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著迷的女人——阿加莎.克裏斯蒂
文章來源: 美麗的人生2020-12-11 00:50:02

以前讀書,我偏愛古典浪漫唯美的文字。有一次,和一位我心目中近乎完美的女友聊天,她告訴我她最癡迷的作家是偵探推理小說家阿加莎.克裏斯蒂。於是,這位女性作家就在我心裏占下一個位置。

被網友親切地稱為“阿婆”的阿加莎,是無可爭議的偵探小說女王,堪稱偵探文學史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也許有人對她的名字並不熟悉,但是隻要提起幾部風靡全球的作品,大概就很少有人完全不知了吧!《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陽光下的罪惡》,差不多每一部都如雷貫耳,根據她的作品改編成的影視劇更是不計其數。

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統計,阿加莎.克裏斯蒂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著書作家,如果將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隻有聖經與莎士比亞的著作總銷量在她之上。其著作被翻譯成超過130種語言,總銷數突破20億本。而她,這位出生在1890年英國德文郡的女子,卻幾乎並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促使她成為名冠全球的著名人物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她酷愛閱讀,尤其癡迷於福爾摩斯的故事。

其實在我看來,成就一個作家,學曆是最無關緊要的。而閱曆和思考是極其重要的。阿婆的作品,就清楚的顯示了這一點。

借光於這一段被迫的休閑,也感恩日本的好友轉我一輯聽書大全,照顧家人的空當好好過了一把聽書的癮。晨起的寧靜時刻,夜晚的安詳,就這麽毫無壓力不被打擾地沉浸在書的世界,不由得讓人心生感激。感謝主,無端給了我如此愜意的時光!一直以來特別想要的,不就是這樣的生活嗎?

到今天為止,我總共收聽了三部阿加莎的小說。這類推理偵探小說,不能連續聽。中間需要停頓一下,喘口氣,想一想。這三部是《陽光下的罪惡》,《無人生還》,《五隻小豬》。

本來我打算每聽完一部就單獨寫一篇文章,但雜事仍然很多。除了趁難得的休閑聽音樂,會朋友,做園藝,清潔家,還要每天去店裏看一眼,還要時時關注著他的需要,吃飯喝水心情狀態等等事宜。

當你開始點開一篇新的小說的時候,就像被一根線牽著一樣,差不多必須一氣嗬成。因為推理小說的懸念太吊胃口了,特別是阿加莎的筆,簡直像施了魔法。她的編排,設計的人物,前後的鋪墊,暗藏的玄機,最後抖落的包袱,使人禁不住叫絕。真相大白那一刻,讀者才一顆心放進了肚子裏。

沉迷於某一部懸疑小說中的時候,一連幾天,通常也就是兩天,不管白天黑夜,有空就給它。有幾天白天睡了午覺,晚上就睡得淺。隻要睡意不濃,就打開手機,找到上次的接口,閉上眼睛聽。常常聽著聽著就又睡著了。這樣隨意打亂睡眠的事情,以前我是絕對不敢做的。這回也算任性一下吧!也可以見證懸疑小說的吸引力。

現在就來簡單談談我的感受吧。

《陽光下的罪惡》寫了發生在一個小島上的謀殺案。(本來想偷懶用網上搜來的簡介頂一下,可是翻了兩個都不滿意,還是自己寫吧。不過對書中的人名字就不實對了。)大意就是一個曾經當紅的女明星忽然死掉了,和她有過來往的人,包括她的家人(丈夫和繼女),與她相識的朋友,也包括同住在酒店裏的遊客,個個都有了嫌疑。

阿婆塑造出的小胡子偵探波洛,透過諸多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用他縝密的思維,犀利的眼睛,冷靜的觀察,從眾人的言談話語中抽絲剝繭,找出來真正的凶手。

真正的凶手不是嫌疑最大的死者丈夫,也不是對死者最懷仇恨的繼女,也不是夾在中間與死者丈夫久別重逢的初戀情人,而是一個對死者狂熱追捧的粉絲。

和凶手配合作案的,是表麵上知書達理,溫文爾雅,和藹可親的他的太太。可實際上,倆人根本不是真夫妻,是為了謀殺前美女影星而臨時假扮的。

這部作品給人的啟發是,不要被表麵現象迷惑雙眼。外表美豔的女人,通常是大腦遲鈍的。不顧一切,甚至不顧帶在身邊的妻子的醋意而熱忱追求女人的男人,是危險的。最有可能作案的人,不見得最有動機。真正的動機隱藏在皮毛細節裏。洞若觀火的偵探波洛,最擅長的就是能夠抓住不經意的細節,從中找出不合常理常識不合邏輯的地方,深入探究。然後層層剝皮,最後就像拔出一根紮進肉裏的刺,拔出蘿卜帶出泥,從而一舉破案。

