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欣賞:《鳳棲梧》·柳永
文章來源: 南山鬆2014-10-07 18:38:43

《鳳棲梧》·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裏。
 

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首詞采用“ 曲徑通幽 ”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巧妙地把飄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戀意中人的纏綿情思融為一體。
 

這首詞妙在緊拓“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說破 ,隻是從字裏行間向讀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 ,掉轉筆墨,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直到最後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詞在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蕩,感染力更強了。
 

柳永在宋詞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說李煜是宋詞婉約派的開門人,那麽柳永就是將婉約風格推向了鼎盛。在形式上,他把過去隻有幾十字的短令發展成為能夠容納更多內容的長調慢詞;在內容上,他擺脫了官詞的束縛,大膽地描寫市井百姓的情調和情緒;在語言上,創造性地大量使用民間俚語,使詞通俗化、口語化。正因為如此,他的詞不僅風格浪漫多情、委婉淒美,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當時廣為流傳,以至於“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柳三變作新樂府,天下詠之”。樂工每譜得新曲,必找他填詞,而歌妓隻要唱了他填詞的歌曲,就會“聲價十倍”。這是宋代任何詞人都無法相比的。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文學大家中,死後形成節日祭悼民俗的隻有兩人,一位是屈原,另一位就是柳永。自北宋仁宗到南宋高宗的上百年間,為了祭奠這位詞人,清明節風行“吊柳七”的民俗,也叫“上風流塚”。據說仁宗皇帝聽說了這件“奇事”,不太相信,就派了一名大臣前往柳永的葬地樂遊原上探看虛實,結果大臣回來後,不僅證實確有其事,還抄錄了一首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詩:“樂遊原上妓如雲,盡上風流柳七墳;可笑紛紛縉紳輩,憐才不及眾紅裙。”仁宗看後,不禁為自己埋沒了人才而臉紅。
 

《古詩十九首》裏有“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的詩句,以上結穴或許是從這兩句演化而來,但古詩顯然表現得較為含蓄、平和,與之相比,柳永的表達更直白,感情更濃烈,態度更決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此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王國維借用柳永的這兩句詞來說明成大事業、做大學問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忘我、堅韌、鍥而不舍的精神,雖然和詞的原意不合,但足見他對這兩句詞非常欣賞。
 

謝謝tianyi收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