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外看病的經曆和經驗
文章來源: 平凡往事2011-03-13 07:34:18








書到用時方恨少,我算體會到了這句話的深刻。在國外每次我去醫院看病,都會遇到類似的尷尬情形,即當醫生問我問題時,簡單一些的我還能理解和回答,但遇到難些或很專業的問題時,我就會感到茫然無措了。更讓我困惑的是,我不知道如何用英文準確表述我的病症。雖然每個醫生的臉上始終都掛著謙和的微笑,卻沒有給我任何幫助,相反更加讓我覺得自己像個傻瓜。每每此刻,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在國內看病就醫時的種種方便,起碼在語言上沒有任何障礙。

為了方便起見,我選擇了一個和我有著一樣黃皮膚的華人醫生做我的家庭醫生。遺憾的是他不會說普通話,就診時間也在我最不方便的下午,而且每周隻有星期三一次。十多年了,都是我在遷就他的時間,掛羊頭賣狗肉般的對付著,而他那張黃麵孔不過是我自欺欺人的一種自我安慰而已。說心裏話,我早就想換個醫生,起碼不用在時間上遷就他,但總是礙於麵子,得過且過。更主要的是我聽說病人的多寡與醫生的利益有直接關係,一旦我離開了,他就會有一定的損失。這也是我一直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的原因之一。說實話,我這種婦人之仁,婆婆媽媽的處事方法讓我失去了很多東西,說好聽點是厚道,說難聽了就是愚蠢。

還有就是看病時遇到女醫生的問題,人人都說看病不避醫,對此我卻不以為然,也很難處之泰然。有一次去醫院看病,恰巧給我做預檢的是一位年輕的女住院醫。當她客氣地讓我脫下衣服時,我卻裝起糊塗來。由於我的不配合和堅持,最後隻好由我的家庭醫生親自為我做了本不是他份內的事情。這不是封建,是真不好意思,一個大男人在陌生女人麵前脫褲子,多別扭啊。醫生怎麽了,她首先也是一個有性別的人啊!雖然我這次僥幸得逞,那麽麽以後呢? 都能按照我的意願辦嗎? 我看未必!

如果你想按你理想的時間就診,一定要提前向約診護士要求Urgent,這樣你不但可以很快就能按照正常手續就醫,而且還不用去急診室裏遭罪。括號費也隻有$10,和平診一樣。而急診掛號費是$50,那裏既髒又亂,等待的病人又很多,等待的時間也很長。Urgent是在美國看病最理想、最快捷的就診方式,但抽血、取藥頗費時間,你可以在等待抽血的空檔,先去藥房遞交處方後再回來抽血,這樣取藥時就不用再等上一小時了。我調動了所有的聰明和才智,還是和他們周旋了三個多小時,心疼啊!

在國外最怕的就是看專科醫生或做特診檢查,其等待時間很長,往往要幾個月,甚至是一兩年,而且具體時間不由你選擇。因為專科醫生出診的時間都是固定的,而且是僧多粥少,管理檢查儀器的技師似乎也是如此。

一次,當我從診室出來時,剛巧碰到一個才考上醫生執照的朋友也在看病。她拿著我的病例仔細的看了一遍,然後熱心地告訴我可能是得了什麽病,其發病原因,要做那些檢查,可能有幾種結果。這真的給了我莫大的安慰,並讓我感到很親切。我情不自禁地想,如果我的醫生能像她一樣,那該有多好啊。但這世上有多少事情是符合你意願的呢,所以生活並不都是美好的,隻有那些什麽願望都能夠實現和容易滿足的人才會說他們是幸福的。但這個世界上有這種人嗎? 知足常樂,有幾人常樂呢? 如果有,為什麽總有人對我說: take it easy!

記得在國內看病,從小到大都是找認識的醫生,心裏有底不說,還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不像在這裏,陌生的人,陌生的語言,陌生的環境,陌生的感覺。。。。。。

說句心裏話,我從情感上就不情願融入這個社會,也許是因為我太喜歡國內的熱鬧,太熟悉哪裏的人情世故,在我的心中有太多的人文烙印。我和許多生活在海外的華人一樣,喜歡依循生活的慣性得過且過,固步自封,仿佛等著被淘汰出局,好給自己回國找個理由。但這個國家確有諸多好處,太容易讓我這種凡事隨遇而安的人活得瀟灑和自在。除了一些文化上的矛盾和衝突,情感上的孤獨和寂寞外,還真讓我說不出它的不是來。。。。。

事後想想,如果就醫前能把那些相關的單詞查一下,稍微做些準備,就不會出現那麽多的難堪和尷尬的了。

以下是我就醫的經驗之談:

1。選擇適合你的家庭醫生,這一點非常重要。
2。Urgent是最理想的就診方式,能不去急診室就不去。
3。看醫生前,多查字典,也可以去網上查找,找出相關單詞和專
業術語。
4。處方先送到藥局,可節省一些時間。
5。有問題直接向醫生或護士提出來,不必不好意思。
6。看專科醫生最好由你的家庭醫生推薦,省錢,且資料詳盡。

 

 

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