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敏:同濟人生最坎坷的教授夫妻
文章來源: 亞特蘭大筆會2018-12-06 05:55:04

《德醫雙馨,比翼雙飛》

-----張應天和顧美皎教授的故事

若敏

2017年11月22日淩晨3時25分,中國首屆“中國醫師獎”得主、著名外科學專家、江漢大學終身教授、江漢大學附屬醫院(武漢市第六醫院)名譽院長張應天教授,帶著對醫學事業的眷戀和不舍,離開了人世,終年88歲。驚聞張教授離世的消息,我在深深地悼念當中,還有著一絲遺憾,我與教授失之交臂,原本,我是有機會當麵采訪張教授的。

第一次聽說張教授的故事是2016年的春節。同濟醫學院在海外的校友,有《天涯同濟人》和《同濟藝涯》微信群,為了慶祝母校建校110周年的校慶,舉辦了“回憶當年”的活動。當有人提議“人生最坎坷的同濟校友---張應天教授”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他的學生和同事口中,我們聽到了張教授命運多舛的傳奇故事。校友曉波建議我對張教授進行采訪,為此,我還在微信中與顧美皎教授的研究生鑄聯係,張教授在電話裏答應了我的采訪。後來,我回國時意外骨折,不得不手術,此次約定便成為終生遺憾。

張應天教授,武漢江漢大學附屬醫院的名譽院長,外科教授,榮獲“全國優秀教師”、2004年首屆“中國醫師獎”,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在這些獎項的背後,更讓我感歎和敬佩的是太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張教授出生於1930年1月,上海人,1955年5月自同濟醫科大學醫學係畢業後留校至同濟醫院外科工作,1979年調至武漢醫師進修學院(現江漢大學)工作。曆任外科學教授、外科主任、院長,現任江漢大學附屬醫院、武漢市第六醫院名譽院長,普外科學科導師,曾任湖北省普外學會常委、武漢市普外學會副主任委員、湖北省及武漢市普外學會顧問,武漢市醫師協會會長,《腹部外科》雜誌資深編委,《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副主編、《臨床外科雜誌》副主編。張教授從醫60餘年,對於胃腸道及乳腺腫瘤,複雜膽、胰疾病,甲狀腺疾病的外科治療有極深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一生致力於醫學教育事業,為外科學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深得同行和患者的愛戴。

張教授有一個別號叫“張大膽”,他敢做別人不敢做的手術,敢治被大醫院“判了死刑”的患者。畢業留校後,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很快在中國的外科界嶄露頭角。在同濟醫院工作僅4年就成為國內第一個自創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及引流,被黃誌強院士稱為中國PTC第一人。1959-1964年,張應天在同濟醫院任主治醫師,自創胃癌根治術及擴大根治術,即日本提出的D2/D3手術,改變了局部進展期胃癌的臨床結局,其規範的手術至今不亞於日本。正當風華正茂的張應天向胃癌手術的規範化創新進發時,一場天災人禍降臨了。一位接受了這種胃癌手術的病人因為術後並發症死亡。受製於當時的醫療條件和人們對醫學認識的局限,政治運動和莫須有罪名的推斷,治病救人的張應天教授竟因此被冠以“現行反革命”的罪名於1964年鋃鐺入獄。甚至家人也受到牽連。

直到1979年,張應天才得到平反昭雪。平反後問他有什麽要求,他說:“隻有一個請求,辦一張同濟醫學院的圖書證,因為那裏的書多,我要學習。”一個正值黃金歲月的外科醫生,被剝奪了整整十三年的時間,受到那麽大的冤屈,出獄後,沒有任何物質要求,隻要一張圖書證。他說:“我不看書將來就無法工作。”。

張教授十分珍惜重新拿手術刀的機會。他勤於學習,敢於創新,與時俱進,科學嚴謹。他多次在國內外提出創新手術和治療方法,如1992年首創“拉鏈關腹治療重症胰腺炎”,1997年首創“3升袋暫時關腹技術治療腹腔室隔綜合征”,1986年創新“經十二指腸括約肌切開成形術”,2000年成功切除重達27.5公斤的巨大腹膜後腫瘤,1996年率先在國內開展“無張力網片修補術”治療腹壁疝。他開展的結腸直腸癌根治術,完全遵循了CME及TME原則。1990年,廢棄Halsted手術,推行改良乳癌根治術及乳癌保乳手術。1996年,開始用Lichtenstein 手術替代傳統疝手術。2001年,開展局部進展期直腸癌的新輔助治療,並推行加速康複外科理念。其創辦的普外科重症監護病房搶救了數以百計的外科危重病人。

