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協定和人民幣升值:《中國,彎道超車》導讀之八
文章來源: 井底望天2010-09-22 13:28:37

先祝各位中秋節快樂吧。

有讀者問起轉基因玉米問題,希望俺回答。俺的意見是,還是要把爭議各方的論據搞清楚,讓大家自己作一個判別吧。反正對俺自己來說,不光是不會吃轉基因食品(在飯店裏被人家混進去,沒有辦法),連非有機食品都盡量不會碰。

另外看到一個好玩的消息,就是越南經濟要出大事情了,嗬嗬。

然後俺就繼續回到廣場協定問題的探討。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不同之處,是在於靠的是政府幹預。因此在經濟爭論之中,政府幹預和市場主導,就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經濟理論和政策模式。

歐洲大陸的國家,比如說德國和法國等等,比較容易接受由政府幹預的財政模式。而盎格魯-撒克遜一係的國家,如美國、英國、澳洲和加拿大等等,比較容易接受市場主導的貨幣政策模式。

而當時的日本,受到美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強烈滲透(當然殖民地弱勢也是一個原因),因此在這個問題上,采取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管戰略,當然貨幣政策的管子要大一些。

德國人選擇財政政策,也沒有辦法,因為畢竟要消化和融合東德這個兄弟之邦,是無法靠貨幣政策完成的。其實在廣場協定的前2年,德國受到的壓力很大,經濟增長放緩得厲害。但是因為德國已經經曆過上次1970-1978年之間的德國馬克大幅升值的經曆,工資的彈性已經比較大(就是說容易降工資),因此在1987年之後,經濟已經有反彈跡象。

這個時候,東德的加入,就簡直是天上掉下大餡餅,讓德國有了一個新的市場,和一大批廉價勞動力。

如果沒有東德的加入,俺估計德國的經濟再走幾年,就會碰上大問題了。

日本麵臨的其實是同樣的問題,那就是隨著出口受到打擊,進口降低的更快(因為進口價便宜了,很多進口的原材料其實是為出口),基本類似中國在2009年出現的情況。

填補這個空檔的,應該就是一個靠內需,另一個靠海外投資。如果這個海外,又是自己的國家,那麽日子就比較好過了。

當時日本不是沒有海外,這個海外就是東南亞。日本靠向東南亞大規模投資,希望利用東南亞市場來部分彌補在美國市場的損失,是一條正確的思路。可是相比於德國,這個投資地,就是說新市場和新廉價勞動力,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這個不穩定性,是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上的,而且大家都知道最後的拍板人,不是日本。

在第一次金融危機之後,就是1970-1972年那次,歐洲人被美國痛宰之後,痛定思痛,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要抱團。

所以歐洲後來出現了一個歐共體的一籃子貨幣,就是要保證歐洲人自己的貨幣之間,來一個固定掛鉤。這個掛鉤,你可以說是連環船,那就是為了防止風浪,免得被敵人各個擊破。

當然這個籃子貨幣,後來就成為了單一貨幣歐元,防止了風浪,但是最後差點被美國火攻,從希臘小船開始燒起,後來靠的是德國和中國,兩個大救火船的水龍頭,給滅了火。

回到日本的處境來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之間,缺乏的其實就是這個貨幣籃子裏麵的掛鉤,因此後來被人各個擊破。日本自己的不動產泡沫,和東南亞金融危機,都是在這個大格局下發生的。

日元升值的結果,加上貨幣政策的寬鬆,導致的就是錢多得不得了的實業公司、基金和保險公司等等,夥同海外進來的熱錢,把日本股市和地產炒成了天價。然後最後日本央行調高利率,導致資金鏈中斷,就把整個日本的經濟給哢嚓了。

這之後的日本投資,自然往東南亞流竄,然後重複一個日本的小故事,把東南亞國家全部給哢嚓了。

看清楚這個事實,對中國政府非常非常重要。但是可惜的是,現在國內的所謂專家們大部分是在胡扯,繼續忽悠決策當局。

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有人喊著中國經濟過熱雲雲,央行要收緊銀根,就說日本廣場危機之後,是銀根鬆。然後現在有人喊中國財政刺激不要搞下去,就說日本人搞砸了,是公共財政沒有限製。

其實當時日本要收緊銀根,效果並不會很明顯。因為人家日本的企業和基金,就會在海外換一個馬甲,就拿到銀根寬鬆的美元貸款,在資金賬目放開的政策下,衝到日本來,炒熱房價和股價。

真正可以防止這個,還是要靠提高炒房成本來實現。這方麵的方法,林林總總,俺就不一一敘述。

但是在增加內需上麵,德國的平衡財政方法,是值得中國學習。

中國政府原來實現的東部和西部各省市之間,搞富親戚幫窮親戚的方法,其實是這種平衡財政的一個變種。後來在汶川地震重建上麵,要更進一步。

當然這種平衡財政法,也受到了東部富裕省份的曲線抵製。大家的應對方法,就是找些借口,好好大興土木,把錢給花出去。俺花了一大筆錢,那麽財政收入總量下來了,你的百分比貢獻,也就小了。

所以俺們才看到山東搞了全運會,上海搞了世博會,廣東搞了亞運會,真的是忙得不可開交了。

與此同時,中央忙著開新疆工作會議、西藏工作會議、廣西工作會議等等,也是忙得不樂亦夫。

如果把中國的中部和西部,相比較於德國的東德(和其他東歐國家),就可以明白中國在人民幣升值的局勢下,應該如何走出內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