中國幾大國企銀行)進行經濟製裁。製裁的手段,就是這些犯了規的銀行,不能和美國的銀行做生意。

看過《大國遊戲》的讀者,一下子就可以知道哪裏有漏洞:

  1. 你可以悄悄地在中國搞一家專門和伊朗中央銀行做生意的小銀行,這家銀行不和任何美國金融機構有生意往來,看你如何製裁。

  1. 你可以不用美元做交易。比如說用人民幣做交易,那麽美國金融監管部門,無法得知你的交易行情。當然歐洲人,一直就是用歐元這麽幹的。

這個製裁措施的主要打擊對象,是伊朗的原油出口。本來美國一直打擊的是伊朗的汽油進口,而因為對原油市場的價格憂慮過大,不敢輕易在伊朗原油出口上動刀子。

那麽前麵講到用歐元和伊朗做交易的歐洲人,也準備在 2012 年 1 月 23 號開會,決定停止從伊朗進口原油。歐洲的進口占伊朗出口量的 5 分之一,而在美國的壓力下,東亞的日本和韓國,也占有 5 分之一的伊朗出口份額,也不得不跟進。那麽結果就是伊朗的原油,必須尋找其他的買主,來填補這個空缺。

另外就是海灣石油國家,必須提高產量,來彌補這個空缺,向參與製裁的歐洲、日本和韓國,提供替代的原油供應。

那麽中國會不會把多出來的原油全部吃下來(因為中國進口伊朗石油,從 2010 年到 2011 年,增加了 30% )?中國有沒有意向、能力和勇氣全部吃下來?這裏牽涉的問題很多。

對中國來講,和阿拉伯海灣國家的關係如何處理?是向這些國家,比如說沙特阿拉伯邊偏一點,以保證自己在這邊的原油供應可以保證?還是繼續在西方、海灣國家和伊朗三方中間,采取踩蹺蹺板子的方式,一方麵獲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一方麵充當國際衝突的中間調停人?

另外在最近的台灣特別行政區的特區首長選舉之中,美國的表現預示了什麽對價交換?在南海大家又討價還價了啥?在北蘇丹和南蘇丹,中國的利益又獲得了怎樣的保證?

在另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的下屆特區首長選舉中,美國又做出了何種“決不亂來”的保證書?

這些都要看相關情況的發展。

要決定中國如何行事,首先要明確中國對美國意圖的解釋,是否接受。

美國自己聲稱的意圖,就是通過有牙齒的經濟製裁(沒有中國的支持,任何製裁都是沒有牙齒),來迫使伊朗回到談判桌上,使美國有一個比較滿意的討價還價的位置。

伊朗的意圖,如果大家的解讀沒有錯的話,就是要發展一個日本模式 — 沒有核武器的核武國家,以此保證國家和政權的安全。

沒有這樣的技術能力作為後備,任何同西方國家的外交和政治協議都算不了數。前有薩達姆,後有卡紮菲,沒有人還那麽傻,相信美國和歐洲國家的不幹預保證。

中國的做法,就是《大國遊戲》裏麵說的,兩邊施壓,把雙方拉到談判桌上,而不是逼到戰場上。

中國的石油攻略,也是很簡單,就是在沙特拿現貨,在伊朗拿遠貨。

在伊朗的現貨原油購買,因為有了沙特的現貨增加供應,自然不需要大幅度增加。但是對伊朗原油的遠期開采夥同,要拿得滿滿的。

一方麵可以讓美國的經濟製裁,讓伊朗感到疼痛,可以回來談判。另一方麵,又讓美國的經濟製裁,不讓伊朗疼徹心脾,從而讓美國談判的位置又沒有預期的那麽好。

如果伊朗人要遷怒,可以遷怒日本、韓國、歐洲,把他們放棄的合同,全部給中國。保證支付足夠的人民幣來購買這些合同。

太極打得好,就是真神仙。

  1. 美國和伊朗開戰的機率

其實並不大。現在美國的不少行動,是在猶太資本支持下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們,拿現任民主黨奧巴馬政府的伊朗政策,出來猛烈敲打,以贏取大選的分數。

