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庸醫
文章來源: 平凡往事2012-02-24 07:12:29
 




二月雨肥園土暖,綠黃參半與春同。
窗蒙不見枝頭豔,回首盆栽別樣紅。
 
北美談到就醫就知道,平時和我們打交道最多的是家庭醫生。他們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神仙,從來就是一付兵來將擋的範兒,外加一個如來佛般的手掌心,就是孫猴子在世也很難在他們的掌握中逃出升天。
 
次我看到他們時首先就是忍俊不禁地想笑,因為他們總能把我帶到那個講馬尾巴功能的眼鏡先生的課堂裏去溫習一遍那些被時間模糊,而且枯燥的說教中去。然後又煞有介事的開出一些處方,來終結一次求醫的過程。事後我又總是不踏實,覺得像被愚弄了似的。記得在國內可病時,如果能說出明顯症狀,總是要上些手段,做許多測試,然後通過科學說話。我就不信了,都是肉眼凡胎他們就有洞悉一切的本事。有藥為證,我每次吃了他們的處方藥多不管用。而看醫生就是浪費時間的概念無論是在加拿大,還是在美國,我感覺幾乎零誤差的一致。
 
天前我又去看醫生,原因是我的右手拇指患了接觸性麻痹症。小醫生(實習的)和老醫生都讓我搖晃了幾下手指,然後就給我開了兩瓶藥。吃下去除了有瞌睡的感覺再無其它,十多天過去了,我的症狀不但沒有緩解反而加重了。她們不是庸醫是什麽,白白浪費了我每天早上起床前都迷一小會的享受和時間。這等待一小時,看病兩分鍾的結果太讓我難以忍受,於是我要求另外做一些血液測驗,血脂,血壓,血糖,算是年檢了。
 
就不明白了,在北美能做到醫生的位子是何其難,這條路真可謂是學界的蜀道,得披荊斬棘,勞其筋骨和磨煉心智。就是對那些在他國做過醫生的人來說,還不是必須像三堂會審一樣,步步驚心的走上醫生的神壇。考試,實習,再考試,找位置,曆經8年甚至更多的時間苦鬥,才有望立地成佛。用他們自己的話講就是在家非家,人非人的日子裏苦熬掙紮,像唐僧一樣經曆9981難,才修成正果的。每個醫生的座椅的光環下都有許多血淚寫成的故事,隻是鮮為人知罷了,因為人們都喜歡報喜不報憂。可憐的是那些經曆了一樣困難,卻終生都坐不到醫生位子上的人們,他們的苦就不是用鬥可以承載的了。
 
能出世的當是些精英和神仙般的才俊,但我們卻看不到這一麵。在他們溫暖的神情中我總覺得是被敷衍和糊弄了,為什麽總不理想呢? 我不相信他們,因為他們沒有治好我的病,也沒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 是我誇大了自己病情,還是科學手段隻能如此 

北美的醫療係統有它的強自不必說, 它的弱卻很少人注意到:

1)學製太長,醫生書呆氣十足。但看病是一種非常理論與實踐向結合的科學, 缺乏足夠的實踐, 再多書本知識也成不了好醫生。

2)過分強調醫療規範和嚴厲的賠償製度, 使醫生以照本宣科為本、為榮。但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機器,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很不同,有些病情確實需要醫生智能化靈活地處理、因人製宜。

3)醫療過程過於流水線化。感覺在這裏看家庭醫生、專科醫生、護士,象是進入了一道生產線,醫生、護士個人忙個人的,從來不在一起和病人見麵,越高級的醫生越少直接見病人,全憑手下的醫生護士們提供的檢查化驗材料診斷病情。看病看病,不看人你如何看病,萬一小護士把左腿誤寫成右腿,再高級的醫生上來也會鋸錯腿的,這種醫療事故不是常有發生麽。

4)醫療體製上的不足,盡管家庭醫生也去大醫院上班,但單人獨戶的醫生症所,一人包辦全科,讓人不放心:萬一他犯錯了或有知識誤區,病人不死定了。中國國內通常是直接進醫院看專科,而醫生通常也不隻一個,有時能看到醫生之間交流病人的病情,雖然中國的總體醫療水平差一些,但這種合作性多一點的體製應該有正麵的作用。 

某些方麵我還是認為國內的醫患關係來的科學。我有什麽病就掛哪科的號,有的放矢的選擇醫生多好。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萬金油似的醫生肯定是庸醫,因為人的精力有限,一個人不可能做到樣樣精通。我為什麽要浪費時間和金錢先過門坎,但最後能否見到真佛卻不一定。當然不但北美,歐洲等西方國家的醫療體製都是壟斷經營,醫生執業資格都由醫生協會把持,外來的醫生無論其行醫經曆多久,都必須重頭過五關斬六將,褪幾層皮,方能獲得執業資格。這樣就很好地保護了業內的醫生,尤其是GP,什麽病看不好沒關係,看不死就掙錢。專科醫生更是離譜,經常需要提前幾個月預約,見麵五分鍾就給打發了,病治得好不好另說,帳單卻總是是天價。這個醫療體係製造了無數的富裕醫生老爺,以及無數身患無法醫治病症的病人。這些病人不見得都是絕症,但都是疑難雜症,一輩子治不愈,隻好扛一輩子。醫生們對此卻心安理得。
 
美醫院似乎故意保持它的規矩,不能隔著鍋台上炕,否則就得多付代價(同級醫生的括號費也高出一倍)或根本得不到進一步的檢查。這種婆婆媽媽的習俗就造就了一批萬金油似的庸醫。誤人子弟啊!我以為設家庭醫生的原因可能有三:
 
首先”病人自己決定看哪個科“有很大可能性會看錯病,而專科醫生由於專業領域窄,能發現你”其實不是你想象的那個病“的本領更小,直接導致延誤病情

其次”病人自己直接去找專科醫生”,可能導致醫療資源浪費,使得某些專科更加約不到時間(美國醫院難預約這點大家都知道)。

再次就是專科醫生不會像家庭醫生那樣保存一部分客戶的全部病曆、資料包括家族資料等,因此不一定比家庭醫生更了解某些病的實際情況。
 
 
我看病的時間過去整整三周了,我卻沒有得到他們的任何結論。昨天通過一個做醫生的朋友查了我的病例,甘油三脂偏高,其它都正常。這算不算病,如果是為什麽不通知我,記得我臨走時還多次請求她們別忘記把化驗結果告訴我。老婆更絕,說是肉吃多了。就這點愛好,如果隻是為了多活幾天就不改了。至於手的毛病,也隻能今年回國時再找朋友專科專看。沒辦法誰讓我遇到的都是些萬金油呢
 




Read more: 北美庸醫 - 平凡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