《無人生還》。

八個素不相識的人受邀來到海島黑人島上。他們抵達後,接待他們的卻隻是管家羅傑斯夫婦倆。用晚餐的時候,餐廳裏的留聲機忽然響起,指控他們賓客以及管家夫婦這十人都曾犯有謀殺罪。眾人正在惶恐之際,來賓之一忽然死亡,噩夢由此開始了。

他們在自己的房間裏都發現了這首兒歌:(略)

餐桌上還有十個小瓷像。從第一天晚上開始的幾天時間裏,每天都有人按著兒歌裏述說的方式死去,每死一個人,餐桌上的瓷像就會少掉一個。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都希望能找出一個辦法拯救自己的生命。可是海上起了大風浪,不可能尋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凶手。

誰是凶手呢?荒島已經被他們搜尋數遍,不可能有容身之處,所以凶手必然在他們中間。幸存著的人們彼此懷疑,彼此試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還是沒有能阻止那最後一刻的到來。風浪停息了,島上的明爭暗鬥也停息了,隻留下了十具屍體……無人生還。 

《無人生還》(And Then There Were None,1939年發行時書名為Ten Little Niggers,後改為Ten Little Indians),是英國推理小說作家阿加莎·克裏斯蒂創作的長篇小說,出版於1939年。

該小說講述了一起發生在荒島之上的連環謀殺案。《無人生還》融合了犯罪小說之外的故事類型。如文中對不少人物,特別是布倫特小姐和維拉的心理活動有著大段描寫,有些段落接近意識流小說的寫法。 

該作全球銷量超過一億冊。被改編成多部影視、戲劇、漫畫、遊戲作品。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百度上的信息常常有誤,一般我不采用。這次一搜它先跳出來,看看還行,就用吧。隻是書中荒島被譯作“士兵島”,因為那島的樣子看起來就像一頂士兵的帽子,被擲落在大海裏。但是此文中說是“黑人島”。無傷大雅,僅此說明。

這部書就給人一種驚怵的感覺了。八個人,素不相識,被一個幕後誰都沒見過的人召集到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島上,一個個莫名其妙地死去。哇,夠嚇人的。坦白說,聽這部的時候,我就不敢半夜聽了。

這個故事凸顯了阿加莎獨具的匠心,她出色的想象力和編排能力。八個人互不關聯,最後卻必然地都與主導人有一定的關係。

邊聽邊產生的心得:永遠都不要被人的外表和地位迷惑。美女教師薇拉,她為了個人的目的,在假裝不經意的時候製造了一個小男孩的死亡。法律製裁不到她,但她確實在讓小男孩喪命的罪魁禍首。做這事的動機是她暗藏的貪婪的私欲,因為小男孩死掉,可以和她結婚的那位帥哥,就有全部的繼承權。而她,就可以通過結婚得到大筆金錢。當然最後她沒有得逞。

其實這裏被死亡的八個人,都是生活裏有意無意犯過過錯,而法律無法懲治的人。一手炮製這樁恐怖事件的人,就在裏麵最冠冕堂皇的法官。他站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威嚴莊重,沒人懷疑。可他正是洞悉一切,導演一切的幕後推手。這個人表麵上看是代表了正義,卻恰是魔鬼的化身。

最可憐一個人,就是裏麵的醫生。他隻是在一次手術中玩忽職守,酗酒後上手術台導致病人死亡。在所有這些蓄意傷害過別人的人裏麵,他是最無意的。當然最醫生來說,麵對病人的時候,沒有將病人放在第一位,也是失職。

在整個人心惶惶的過程中,醫生犯下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完全徹底地信任了那個法官,最後在一個早晨被法官推下懸崖,葬身大海。

