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兒〈詩經〉之四 七月流火-----農事
文章來源: 平沙落雁2008-04-09 07:26:57

七月流火,                      七月裏大火星兒向西流,

九月授衣。                      九月裏婦女把衣授。

一之日畢發,                    十一月北風嘩嘩響,

二之日栗烈。                    十二月寒氣冷嗖嗖。

無衣無褐,                      粗布衣裳都沒有,

何以卒歲?                      殘冬臘月怎能熬到頭?

三之日於耜,                    正月裏修好鋤和耙,

四之日舉趾。                    二月裏舉足到田頭。

同我婦子,                      老婆孩子莫忘記,

饁(音夜)彼南畝,              晌午送飯村南頭。

田畯至喜!                      監工的田官樂悠悠。

七月流火,                      七月裏大火星兒向西流,

九月授衣。                      九月裏婦女把衣授。

春日載陽,                      三春太陽暖洋洋,

有鳴倉庚。                      黃鶯兒歡唱在枝頭。

女執懿筐,                      姑娘們手挽深竹籃,

遵彼微行,                      沿著小路向前走,

爰求柔桑?                      采下片片桑葉嫩又柔,

春日遲遲,                      春天太陽升起慢悠悠,

采蘩祁祁。                      采蒿人多似水流。

女心傷悲,                      姑娘不禁暗悲愁,

殆及公子同歸。                  怕公子把人搶了走。

七月流火,                      七月裏大火星兒向西流,

八月萑葦。                      八月裏蘆花滿汀洲。

蠶月條桑,                      三月裏桑樹要整枝,

取彼斧斨,                      拿起刀鋸和斧頭。

以伐遠揚,                      除掉高枝與長條,

猗彼女桑。                      輕采柔桑片片收。

七月鳴鵙(音局),               七月裏伯勞對鳴,

八月載績。                      把月裏紡紗織布不停手。

載玄載黃,                      染成黑色染成黃,

我朱孔陽,                      我染的大紅顏色最豔秀,

為公子裳。                      為那公子製衣縫又繡。

四月秀葽(音腰),               四月裏草藥遠誌穗兒抽,

五月鳴蜩。                      五月裏知了聲聲叫不休。

八月其獲,                      八月裏家家戶戶慶豐收,

十月隕籜(音拓)。               十月裏紛紛黃葉墜枝頭。

一之日於貉,                    十一月裏打狗獾,

取彼狐狸,                      獵得狐狸取下皮,

為公子裘。                      為那公子做輕裘。

二之日其同,                    十二月農閑人歡聚,

載纘武功。                      繼續練武耍戈矛。

言私其豵(音宗),               留下小豬自家吃,

獻豜(音肩)於公。              大豬公家去享用。

五月斯螽(音終)動股,          五月裏蚱蜢齊鳴兩腿抖,

六月莎雞振羽。                  六月裏蟈蟈雙翅顫悠悠。

七月在野,                      七月裏蟋蟀鳴郊野,

八月在宇,                      八月裏他在簷下唱不休。

九月在戶,                      九月裏他怕冷進了屋,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十月裏他躲到床下不再走。

穹窒熏鼠,                      家家清除垃圾熏老鼠,

塞向墐戶。                      堵起北窗塞緊門縫防風透。

嗟我婦子,                      幹完關照妻與子:

