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麽痛的領悟:印度的戰略水平遠高於中國!
文章來源: 平凡往事2011-09-25 07:33:35

 

zt:

核心提示:衡量戰略水平的高低,重要的是看結果。印度自建國以來收獲頗豐,霸占了中國的藏南,侵占了巴基斯坦大片領土,肢解了東巴基斯坦,吞並了錫金,控製了不丹......

-

在中印陸地邊界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印度又跑到南海搞事來了,真令人有點煩。國內大多數軍迷都瞧不起印度,但是,我經過反複思考,感覺印度的戰略水平遠高於中國。

衡量戰略水平的高低,重要的是看結果。印度自建國以來收獲頗豐,霸占了中國的藏南,侵占了巴基斯坦大片領土,肢解了東巴基斯坦,吞並了錫金,控製了不丹;再看看我們則是所獲甚少。這樣的結果對比,隻能說明雙方戰略水平的優劣。

印度的戰略手法,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第一、臭不要臉的抱粗腿

從局部看,印度麵對著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個對手,明顯處於弱勢;但是放大了看,印度使勁抱住美國、前蘇聯的粗腿不放,從而扭轉了局麵。

印度的尼赫魯以前還冒充第三世界領袖、搞搞不結盟運動,在印軍被中國暴打之後,立刻跑到美國、前蘇聯求援,甚至要求美國派空軍擔負印度防空。雖然是很沒麵子,但是得到了裏子。

尼赫魯1962年向美國求援的兩封信,在2010年的時候被美國方麵作為解密檔案公開,對此,印度國大黨為尼赫魯的行為進行了辯護:“為免遭中國侵略,印度的確曾向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國家尋求後勤援助,這是曆史事實。這正是明智的國家利益的含義——那就是把國家放在第一位。”

而中國當時承受著來自美、蘇兩個世界超級大國的壓力,盡管戰場上取得了勝利,在大局上卻處於被動,到手的戰果又失去了。其後,印度與巴基斯坦發生兩次戰爭,中國都有出兵援助小巴、解決印度的想法,但是,那時中國的外部環境以1962年更加險惡,隻好做罷。相比印度,中國是掙回了麵子,卻失掉了裏子。

第二、見了鬆人摟不住火

中國人的本性裏有扶弱除強的俠義精神,對小國、弱國往往客氣有加;而印度則是“見了鬆人摟不住火”,專門欺負老實人。

印度周邊的國家全被他給禍害過,吞並、侵略、控製、霸占,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根本不顧什麽形象,典型的“我是流氓我怕誰”,毫無道義可講。中國在中印之戰勝利後,擺出了高姿態。印度則管你什麽高姿態還是真示弱,該拿的就拿。無論是弱,還是示弱,隻要逮到機會能抓到手的就抓。

“見了鬆人摟不住火”還有相反的下半句,“遇見硬茬就縮脖”,印度恰恰是如此。印度曾經插手斯裏蘭卡,結果泰米爾“猛虎”組織是個硬茬,跟印度搞“人體炸彈”,把個印度總理都給炸死了,印度立馬夾著P眼子滾出了斯裏蘭卡。

相比中國實在是太高尚了,幫助了很多弱國卻很少要求回報。中國幫助過朝鮮、越南、斯裏蘭卡,又得到了什麽?按理說,中國獲得一個出海口、獲得對南海主權的承認、租借一個海外基地,過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