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薑文兼說鬼子來了
文章來源: 楚天碧靄2006-02-13 05:46:13

    早兩年就聽說了這部薑文拍的片子。一直沒太在意,依稀仿佛記得這部片子的後期好像還是在墨爾本完成的。

    得了推薦,前兩天看了這部電影。確實有點佩服薑文的才氣。

    薑大少的電影我沒有看過幾部。掐掐手指頭,《末代皇帝》的溥儀,《芙蓉鎮》的秦書田,(是這名字吧,懶得去查)。相比於陳道明的溥儀,薑文的溥儀更陰騭。而秦書田和胡玉音的亂世愛情,被他演繹得自然而激情肆意。楚天當時即便尚在中學裏讀書,卻也對他的演技有所景仰。抑揚有度的表演,在當時的演員裏應屬鳳毛麟角。

    然而這種景仰到他拍《北京人在紐約》時一掃而光。可能是不喜歡王啟明這個角色吧,或者說因為不喜歡這部戲,連帶著演員一起遭了殃。恨屋及烏,薑文被我打入冷宮。直到《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片子麵世。說來也是歪打正著,當時看這個電影的動機,卻是因為喜歡王朔的小說。而喜歡上這部片子卻又因為裏麵的一首插曲,那首據說是薑文聽了之後而萌生拍此片念頭的《鄉村騎士》的間奏曲。自己猶記得在影院裏聽到此曲奏起時心裏的驚喜和感動。而這首曲子便是前幾日我放在那個雪景裏的背景音樂。我以前有篇小文寫過這個音樂小品,這裏不羅索了。可是,對往昔,對過往的某種理解,卻在這個點上與電影有了交會。而後,十年未碰他的作品。

    十年前看的片子現在再拿來看的話,感受一定會不同。所以前段時間,我將此片推薦出去,得回的反應卻是貶大於褒,搞得我有點悻悻然。怎麽都想不通挺好的片子,為何從他嘴裏說來就像爛烏三鮮湯一樣。後來知道,此君已看過《鬼子來了》。兩相比較,他更推崇《鬼子來了》。有了他的評點,再加上這十年的時光,我決定領教一下此片。

    看完之後,有點驚訝。倒不是說片子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有教育意義,如何如何反思戰爭。而是覺得,這其實就是部有感覺的電影。電影從來就是光與影的藝術,是視覺和聽覺接受衝擊的載物。當光與影的晃動產生美感,舞出韻律,故事的敘述會變得格外生動。

   《鬼子來了》的對白鮮活,演員發揮一流。讓人看著、聽著忍俊不禁,落在那個曆史背景裏,卻又使人有著說不出的荒誕感。這種荒誕若隱若現地貫穿全片,不由得對薑文刮目相看。黑白片的選擇,是一個看點;崔健、李海波一南一北兩大音樂人的聯袂配曲也是一個看點(應該說是一個聽點),演員的選擇,時不時神來一筆的發揮則是又一個看點。

    聽說這部片子在國內是個禁片,有點愕然。對戰爭有反思的電影,難道一定要拍成像《地雷戰》、《地道戰》一樣的嗎?違反發行程序,私自參加國際影展難道就一定要以禁代罰嗎?如果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實在是可惜了了。

    馬大三在懵懂裏被卷入了一個看守倆俘虜的麻煩裏,翻譯官的主觀意念(求生)把村民誤導至一個分辨不清事實嚴重性的地步。說村民愚昧也好,現實也好(眼前緊要的是生存),被俘的日本士兵和翻譯官被村民保護了起來,到最後甚至和日本軍達成了以糧換人的協定。就在村民換到糧食以為天下太平,並與日本軍聯歡時,絲毫沒有覺察出即將麵臨的血洗之災。全村僅馬大三一人幸免,卻又在國民黨統治的時候被判以破壞和平協議罪而處死,砍下他頭顱的又恰恰是那個他曾經絞盡腦汁保全下來的花屋小三郎。

    整片的黑白,卻在結尾用了個刺眼的紅色。醒目得很,驚心得很。

    《鬼子來了》有看頭。薑文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