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國內隨禮現象
文章來源: 平凡往事2012-05-03 09:56:18
 
 


 
 
周末如果給朋友打電話問他在做什麽,你會發現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正在參加婚禮。這是回國不足三十天給我留下的印象,所以後來一到周末我幹脆自行安排活動,不再自討沒趣。
 
一天我乘出租回父母家,沒事就和司機聊天兒。看樣子司機和我年齡相差無幾,於是我好奇地問:
"開多少年出租了?"
"十來年。"
"你一個月下來能掙多少錢?"
"三四千吧。"
"就這麽多?"
"是啊,還不夠隨禮的錢呢。"
"怎麽講?"
"這不上周才參加完婚禮,這個星期六還有一份。"
"是啊,像我們這歲數,孩子們都到了結婚的年齡了。"
"可不是,遠的不說光親戚今年就有8份。"
"那你不賠大發了?"
"沒事的,今年我兒子也結婚,到時候又回來了。"
"哈哈,這有點像儲蓄,進去出來不多不少。"
"沒利息。"
"沒準那個親戚手大,多給三頭二百的,不是連本帶利的回來了。"
"那也興許誰給的少呢?"
"不會吧,如果那樣多讓人講究。"
"也是的哈。"
 

如果這種金錢往來還算得上良性循環的話,可憐我的一個朋友老張,人很仗義又好麵子,每次參加國內朋友同學孩子的婚禮都得500,1000的,輪到自己孩子結婚,不但顆粒無收,還得搭錢買兩張機票去美國參加兒子的婚禮。老張到沒說過什麽,可是老婆卻牢騷滿腹,怪話連篇。也難怪這年頭,不提倡奉獻精神了,做了好事也沒人希罕。在國內隨禮年年漲,物價年年漲,人的脾氣也年年漲,就是工資像個落後青年,無論你怎樣努力,怎麽使勁兒,它就是跟不上大好形式。在國內隨禮的講究很多,比如領導的孩子送多少,親戚送多少,好朋友的送多少,一般朋友送多少,有用的朋友又送多少。。。總之名堂多著呢。這裏有算計,權衡,輕重緩急,麵子和情義,活的累啊!
 
在國內社會的交往中,人與人感情的溝通有著不同方式,隨禮便是其中的一種。摯愛的親朋好友,朝夕相處的同窗同事,尊敬的上級領導,家中有事,都要去看看,或隨上一份禮物,表達一份心意,這是延續友誼的手段,增進感情溝通的機會,這些都無可非議。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禮的名目越來越多,風氣愈刮愈烈,波及麵越來越廣,花樣不斷翻新,讓人真有些難以應付。結婚要隨禮,死人要隨禮,孩子滿月要隨禮,喬遷要隨禮,開業要隨禮,孩子上大學,上高中的要隨禮,過生日,再婚再嫁……等等,名目繁多。
 
隨著隨禮的次數增多,人們感到隨禮不是在增進友誼和情感,好象是在相互交易著什麽。今天你辦滿月,明天我過生日,今天你結婚,明天我再嫁……。你送他,他送你,搞的大家頻繁吃著“自助餐”,自己花錢吃自己的飯,互相浪費了金錢,主客雙方都不願意這樣,但礙於“狗屁麵子”,沒有人願意捅破這層窗戶紙,就此隨禮性質也變了味道。然而隨禮的現象卻愈演愈烈,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跡象,有的地方隨禮現象嚴重到把半個月薪水都隨出去。因此許多人在隨禮之後,心中都極其不情願,會在心裏罵道“萬惡的隨禮”。

從這方麵看,還是國外好,生活簡單,實在。出國十多年我就沒隨過禮。迎來送往,一切看心情。沒有什麽是必須必要的。就說應酬吧,喝不喝酒也看心情,沒人逼你灌你,全憑開心與否。就像我們這些自由散漫貫了的人,回國還真有點不適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