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買書讀書和讀有營養的書
文章來源: sunzi8882011-03-06 10:02:41

閑談買書讀書和讀有營養的書

          每周六上午九點,隻要有機會,有一檔電台節目我是必聽的:From the Top。今天早上亦不例外。一杯現煮的咖啡,坐在書房裏聽著音樂,隨手拿起一本新書翻翻。那是一本去年十月回國時帶回來的新書:《周國平人生哲思錄》。

去年回國探親旅遊去了一趟北京。北京至於我是很不陌生的。可這次重訪是在八年以後了。日程安排是很緊的。可我居然還是忙裏抽閑去逛了一趟附近的書店。我是住在中關村我舅舅家,騎上他的自行車,一撇腿就找到了中關村圖書大廈。本意隻是想去看看北京旅遊指南或地圖之類的導遊資料。沒想到北京旅遊資料少得令我吃驚。想來是這類書不賺錢,少有人寫,也少有出版社出。可惜可歎! 比較於美國的兩大書店連鎖店,你一定會發現相當數量的旅遊書包括本州,本市。再說各州州政府都有旅遊部專管本州旅遊信息和提供一定數量的免費資料。

不願兩手空空地離開。我買了一本《北京玩全攻略》。也在書店裏花了大半天時間瀏覽書架。有兩本書我是很喜歡的。一本是《周國平人生哲思錄》,另一本是《上海話大詞典》。可是看看是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就不願大老遠地從北京往回背了。回到上海,來回奔波於上海和杭州之間。竟然再也沒有時間去逛一次上海辭書出版社書店。再說兩隻行李箱也都差不多到磅了。結果還是好朋友解救了我。他自告奮勇地幫我去買了這兩本書,還送我和送書去了浦東機場。兩本厚書再也不能放進那兩件已經超重的托運行李。我是提著裝書的紙袋直接上的飛機。

我很久以前就有一個外號,叫做:賊不空手。我當時在上海工作單位附近有家很大的新華書店。那時候我們是從老虎灶(熟水供應店,屬於區飲食公司領導)打開水來喝的。每天,我自告奮勇地去打開水,提著兩個熱水瓶,順路去新華書店轉一圈。差不多每次都會買書。所以書店裏的每個人,下至個櫃員工,上至書店經理都認識我。不知是誰那時給我起了上邊提到的外號。

那時正值文革後期,許多古今中外的文學藝書書籍絡續解禁出版。比如中國古典文學的四大奇書,三言兩拍,《東周列國誌》,《封神演義》,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司湯達爾的《紅與黑》,列夫托爾斯泰的《複活》,《安娜卡列尼娜》,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麽辦》,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錄》,普希金的《葉夫蓋尼奧涅金》,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歌德談話錄》,盧梭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小說中的許多單本,如《高老頭》,《邦斯舅舅》等等。有許多書當時還是內部發行,並不上櫃公開賣。我呢就因為人頭熟了,所有新書好書,我總能搞到。日積月累,藏書也慢慢地多起來了。

後來到加拿大留學,在多倫多找了份書店(Coles Book Store 旗艦店)的零時工作。一幹五年有餘。在此期間,不僅在英語能力上有了很大進步,同時又買了許多書。我們職工是有百分之三十的折扣的。許多大型銅版紙精印畫冊如印象派大師莫奈,雷諾阿,梵高,高更的畫冊都是那時候買的。在就近的多倫多大學書店裏又買了許多折價的企鵝出版社出版的古典文學書籍的英文本。夢想著有朝一日我會讀完這些英文本。其實許多書目我都已經有了中文譯本了,隻是都留在上海了。

記得當年在上海念中學時期,郵政局新出版了一種印製精美的英文版的《新阿爾巴尼亞畫報》,為了看畫報,也不管是否懂英語,買回來再說。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一個夢想 閱讀英文原版畫報 現在可算是實現了。現在我手頭還在用著一本《新英漢詞典》是當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本。俗稱六元本《新英漢詞典》。有發票為證,我是在197868日買的。

我雖然喜歡讀書,卻不求甚解。也讀得並不算多。既記不住情節內容,當作酒後茶餘的談話資料,或吹牛炫耀的話題;也很少引用文句到自己的文章裏,引經據典。中國古語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講的是讀書多經曆豐富的讀書人。借助於現代交通工具,我是早已行完了萬裏路了。當年每年行走於上海和烏魯木齊之間,單程四千零七十九公裏三天四夜或三夜四天。來回跑了十幾趟,坐火車行程也就不下萬裏了。我姓孫,肖猴,做個“行者”就是自然了。自從出國以來,乘飛機來回恐怕更是數十萬裏已經去了。可是這讀萬卷書則並沒有任何現代工具可享用,也沒有一條捷徑。倘若不是沉下心來,坐定屁股,一頁一頁地讀,那麽有生之年,此願恐是難圓了。

追求身體健康是一種時尚,尤其是在有產階級和中產階級之中。每每見人們為了廋身費勁腦汁,計算和跟蹤自己的體內脂肪含量,非常講究飲食健康,食不厭精、燴不厭細不說,甚至於去做手術抽去或割去多餘的皮下脂肪。人們也為了穿著打扮花費無數的金錢和時間。衣食住行是人類的主要和基本的物質生活內容,人人都想要提高,本無可厚非。對這種孜孜不倦的高標準嚴要求,大家比較容易形成共識的。但又有多少人在追求高質量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會很認真地想一想和有意識地追求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和營養攝入呢? 讀書 是這類精神養料的一種。英語所謂“food for thought”。我們吃最好的東西,吃過去皇帝才能吃的東西。可是我們讀最好的東西麽?

什麽又是最好的閱讀作品?人們自然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要形成共識是很難的。遠的不說,在中國,自從推翻滿清皇朝以後推廣白話文以來,又有多少著名文人開列過多少青年必讀書單。閱讀什麽?怎麽閱讀?閱讀以後又如何理解?理解以後又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這些問題,難道不是我們每一個有文化有教育的現代人常常應該思考的?

我的標準大致是:

益智是第一個前提或標準。有益於身心健康。啟發心智的書籍。

藝術上是公認為上乘的作品,能引起強烈藝術審美共鳴的作品。

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曆代傳頌的,經久不衰,受到廣泛重視和高度評價的。

-         逸寬初稿與2009

3.6.2011 殺青於孑孓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