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自行車到賣遊艇
文章來源: 無法弄2022-08-01 15:34:03

90年代初魏公村有個修自行車的叫車三。車三他們家可能是四季青公社的,土地被征收以後,那個公社的很多農民都變成了農轉工,分到國家氣象局,北外,國圖,理工大學等周邊的國家單位,車三他們家就有人分到了這些單位。

車三那個時候50多歲,因為年輕時氣盛,老跟人打架,被判了4年徒刑,送去了北大荒。回來之後,也沒啥工作,自己開了個臨街的自行車鋪,支個牌子 ”車三”。那時候騎自行車的人多,修車的也多,但好好修的人卻不多。現在想起來,修自行車不是件難事,我都會補帶。怎麽那時候就沒人想著自己修呢?自行車沒氣了,就指著路邊修車的人,有時修好幾次還漏氣,氣急敗壞也沒辦法,還得繼續找人修。

車三開始一人幹,一次因為給一個北京晚報記者修車,那記者特著急,車三很熱心地把車修好,那記者特感動,第二天車三的故事就上北京晚報了。結果他可出了名了,附近的人都愛找他修車。我就是那時候看了晚報的報道去找他的。

我順著魏公村東邊的街道一路走去,很快發現一個特大的修自行車攤子,好幾十人,幾十輛自行車。車三已經不是一個人修車了,他很快發展了幾十人,都是些跟他一樣出獄找不到工作的人,或進京打工的人。

這些人在他的調教下,幹活勤快,態度好,一有顧客就上來接待,三下兩下就修好,等候時間短,質量不錯,口碑越來越好。那天接待我的是個農村樣子的年輕人,看來車三已經幕後管理了,不再出頭露麵了。那人蔫蔫地把車給我修好,確實也沒啥特殊的,隻是感覺他不會讓我走出二裏地就沒氣了。我環視了一下,不知誰是車三,感覺那個歲數大的,指手畫腳不幹活的可能就是,幹幹瘦瘦的小個子。還有一個也是幹幹瘦瘦的年輕人,大聲指揮著身邊的人,我猜這就是他家人,是他兒子吧?

很快他家就蓋了三層小樓,車鋪又擴大了。就這麽卷著卷著,他家發起來。

過了很久以後,我聽說車三的兒媳婦在我們單位是農轉工。那時她家已經很富有了,但她很低調,很少講話,一是自卑沒文化,二是富有怕出名。她白天在我們單位上班,晚上幫老公算帳,車三老爺子正試退居二線了。

她之所以還靠著國家的工作,就是覺得小生意不穩當,寧願在國家單位拿筆小錢,也得把養老靠上。後來,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她家也轉向了,又開了汽車行,生意越開越大,看來已經摸出了發財門路了。

疫情前,我聽同事說,這位兒媳婦早出國了,跟著兒子移民澳大利亞了,在那也沒閑著,跟著兒子開了一個遊艇公司,賣遊艇了,同時接待旅遊的客人。現在她也兒孫滿堂了,終於盼著大大方方地回來請同事吃飯了。

一輩子挺快的,誰想得到一個路邊修自行車的人家,一家子沒文化,但有個一點點向前走的知覺,一步步從自行車鋪子,到汽車行,還跑到澳大利亞賣遊艇去了?誰又敢說過幾年他們沒準兒還賣飛機呢?賣航母呢?

我們多數人走一條成熟的路,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可那些自己探索出來的人走的路實在是令人驚歎,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他們更有創造力。

車三這輩子都想不到他的後人有如此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