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文章來源: 無法弄2019-10-31 07:26:38


我還記得第一次喝茶的感覺。那是我10幾歲的時候,媽媽沏了茉莉花茶,我口渴,沒的喝,喝了一口媽媽的茶,發現很好喝,很香,沁人肺腑,原來茶是這樣!

後來還沒有養成喝茶的習慣,有了就喝一口,沒有也不惦記。去英國後,每天早上喝一杯袋裝紅茶,加一點牛奶,不放糖。那時我那麽健康,看著白花花的糖就覺得惡心。那時喝茶隻是想暖暖身,沒什麽享受的感覺。鄙視袋裝茶!在中國誰喝袋裝茶?可我懶得喝中國散裝茶,主要是沒時間每天洗茶壺和杯子。

英國從17世紀開始從印度引進茶葉,那時候茶葉是上等人的飲品,老百姓喝不起。18世紀以後,特別是19世紀蒸汽船開始後,茶葉大量湧進英國。1717年 Thomas Twinning 開了第一家茶葉鋪,逐漸地老百姓開始飲用茶了。一開始他們把茶葉抹在麵包上,直到後來皇家的飲茶模式才被推廣。英國茶是袋裝茶,是用茶葉的粗枝大葉製作的。今天的英國茶就是煮好開水,倒在茶袋上,讓茶侵泡3分鍾,然後扔掉茶葉袋,加糖和牛奶在茶水中,這就是最典型的builder’s tea, 建築工人喝的茶。

今天在英國的格林威治停泊著一條當年運茶的快船Catty Sark ,它從上海運茶葉到倫敦,現在早已退役,成了博物館。那黝黑漆著金色花邊的快船,優雅地倚靠在dock land 的船塢邊,高高的桅杆,流線型的船身,船頭俯衝著一個白色的半裸女巫Nannie Dee 手握馬尾的雕像,真是一個漂亮的傑作。



後來到了新加坡,有機會一瞥南洋拉茶,又叫印度拉茶,其實是馬來人愛喝的奶茶。拉茶也是粗枝大葉的紅茶製作的,就是紅茶用開水浸泡後,加煉乳,混合後,在倆杯子間來回倒,拉出很多泡沫,據說越多越好喝。

我喜歡看辦公室的阿姨做拉茶,她把茶放進一個茶布袋,澆上開水,加煉乳,然後再用兩個特大的壺,來回倒,那動作特大,不亞於四川茶館裏倒茶的功夫。拉茶的香味厚重,整個廚房都飄著茶香。我試著喝了很多次,每次都被齁回去了。茶太濃,味太甜。奇怪南洋這麽熱,為什麽他們喜歡這麽厚的飲料?



和中國的複興時間一樣,我開始了閑暇。在風起雲湧的茶道風行時,我帶著好奇窺視了中國茶的曆史和文化。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葉有4700年的曆史,我們不僅有種類繁多的茶,還有精湛的茶道藝術。西湖龍井、江蘇碧螺春、安徽毛峰、福建銀針、信陽毛尖、安徽祁門紅、安徽瓜片、都勻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鐵觀音 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也都貴得上了天,時令時,上萬塊錢一斤,絕對高大上。

我不特別熱衷茶,隻喜歡清爽的茶,淡淡的綠茶,特別是北方的花茶,可能就是我媽給我的人生第一口茶印象太深了。通常早上起來,我會喝一杯英國茶,不僅讓胃暖一下,也喜歡那甜甜的味道。歲數大了,口味有了變化,對自己的管束鬆懈了,體重就是這麽上去的。但從第二杯開始,我喝中國茶,那種散葉的,自己調節濃淡的,清清沏上一杯,拿本書,坐在涼爽的屋子裏,慢慢抿著。那時候,淡淡的茶隨著有滋有味的文字,撒在安安靜靜的心上,這時候就是我想要的。



與其說我想喝茶,不如說我想這樣的喝茶心境。看書累的時候,我喜歡在網上瀏覽一下我喜歡的房子,揣摩著哪種適合自己,想象著坐在自家的花園裏喝茶看書,這樣的日子有多少也不厭。那時候,再回想起阿姨的拉茶,會讓我對今天的日子有很多的懷念,還有媽媽的花茶永遠不會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