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稱-團中央書記不腐敗的原因是領導帶頭,樹立榜樣,那…?
文章來源: StillH2ORunDeep2013-03-20 06:05:33

見到南都網刊登一篇題為《團中央書記為何不腐敗》的文章,耐人尋味。

文章中提到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先後有近百人擔任書記,不管後來到

了何處,擔任何種職務,時至今日,沒有一人因腐敗問題而犯錯誤。”

 總結出曆屆團中央書記們沒有腐敗的原因:首先,領導帶頭,樹立榜樣;

其次,素質較高,品德優良;第三,誌存高遠,不貪小利。這三條看上

去無可非議,就像俗話說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但是,恐怕不能推而廣之。

 

人人都知道,習近平主席關於“任憑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必然亡黨

亡國”的講話。這些年有三位政治局委員攤上大事,先是政治局委員、

北京市委書記陳希同於19987月因腐化墮落,犯貪汙罪,被判處有

期徒刑16年。原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於2008411

因受賄罪、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三項罪名被判處有期徒刑18年。再

有薄熙來,原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因“涉嫌犯罪”於20129

28日,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這能和與團中

央書記相比嗎?

 

團中央書記為何不腐敗

2013-03-19

 

摘要:全國政協委員詹國樞:新春聚會,與幾位隸屬於共青團係統的媒體人聊天,說起一個有趣現象,自建國以來,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先後有近百人擔任書記,不管後來到了何處,擔任何種職務,時至今日,沒有一人因腐敗問題而犯錯誤。

  新春聚會,與幾位隸屬於共青團係統的媒體人聊天,說起一個有趣現象:自建國以來,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先後有近百人擔任書記,不管後來到了何處,擔任何種職務,時至今日,沒有一人因腐敗問題而犯錯誤。

  真是這樣嗎?

  當然是這樣。我們不妨扳起指頭算算,某某,某某某,某某,還有某某某……哪個不是非常優秀,十分能幹?哪一個出了腐敗問題?如果您心存疑問,不大相信,那咱就來個反推法,您給說說看,時至今日,有哪個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因為腐敗出了問題?

  這可算得一條新聞,甚至是一大新聞。不過想想挺奇怪的,為什麽團中央書記處這麽多書記,沒有一個出現腐敗問題呢?

  原因嘛,我們也曾議論過,探討過,大家分析,可能有這麽幾點吧。

  首先,領導帶頭,樹立榜樣。

  建國以來,曆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從胡耀邦到胡錦濤,從王兆國到李克強,還有團中央其他一把手,都是在政治上非常成熟、工作上非常嚴謹、生活中非常檢點的人,向來十分嚴格地要求自己和家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重於言教。好的領導,就是無形的最好的教材。這就使得凡是到團中央書記處工作的人,一踏進大門,就有榜樣在前,學有遵循,追有標杆。

  其次,素質較高,品德優良。

  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大都是從全國各地區各單位以及部隊選拔上來的優秀共青團幹部。他們雖然年紀較輕,但在基層工作中,大都表現比較突出,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相對都比較高。常言道,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正因為這些人自身政治素質良好,所以,在今後任何工作環境下,都能比較自覺地抵製誘惑,防範不良風氣侵蝕。

  第三,誌存高遠,不貪小利。

  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工作,是共青團中央日常事務的協調領導與分工落實。就其業務內容而言,政治工作就是他們的主項,從政為民就是他們的願景。說得直白一點,這些人今後的成就和能力,就是怎麽當一個大官,當一任好官,做一個能夠為人民更好地服務、為國家為民族作出更大貢獻的高級領導幹部。“將軍趕路,不抓小兔”,是他們都明白的起碼道理。誌存高遠的人,自然不會對那些花裏胡哨的小恩小惠所誘惑,所動搖,當然也就不會在這上麵栽跟頭。

  聽完這番分析,眾人點頭稱是,都說挺有道理。

  有人補充道,從以上三條來看,反而推之,其道理也是一樣。凡是容易出腐敗的地方,其一,一把手就沒樹好榜樣,其身不正,怎麽能帶出廉潔部下。其二,這些人自身素質很差,朽木不可雕也,當然容易腐敗。其三,腐敗者大都目光短淺,貪圖蠅頭小利,或遲或早,必然要栽跟頭。

  一位朋友笑笑說,各位,今天所聊,還真是一新聞呢,登在報紙頭版頭條,肯定能夠引起轟動!另一位正色道,咱們的報紙,都是機關報,恐怕不好登這樣的花邊新聞吧?又一位建議說,老詹呀,您不是在《中國經濟周刊》開有專欄《老詹開講》嗎?這一事倒是挺有意思,值得講講。第一,這是事實,並非編造。第二,這是新聞,首次披露。第三,這是現象,值得研究。團中央書記為何不腐敗?研究反腐倡廉的人,尤其是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人,真可以就此好好分析分析,看看究竟有些什麽規律,有些什麽經驗,可以借鑒,值得推廣,這豈不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嗎?

  對頭。老詹認為有理,於是,記錄以上文字。(詹國樞: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

  (本文刊自《中國經濟周刊》2011年第56期合刊)

http://ndnews.oeeee.com/html/201303/19/3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