八個人的死亡,可分成兩部分,以法官假死為界。其他人的背景和死亡方式,就不在這裏一一敘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出來看。非常驚心動魄的一部書,無可置疑地顯示出阿加莎對人性深刻的剖析。

《五隻小豬》,又稱《啤酒謀殺案》。寫的是偵探波洛在當事人女兒的請求下,將一樁陳年定案,重新審視。通過他一貫的細密推理,終於找出真正元凶的故事。

這裏麵的幾個人物都極具代表性。選摘幾段網友評論:

一.相比起Agatha的很多其他小說,啤酒謀殺案更像一個智力謎題。
這並不是說它缺乏情節和戲劇性,而是說,在《東方快車》或者《尼羅河》這樣的小說裏,你跟隨波洛經曆案件,了解案情,和每個有關係的人交流,坐下來靜靜的分析,等等等等。但是在波洛說出他的答案之前,你並沒有辦法通過你所知道的一切推理得出最終那個正解。
當然,你可能會猜到結局,猜到who&how,那隻表明你有足夠的經驗、智力、直覺或者運氣,你沒有辦法拿出全部掌握的情況,然後給出嚴格的推理,最終tell the truth。
這並不是因為波洛有其他人無法企及的天賦,而是因為,總有一些情況他掌握了而你沒有。比如某些人的某些背景,或者某張報紙上的什麽消息,甚至是一些生活上的常識,因為我們比波洛晚生了一個世紀因此改變或者消失了的常識。

二.這不是一部費猜疑的偵探小說。
阿婆的書從來都是文學性與娛樂性並重,經久不衰的不是詭計、推理、陰謀,甚至動機,始終是人性,永遠是人性。
真相很少是表麵上看起來的樣子。據說現代人平均每三分鍾就要說一次謊,誰能肯定自己所見所聞即是事實?虛構是一種欺騙,隱瞞也是一種欺騙。恨會傷人,愛,有時候更甚。
最初以為罪惡跟愛情有關,忠貞隱忍的愛情,不負責任的愛情,自私自利的愛情,沉默無私的愛情,且愛且憎的愛情……
然而我想我錯了,這是關於青春的故事,青春燃燒然後灰飛煙滅的故事。
“一般人們說這話是什麽意思?‘那麽年輕’。指的是無邪,動人,又無助。而青春不是那樣的!青春是原始的,是強壯的,是充滿了力量的——是的,而且殘酷!還有——青春是脆弱的。”
從少女的畫像裏,波洛看到了青春的影像,無以倫比的美和活力,然而他卻感覺到恐懼。
什麽讓他恐懼?
文中不止一次出現過的“朱麗葉”式的隱喻有著怎樣的涵義?
青春以勢不可擋之勢侵襲而來,讓愛情燃燒得更加炫目,卻也更加迅速地消耗殆盡,直至走向死亡。越是短暫,越是珍貴,越是脆弱。
死者失去了生命,卻在記憶中得得永生。凶犯雖然活著,青春卻過早地夭折了。所以最後那個人才會說:“死的是我……”
很難在一部通俗小說中讀到如此深刻的文學意象,這既是一部青春的讚歌,也是一部青春的挽歌。讀來回味悠長,意猶未盡。真相的揭露沒有讓人如釋重負,反而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三.這本書意外地讓我看到了許多人性中溫情的、光明的一麵,活著的諸如威廉斯、安吉拉甚至作者著墨不多但顯然繼承了父母優點的卡拉·萊馬錢特這些人,固然生機勃勃、令人深受感染,即使多年前去世的卡羅琳·克雷爾,也依然擁有不死的靈魂,在她的妹妹、女兒和愛她的人心中,她永遠是無可替代的。唯有埃爾莎·格裏爾,這個曾經活力無限、青春洋溢的姑娘,如今卻“…像一朵花,受到不期而至的風霜的襲擊——還在含苞待放——卻沒有了生命。”

以上三段是網友的書評。很驚喜地發現,關於這部書的評論特別多且精彩。甄選的幾段裏有極大部分是我傾心讚同的。如果讓我說,我會說這是一部構思完整,布局精巧,跌拓起伏,精彩紛呈的書。故事中有愛情有親情有友情,有仇恨,有罪惡,有紛爭,有人性,卻也同時充滿了無盡的惆悵。

我覺得的惆悵,是卡羅琳的冤屈,是畫家的枉死,是殺人凶手的苟活。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