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86:美國戰略轉變(一)
文章來源: 井底望天2011-05-03 13:48:16

 

這篇叫做閑話,但是談到的話題,卻一點都不閑話。可以說這篇博文,是所有閑話係列中最重要的一篇。

如果你是政府相關機構,或者是主要智囊團體的專家,那麽這篇閑話,你可要打起十分精神,好好的閱讀了。

讀者問起本拉登死後的美國戰略,我的主要看法,是美國會采取戰略收縮策略,來應對目前美國麵臨的局勢。

首先大家應該明白的是,美國是繼承了英國的傳統,那就是一個海洋強權,基本上是走了馬漢老兄定下的路子。

而和陸地大國相比,比如說曆史上的沙俄和德國等等,美國的陸軍從來就不具備一等一的作戰力量。看一下美國參與的大規模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從關島、菲律賓到日本本土,基本上都是海島戰爭。在歐洲戰場,也是法國諾曼底登陸這樣的戰鬥,和德國、俄羅斯那種內陸戰鬥,是區別很大。

當然後來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也是在半島,就是接近海岸的地方進行。這樣的環境,保證了美國海軍的優勢,和通過海軍進行空中控製的手段,來保證戰爭有利於美國。

因此這種態勢,導致了美國考慮到以中國作為一個潛在的敵人的時候,如果阿富汗戰場這樣的內陸戰爭比較棘手的時候,退而求之,就是希望通過海上運作的離岸平衡手,大概是最有利的選擇。

那麽看中國目前的安全態勢,自從中美合作,在阿富汗戰場拖垮了蘇聯之後,中國來自北方,就是說東北、正北和西北的安全威脅是基本消失了。那麽可以操作的地方,基本上是三大塊。

考慮到中國在東北亞的朝鮮戰場上直接出過兵,在東南亞的印度支那戰場上間接出過兵,在南亞也和印度打過邊界戰爭,那麽要想在中南半島上,進行直接針對中國的軍事行動,是極其不現實,也是成本非常高的。

那麽在以反恐戰爭為借口,通過巴基斯坦、阿富汗、哈薩克斯坦一條線,想形成一個圍堵中國的國家鏈,現在看來成本也是非常之高。

退而求其次,最好的選擇,自然就是以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作為一個離岸平衡點,然後通過自己在這裏的盟友的操作,和中國衝突,而自己扮演仲裁和拉偏架的角色,當為最佳選擇。

在東北亞,韓國是扮演炮灰的角色,而日本是扮演離岸基地的角色。因為韓國是美國希望事態惡化的前沿,而又可以隨時後撤,讓局勢和緩。真的擦槍走火,自己又不用損傷。

但是日本這個離岸基地,在核輻射擴散之後,有被削弱的可能。而隨著中國勢力的不斷增強,日本慢慢也會淪落為韓國那樣的炮灰前沿的命運。

作為退出第一島鏈來避免中美之間碰撞的收縮手段,美國就必須打造以澳大利亞到關島這個新的離岸基地。

而這種考慮,就必須把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推到前沿,和中國對抗。可是看來事態的發展,是事與願違。中國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投資和市場整合,會導致這一戰略意圖落空,那麽作為美國最堅定的遏製中國的走狗的新加坡,則麵臨非常危急的局麵。

在中南半島上,大致是三個地區“大國“:越南、泰國和緬甸。這三個國家,基本上采取一邊倒的機會不大,但是也不敢輕易得罪北方的大國。那麽顯然不可能成為平衡之手。

那麽在這個區域,美國希望能夠出來和中國對抗的炮灰,自然是印度。如果美國可以拉著印度對抗中國,而自己又可以保持在中東和北非(美國的北非,其實隻是埃及)這個節點上的控製力,那麽確實是可以在印度洋上遊弋,保持離岸平衡的姿態。

但是這些想法,都是美國戰略界的想法,並不一定和軍隊的想法一致。而最近美國軍方開始幹政,提出了自己對未來世界格局的一些新的思維。

正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將軍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美國的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已經不是崛起的中國,不是穆斯林恐怖主義運動,而是美國千瘡百孔的財政和經濟。

大概在4月中旬,美國軍方為這個政策,公開發表了意見。這個意見書,是以Y先生的名義發布的。這個Y先生,是何許人也?其實是美國三軍參謀總部,就是穆倫將軍手下的兩個高級幕僚,一個是海軍上校Wayne Porter,一個是海軍陸戰隊上校Mark Mykleby

當然人家會說,這個觀點,隻是俺們兩個小軍官的私人想法,不代表穆倫將軍同意俺們的意見,也不代表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三軍參謀總部和國防部的意見。

不過按照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就是美國戰略界的主導團體的看法,如果這些想法不代表美國軍方的意見,那才是奇怪了。

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講,軍人議政,從來都是美國的政治禁忌。但是到了軍人也不得不議政的時候,說明文人政府的功能,無法應對國家的危機。

也許最近不少美國學者談論羅馬曆史,討論美國會不會出現凱撒,什麽時候出現,並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