但是以色列對伊朗的擔憂,是真實的。以色列已經不太信任奧巴馬政府的政策,認為對伊朗擁有核武的反應,對以色列來說,是美國人 1942 年對德國希特勒擁有核武的反應,而對美國,是 1950 年對蘇聯斯大林擁有核武的反應。

對前者,是無法逃避的生死之事。對後者,是可以想一個辦法,進行遏製和平衡之事。

最近奧巴馬通過特殊渠道,向伊朗的哈梅內伊傳遞信息,希望保證雙方的手下將士不要輕易生事,導致突發事情發生的政治誤判。

因此我還是保持一直的看法,就是伊朗開戰的急迫性,似乎仍然要到 2017 年左右。

而沙特在這次對抗中間的角色升溫,也牽連著三個相關的問題:

  1. 如何保證自身和其他海灣國家,在這些國家的什葉派群眾,對更大的政治權利的要求之下,仍然可以坐穩。

  1. 如何為伊拉克的遜尼派少數族群,爭取更大的伊拉克政治發言權。

  1. 如何為敘利亞的遜尼派多數族群,爭取敘利亞政治的主導地位。

這些相關聯的問題,導致中東的局麵會更加混淆。尤其是在敘利亞事務上突厥人拚命插手,同時和以色列在東地中海爭奪能源,也不怕人家把自己後院的庫德人給煽動起來。

同時海灣國家四處出擊,開始慢慢成為中東的主導力量。倒是中東北非的關鍵點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忙著鞏固成果,暫時沒有新的動向。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以現在的伊朗的軍事能力,關閉赫爾姆茲海峽,對全球的經濟打擊太大。而對伊朗的反製能力,根據美國的現有的軍事計劃,其實是成本很高的。

看美國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針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在海灣國家到處存在的前線軍事基地,分別分布在科威特、卡塔爾、巴林、阿曼,甚至沙特阿拉伯(後來被人炸得多了,隻好撤走)。一旦美軍的所有作戰裝備和人員都到了位,那麽薩達姆的結局就不用說了。

很顯然,伊朗吸取了伊拉克的教訓。因此和薩達姆不同,投入大量的資金去搞坦克啊、大炮啊等傳統軍隊裝備,伊朗的著重點,在於建立戰略導彈部隊。

因此在中東危機發展成戰爭的情況下,那麽伊朗的二炮部隊,基本上可以打擊這些國家的美軍基地,甚至城市。比如說美國在巴林駐紮的美國海軍第五艦隊總部、在卡塔爾的空軍基地,都是在伊朗導彈的射程之內,隻有 5 分鍾的反應時間。

如果美國的海灣國家前線基地被伊朗的導彈所壓製,或者處於城市被打爛的恐懼,海灣國家拒絕用自己的領土作為美國對伊朗動武的發起地,那麽美國隻能依賴阿拉伯外海上的航空母艦,或者來自於土耳其的基地,來發起對伊朗的空中打擊。

在壓製伊朗的空中力量上,美國寄予厚望的 F-35 戰機,因為航程太短的問題,隻能涵蓋伊朗的西北角和東南角,其他地方隻能依賴於數量較少的 B-2 轟炸機。

當然海軍的艦對地導彈,也可以幫忙,但是同樣是數量太少。因此想要開通封鎖,一時半會還難以如願。

另外一個伊朗的威脅,就是恐怖戰爭中的作戰能力。遠的說,美國海軍陸戰隊死傷慘重的黎巴嫩貝魯特軍營爆炸襲擊,近的在沙特阿拉伯發生的對美軍基地駐地的卡車爆炸案,都說明了伊朗在這方麵的能力不可掉以輕心。

因此在美國自己也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就貿然動武,那就真得接受美國前國防部長蓋茨的建議,到醫院去檢查檢查腦子是否有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