曰為改歲,                      不久新年逢歲首,

入此室處。                      進入屋裏歇個夠。

六月食鬱及薁,                  六月裏野李葡萄嚐嚐鮮,

七月烹葵及菽。                  七月裏烹煮葵菜燒大豆。

八月剝棗,                      八月裏齊把棗子打,

十月獲稻。                      十月裏有將稻穀收。

為此春酒,                      新米新穀釀春酒,

以介眉壽。                      好給老爺去做壽。

七月食瓜,                      七月裏好瓜吃在口,

八月斷壺,                      八月裏葫蘆摘在手。

九月叔苴,                      九月裏苧麻種子留,

采荼薪樗(音初),               多采苦菜多砍柴,

食我農夫。                      養活自己忙不夠。

九月築場圃,                    九月裏築好打穀場,

十月納禾稼。                    十月裏喜把莊稼收。

黍稷重穋(音路),               小米高粱和穀子,

禾麻菽麥。                      粟麻小麥加大豆。

嗟我農夫,                      哎呀我們種田人,

我稼既同,                      莊稼活兒沒盡頭,

上入執宮功。                    又為公家宮室修。

晝爾於茅,                      白天野外割茅草,

宵爾索綯。                      夜裏搓繩忙不休。

亟其乘屋,                      急忙上房蓋屋頂,

其始播百穀。                    春要播種到田疇。

二之日鑿冰衝衝,                臘月裏鑿冰咚咚響,

三之日納於淩陰。                正月裏藏進冰窖冷嗖嗖。

四之日其蚤,                    二月裏取出冰塊行祭禮,

獻羔祭韭。                      韭菜羔羊供案頭。

九月肅霜,                      九月霜降天氣爽,

十月滌場。                      十月裏清掃場地把穀藏。

朋酒斯饗,                      滿斟美酒敬客人,

曰殺羔羊。                      宰殺羔羊爭獻酬。

躋彼公堂,                      登上公堂同聚會,

稱彼兕觥(音公):               牛角杯兒舉過頭:

萬壽無疆!                      高聲齊祝萬年壽!

這首《豳風 七月》是《國風》裏最長的一首詩,也是最有名的一首,因為關於中國古代曆史書很少有不引用它的句子的,有人從裏頭看到了階級壓迫剝削,有人看到了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我看的一本書上說,就連頭一句“七月流火”曆代學者都爭論不休,總之這首詩的曆史價值遠大於文學價值。

這是因為據專家們考證這首〈七月〉創作於西周初期,遠在周武王伐紂之前的公劉處豳(音賓)時期。豳地在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公劉時代周之先民還是一個農業部落。〈七月〉反映了這個部落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麵,它的作者當是部落中的成員,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極準,從各個側麵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

在我看來這是當時所流行的一首民謠,或是幾首民謠被人合並修改完成的,類似的簡短的民謠或是民諺現在還在農村裏流行,象“一九二九如何如何。。。。八九九九就該如何如何”,不知道西周初期有沒有文字-------同期的殷商是有的,甲骨文就是,不過現在的觀點是周和商根本就是兩個部落,兩個民族。

所以這首〈七月〉倒象是部落長老教導少年兒童的教材,可以想見長老邁著蹣跚的步子走在前頭,後頭跟著一群黃口小兒,長老念一句,孩子們學一句,一邊走長老還一邊指給孩子們看,教給他們什麽是黍,什麽是稻,什麽是葵菜,什麽時候下種子,什麽時候收割,還有什麽是桑,什麽是麻,布是怎麽來的。。。等等,帶他們看大人是怎麽幹活兒的,教給他們什麽季節做什麽農活兒。在那個時代,這首詩應該是涵蓋了農耕社會大部分知識的百科全書了吧?

順便抄錄一些上古時代人們衣食方麵的知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先說上衣。

短上衣叫襦(音儒),這襦還有長短之分,長襦到膝上,短襦到腰,還有一種叫深衣,深衣是連衣與裳為一體,下麵垂到踝部。襦為一般人(包擴奴仆)平時所穿,深衣則是“士”階層以上人的常服,也是庶民的禮服。

古代上衣也有單夾之分,單衣叫禪,夾衣叫祫(音峽)和複(音複)。

貼身穿的上衣叫褻衣,有叫“私”,衷衣也是內衣,後來寫作中衣。

古人禦寒的衣服有裘,袍,(還有一個字是衣補旁加一個繭,字典裏都沒有)。

裘是皮衣,毛向外,獸毛外露通體一色,不好看,因此貴族在行朝,祭之禮或待客是要罩上一件裼(音習)衣。

袍是絮了亂麻或是舊絲棉的長衣,“衣繭”絮的是新絲棉。

古人的上衣外麵要係帶,帶有大帶,革帶之分,大帶束衣,革帶上栓有佩物,然後在係到大帶上。大帶通常用絲製成,諸侯,大夫用素絲帶,士用練(漂煮過而較白的絲)並飾有黑邊。