因為治病救人而蒙冤下獄,得到平反後張應天想到的還是怎樣為病人做更多的事。經過反複研究和動物實驗,張應天發現導致胃癌病人術後死亡的是教科書上的傳統理論有缺陷。這個理論說,手術中出血就要按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輸血。張應天的研究表明,人體在創傷時會發生嚴重的應急反應,導致液體發生再分布,這樣,患者術後實際需要補充的血液或液體比失去的要多。距張應天在中華醫學雜誌發表他的研究成果6年後,1994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外科學教科書上才出現相關的論述。

有人問張應天:“別人不敢收的病人,您都收了,難道您就不怕萬一出了什麽事,毀了您的名聲?” 張應天嚴肅地說:“病人把性命都交給我了,我還考慮什麽名聲。”張應天教授敢為病人擔風險,隻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沒有人說得清張應天到底接下了多少位別人不願意接或不敢接的病人,他說:“我是醫生,治病救人,天經地義。”

他是湖北有名的“一把刀”,但是為了確保對年輕醫生的培養,他製定了一係列製度,如手術分級、讀書報告會、住院醫師24小時值班等等,他高超的手術技法,都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們,最終,培養了很多外科的“一把刀”。

在武漢市第六醫院外科,有一本保存完好的人才培養登記本,登記本首頁是一份“培幹計劃”,這份計劃的製定時間是1985年3月,正是由張教授製定的。從那以後,張教授就按照“培幹計劃”,一條一條地落實,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年輕醫生。外科取得的科研成果,年青醫生發表的論文,都是在張教授精心指導下完成的。但在署名時,張教授的名字總有一個固定位置--那就是最後一位。至今,他的學生們還在稱讚他寬闊的胸懷,心底無私的境界,令人十分感動。

有一位校友回憶:張應天教授我沒見過,但同濟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罕見嚴謹的, 真正的學者。 室友畢業答辯請了張教授, 送去答辯論文請審閱,張教授硬是把他論文後來附的大幾十篇引文看完。 這麽嚴謹的長者,足可把浮躁的學生拉回地麵。

張教授的學生,武漢市第六醫院胃腸病區主任餘陽回憶:一次早上例行查房,跟著張教授剛走進病房,正好看到一名住院患者準備起身下床活動卻找不到拖鞋。細心的張教授發現了在門口的拖鞋,並主動俯身把這雙拖鞋拎起來,快步走到患者床前,為他擺好拖鞋。危重患者前來求診,張教授也從來不推辭。曾有一位嚴女士腹膜後長了一個巨大腫瘤,多家醫院都因為腫瘤長的位置太凶險而不敢手術,隻有張教授義無反顧地接下了這個手術。

“仁愛之心”是張教授從醫六十二年來一直信守的職業道德。張教授說:“這涉及到人生觀的問題。我們老一輩人還是認為,人的欲望是無盡的,不能成為物質欲望的奴隸,做人還是要有原則。醫學的每一次小小進步,可能都是付出生命換來的。麵對生命,醫生想的隻能是自己能為病人做些什麽,這就是醫道。”

張應天教授和顧美皎教授是在醫學院相識相戀的一對情侶同學,看到他們年輕時的照片,成績優異才貌雙全的兩人,雙雙留校任教,讓人十分羨慕。然而,當年的張應天在教學和手術上都是同濟醫院年輕人裏麵的佼佼者,出類拔萃、樹大招風,恰逢一個手術的失敗和政治運動重迭在一起,被冠以“現行反革命”迫害冤屈入獄。恩愛夫妻也不得不離婚。女兒送給顧教授的姐姐收養。兒子患上了重病。

他們夫妻都是醫學教授,卻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因病離世。有位校友提到:“那個時代毀了張應天教授,毀了張教授的家,毀了他的兒子,我是他兒子離開人世最後那一刻在病房中與他兒子相處較近,並送他兒子人世間最後一程的人之一,那個痛苦的情景,在大家提到的張應天教授時,便曆曆在目,呈現在眼前……”。校友還說:兒子離開人世之前,對同時在場的父母說希望他們複婚,兒子還用微弱的手把離異父母的手放在了一起。麵對兒子這份臨終願望,父母表示一定複婚。可惜張應天兒子沒能再重溫父母一起給他帶來的恩愛。

