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翁: 兩首和詩-和筆友們分享
文章來源: 亞特蘭大筆會2010-03-21 18:57:49
[近來, 華訊"文學原創"論壇十分活躍. 新秀老將, 佳作連連. 偶爾有空時, 我也上去和了兩首. 一是關於"元宵夜抒懷", 另一首是"湖畔春遲". 看博客上一時空閑, 掛上來填個版麵.]

----------
湖畔春晚 (七絕)

瑟瑟寒流肆虐忙,幾片殘雪映東窗,
湖邊三月魚不見,蓑翁無奈歎斜陽。
------------
 
1.幾片殘雪映東窗 (見碼頭屋頂和草地上的殘雪)




2.湖邊三月魚不見 (見釣魚杆因無魚而哀歎)

 

《元宵之夜》附丘逢甲. 
對台灣的近代史感興趣的朋友應都知道丘逢甲的大名. 把原來的詩, 和詩及介紹都附在下麵.
-----------------------------------
年年此夜問吳剛,早知明月在故鄉。 
幾回夢裏乘風去,高堂膝下淚千行。
 -------------------------

丘逢甲原詩:《元宵之夜》

三年此夕月無光,
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
五更飛夢渡鯤洋。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詩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仲閼、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以倉海為名。祖籍嘉應鎮平(今廣東蕉嶺)光緒年間進士,授工部主事,惠潮嘉視學員。曾任中華民國廣東省軍政府教育部部長,赴南京參加籌建臨時中央政府當選為參議院議員。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他預見到台灣前途危難,以抗倭守土為號召創辦義軍,自己帶頭變賣家產以充軍費,並動員親屬入伍。不久,160營(實際上經訓練的隻有30餘營)義軍成立,丘逢甲擔任全台義軍統領(又稱義軍大將軍)。18954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國馬關春帆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丘逢甲悲憤交加,當即刺血上書,抗議李鴻章的賣國行徑。此後他多次聯合台灣紳士向朝廷發出呼籲電,要求廢約抗戰。清政府不但置台灣領土和幾百萬同胞於不顧,而且急詔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聯合一批愛國誌士,與日軍展開抗戰。日本侵略軍進攻台灣後,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務分別由唐景崧、劉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棟負責。由於唐平時放縱部下,紀律鬆散,無心抗戰,一與日軍交手,便節節敗退,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裝逃離台北,台北被日軍輕易占領。消息傳來,丘逢甲急舉義軍赴台北增援,途中得知台北已淪陷,唐已內渡,氣憤至極。日軍沿鐵路南侵直達新竹,丘逢甲率義軍與日本侵略軍血戰20餘晝夜,進行了大小20多場戰鬥,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終因餉盡彈盡,死傷過重而撤退。

1895年秋,他離台內渡,回到祖籍蕉嶺。此後至死不忘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