大帶在腹前打結,餘下的部分下垂,稱為紳。因為紳是下垂部分,可以臨事提起來當記錄本。縉又可寫作搢,是插的意思,指插笏於帶。笏又稱手板,是君臣相見是臣手裏拿的狹長的板子,用以記事或指指畫畫,不用時就插腰間,因而縉紳就成了高官的代稱。

以上所說的大多是貴族有錢人的衣著,一般平民通常隻穿褐,或“布衣”。上古沒有棉花,衣服都是絲,麻,毛或是皮革做製。絲製品統稱帛,是上層人物穿的。褐是麻,毛織品,當時的麻毛纖維的加工梳理都很粗糙,而褐又是手工編織的,這樣的衣服當然既不輕暖又不好看,怕是連現在的麻代片兒都比不上。

布和褐是同類的東西,隻是比褐為細,所以成為讀書而未做官者的常服,於是“布衣”成為平民的代稱。

再說下衣。

下衣有裳,絝,褌(音昆)。裳就是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絝沒有前後襠,隻有兩個褲筒,類似現在的套褲。紈絝是有錢人做穿(紈是織造較細的生絹),所以後來專指富貴人家不務正業者。

跟現在的褲差不多的是“窮絝”,窮絝的通行名稱為褌。

再說說飲食和器皿。

主食有五穀或六穀:黍,稷,麥,菽,麻,六穀再加上稻。麻之所以也算做穀類是因為麻子也是充饑之物。

黍又叫黃米,色黃而粘,狀似小米。

稷就是小米,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稷是最重要的糧食,古代用“社稷”代表國家。

麥子有大麥小麥之分,大麥古代叫麰(音謀)。

菽即豆,原指大豆,又作豆類的總稱。

麻指麻子,是貧苦人的糧食。

肉食是古人副食的主體,富貴之家以一些蔬菜為配料,貧賤之人隻能以野蔬菜充饑了。〈七月〉裏提到的葵,瓜,壺即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菜,鬱,薁(音欲),荼便是野果野菜。菜多糧少,不及肉味,是勞動者飯食的普遍情況。

古人以牛羊豬為三牲,祭祀或享宴是三牲齊備的叫太牢,隻用牛羊叫少牢。羊和豬是較普通的肉食,古人還喜歡吃狗肉。

具體吃法有炙,就是烤肉,還有膾(音快)是細切的魚,肉。醢(音海)是肉醬,一般是先把肉製成幹肉,然後鍘碎,用粱米製成的酒曲,鹽攪拌,再用好酒漬,密封在瓶子裏,經過一百天就成了。由此引申,對人施以剁成肉醬的酷刑也叫醢。

還有羹,羹是以肉叫五味煮的肉汁,所謂五味是醯(音西)就是醋,醢,鹽,梅和菜,菜隻用一種,如葵,蔥,韭等。

古書裏還常提到脯,就是現在的醃鹹肉。

上古的炊具有鼎,鬲(音力),鑊(音或),甑(音憎),甗(音演)等。

鼎是煮(盛)肉的,當時的肉食並不像後來那樣切成小塊,而是把牲體解成若幹部分,也有不解體而煮全牲的,因而鼎都比較大,鼎圓腹三足或方腹四足,鼎口處有兩耳,可以穿進杠子以便抬舉,腹下受火。

鬲是煮粥的,其形與鼎相近,三足是空的,與腹相通,為的是最大限度地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

鑊是專門煮肉的,鑊也是大腹,但沒有足,因為鼎受火過烈容易使足部受損,所以用鑊煮肉更為常用。古代有一種酷刑叫烹,就是把人扔進鑊裏煮燙而死。

甑是蒸飯的工具。類似今天的籠屜,直口或口邊翻卷,立耳,底部有空以通氣。甑放在鬲上,鬲中放水。上下合成一套就叫甗。

古人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音雍),第二頓飯叫餔(音補),又叫飧(音孫)。古人的晚餐隻是把朝食吃剩下的熱一熱吃掉。

吃肉是有工具匕,柶,叉等,肉在鑊裏煮熟後用匕把肉取出放到一塊案板上,這塊板就叫俎(音祖),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著吃。吃飯則主要用手捏。

由此可見,生活在古代實在是太不容易了,即使是公侯那日子過得也遠不如當今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