麵對生命中的磨難和不公平,張教授選擇了放下,放下所有的糾結和不愉快,放下冤屈和煩惱,選擇了努力和堅強!張教授是懂得堅持的人,他的願望,在努力下,一點點地實現著。平反後,他沒有回到同濟醫院,而是來到設備和條件都十分簡陋的第六醫院,用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再次用他的人格魅力,驗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張教授這顆金子般的心,熠熠生輝,處處閃亮。

作為一位知名教授、醫學權威,他的家卻非常簡樸,你隻能在書海中找一張小板凳坐下。他夫人顧美皎是婦產科醫學教授,他們夫妻總是在看醫學文獻,共同學習。1997年,開始上網,學習最新的醫學技術,那時,沒有寬帶,他就淩晨4點起床,他說,這時網絡比較通暢。有人問他,這樣生活,難道不覺得苦嗎?他笑著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和樂趣,我覺得每弄清一個疑難問題,治愈一個病人,就感到非常高興。”顧教授的研究生說,在他們家,感受到的是積極向上的氛圍,科研的熱情,生活的希望,從來沒有聽到過抱怨,總是以感恩之心,麵對生活。

張教授和顧教授一起攜手走過風雨兼程的60多年,依然相愛,他們相依相扶的畫麵常常在我的腦海裏出現,80多歲高齡的他,每周看一次門診,一次病房。顧教授也每周看兩次門診。有位研究生說,他們夫妻,總是用微笑麵對生活,用感恩回報世界。

一位校友寫道:“驚聞張教授去逝,心裏一陣酸楚,不禁惦念遠方的顧教授。顧教授是張教授的同學、妻子、老伴。顧教授的一個研究生因科研寫論文在顧教授家加班很晚,顧教授將冰箱裏大大小小盒子裏的飯菜拿出來給他吃。事後,同事對這位研究生說:“你看,你把顧教授這幾天的飯菜都吃了,這是張教授出差前為顧教授準備的,這下可好,顧教授隻有吃麵包了。” 這位研究生說: “我真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張教授,在家裏是這麽好的丈夫。”。

在張應天教授的追悼會上,“半個世紀創新無數救人無數真乃世間華佗,一生勤勉報國有情育人有情誠為醫界師表”撰文挽聯立於靈堂兩側,36字真實寫照了張應天教授不平凡的一生。遺像列入靈堂中央,遺像裏張應天教授麵容慈祥,和藹可親。此張照片也是張教授生前最喜歡的一張,遺照被白、黃菊心型環抱,莊重肅穆。有500多人前來為張教授送行。

張教授的女兒丁青的悼詞,讓所有的人都潸然淚下。

【寫給我親愛的爸爸的最後一封信】

親愛的爸爸,我們在這裏和您作最後的道別,在這裏回憶你曆盡滄桑的一生,回憶您堅強不屈的一生,回憶您為醫療事業鞠躬盡瘁的一生,回憶您給我們帶來無限關愛的一生。

我的父親張應天是一位從骨子裏透著堅強個性的爸爸。在他傳奇的88年人生中,他經曆了無數的苦難,從被迫害冤屈入獄13年,到徹底平反,再到登上事業的高峰,都展現了他內心的強大,隱忍和堅強。為了從獄中出來再做醫生,他閱讀了那時所有的最新的醫學雜誌和書籍。我嬢嬢寄給他的書堆滿他的床邊。他在為自己重新起飛做準備,他從不放棄自己,不放棄希望。有誰能像他,在被耗費了人生最好的15年時光後,已經50歲的他,不僅自己重新起飛,而且還毫無保留的帶領著他的團隊一起騰飛,打造了一支令人驕傲的團隊,武漢六醫院外科。為無數病人解除病痛,拯救了無數的生命。

我的爸爸是一個把一生都獻給醫療事業的人,他唯一的興趣愛好就是讀書,研究病情,查文獻。我每次回家,看見他80多歲了,還帶著700度的老花眼在計算機旁查資料,我就很慚愧,感覺自己不用功。爸爸總是對我說讀書是件高興的事,你為什麽讀書時皺眉頭呢!前幾年我媽媽在開刀前發現血小板低不能手術。當天晚上我爸爸就去找原因,馬上發現抗凝劑EDTA有時可導致血小板聚集,血液分析儀計數血小板時會出現假性偏低現象。找出原因後,我媽媽的手術就得以進行。這本不是一個外科醫生的專長,是血液科,檢驗科的專長,但他因為平時努力學習,知識麵就很廣。每次遇到疑難雜症,他都要到處去查文獻,試圖找出答案,每個不懂的問題,他都一定要去弄懂弄通。就是因為這樣不斷地鑽研,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才使他能成為一名這麽優秀的醫生。

我爸爸對病人的愛護和關心也是發自他內心深處的。爸爸的朋友告訴我,在他作為“資產階級反動知識分子”勞動改造時,他救助了漢陽當地無數貧窮百姓,什麽病他都得看。許多重症患者沒錢去大醫院,他就在他小小的醫務室裏救治他們,急診時有三次一邊手術一邊獻出自己的鮮血。在他的醫務室裏掛滿了感恩他的錦旗。在他後來的醫療職業生涯中,他也獲得了第一批中國醫師獎,全國勞動模範的殊榮。要成為一名好醫生,不光要有一身的本事,還要有愛,一顆救病治人的愛心。我爸爸就是這樣的人。

我的爸爸是一位滿懷愛心的人。我常常說我從未見過一個男人會這樣的愛護自己的妻子。他的每個細胞裏都散發著對我媽媽的關愛和嗬護,從生活到事業,他用靈魂去愛。爸爸對我,也是懷著滿滿的愛意。我從未長期生活在他身邊,但不管我在家不在家,他對我的關愛從未少過半分。爸爸和我個性都很強,脾氣也都不好,但我們從未吵過架,我們有太多的共同點,唯一不同的,也是我最遺憾的是,“爸爸,我沒你聰明,沒你用功,書沒你讀得好”。爸爸,你是我的父親,更是我的楷模,我以有你這樣的父親而感到驕傲。爸爸,你走了,我會很想你的!I will miss you a lot!

在這最後告別的時刻,爸爸,我在這代表您以及我們全家對六醫院的領導,科主任們,和所有的醫護人員,特別是胃腸外科的醫護人員,幾位從各科調來的特護人員,ICU 的醫護人員表示最誠摯和最衷心的感謝,謝謝大家對我爸爸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在最後時刻的日夜精心治療和守護。謝謝江大領導,武漢市計衛領導的親自探望和關心。謝謝所有來看望和提出寶貴建議的教授們。謝謝所有的親朋好友的陪伴關心和幫助。

我親愛的爸爸,您一路走好,您安息吧!我會好好照顧媽媽,您放心!我們天堂再見!

最後謝謝今天所有到來的領導,同仁,朋友,親人們。謝謝你們來這裏和我爸爸作最後的道別。謝謝六醫院領導,同仁們,朋友幫助,安排這麽隆重和令人感動的告別儀式!謝謝大家。

這封信仿佛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高尚醫德、高超醫術外科專家和好丈夫、好父親的形象。

2018年1月31日,按照張應天教授生前遺願,顧美皎將張教授一生的50萬元積蓄全部捐贈給了武漢市第六醫院,醫院同時配捐50萬元,共同設立“張應天醫學獎勵基金”,獎勵醫院德才兼備的優秀醫務人員。

張教授的義舉,也感動著他人,在捐贈現場,張教授的一位患者、66歲的費女士也參加了儀式並捐贈了5萬元。她表示,自己已經退休多年,家庭條件有限,5萬元捐款雖然不多,但是希望能表達對張教授的懷念與感恩。“張教授救了我的兩位親人,他的仁心仁術感動著我們全家,得知他的遺願後,我希望也能為他做點事情。”

時光匆匆,張教授用努力把傷心的過往,寫在遺忘的瞬間。用努力寫下了德醫雙馨的新篇章。生命於張教授並不是繁花似錦,但是,他用生命譜寫了一曲輝煌之歌。我沒有見過張教授和顧教授本人,卻被他們比翼雙飛的愛情故事所感動。

張應天教授心係病人,醫術高超,淡泊名利,甘做人梯。以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技,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創造了不少醫學奇跡,深受患者的愛戴和同行的尊重。最讓我感動的是張教授的醫生原則,那就是“病人的利益至高無上,醫生的責任重於泰山,病人的事無小事。”

在生命裏,不管有多少傷痛和遺憾,放下,就會輕鬆。珍惜今天,感恩擁有,善待世界,微笑向暖,張應天和顧美皎教授夫妻,雖然有過人生最坎坷的經曆,卻給了我們校友最佳的人生答案。我們重拾那些美好的回憶,那些過往依然馨香悠遠。人生,就是單行線,聚散沉浮,千姿百態。時光,已經帶走了那些風雨兼程的歲月,卻留下了滿懷期望的明天。大醫精誠,大公無私,一心為醫,張應天教授風範永存,也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間。

(部分資料和照片來自於網絡和蝌蚪士公眾號,感謝連鑄、曉波、實、元芳等校友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