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柯絲婷
文章來源: 茶葉蛋2005-02-25 09:37:16

 

(一)八個小姐妹

如果你是一個女孩,你應該會喜歡洋娃娃吧?反正我喜歡。擁有一個可愛的洋娃娃對我來說是件美好的事情。最著名的洋娃娃大概是芭比了。她像可口可樂那樣,即使在中國也都是家喻戶曉。不過,知道“美國女孩” (American Girl) 的恐怕就沒有那麽多了。你可能已經在美國生活多年,但如果你的童年或少年不在美國度過,也不是女孩的父母,你也許並沒聽說過“美國女孩” 。

“美國女孩”是美國最著名的娃娃係列,幾乎是陪伴每個美國女孩子成長的玩偶。美國女孩不止是一個女孩,目前有八個美麗女孩的形象。她們身後的故事深深觸動了美國千千萬萬個女孩子的情感按鈕。

這八個女孩都是九歲,從美國建國前的印地安姑娘卡婭,一直到二次大戰後期的莫莉。所以,“美國女孩” 也就是見證了美國曆史的女孩。她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在結尾為“4” 的那一年剛好九歲,每個女孩的故事也就在那一年發生。她們穿著不同的服裝,有著不同的性格,共同組成了一個普通女孩子所應該擁有的美好品德和素質。因此,每個“美國女孩”代表了一種精神的象征。“美國女孩” 之夢就是九歲女孩的美國之夢。她們的故事曲折,動人,驚險,美麗,催人淚下,讓每個小女孩愛不釋手。

首先讓我介紹一下她們。

卡婭,Kaya, 1764,具有冒險精神的印地安姑娘,深愛著馬和養育她靈魂的大自然;

菲莉西蒂,Felicity, 1774,有膽量,殖民時期的小精靈,精力旺盛,富有獨立精神;

荷西芬娜,Josefina, 1824,西裔姑娘,充滿希望,她的心像新墨西哥州的天空那樣寬廣;

柯絲婷,Kirsten, 1854,堅強的象征,瑞典移民,曆經千難萬苦,來美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艾蒂,Addy, 1864,充滿勇氣,南北戰爭時期的黑人姑娘,向往自由;

薩曼莎,Samantha, 1904,愛心的象征,漂亮的維多利亞美眉,由外祖母撫養的孤兒;

基特,Kit, 1934,機智多謀,大蕭條時期的女孩,不浪費,不苛求,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決心;

莫莉,Molly, 1944,活潑的小夢想家,思念在海外救護傷員的爸爸,在世界大戰的巨變中懂得了團結和奮進。

以前,我隻依稀讀過她們的故事。來美國後,才知道這八個小姑娘每人都有一個故事集,各有六本精美的故事叢書,總共四十八本。除此以外還有很多關於她們的書,期刊,玩具和小玩意兒。

對我來說,最吸引我的還是柯絲婷,我叫她婷婷。因為我和她有非常相似的經曆和感受。我覺得她不僅是個洋娃娃,也不是我的小妹妹,我從她的身上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我覺得她就是我,我就是柯絲婷。

(二)柯絲婷的故事

不知你還記得嗎?當你訂好機票,把所有的行裝打進兩個大箱子時,你要帶的是什麽呢?你在想什麽呢?同樣,在150年前,柯絲婷與父母和兩個哥哥把所有家當放進兩個大箱子裏,坐上了馬車前往碼頭。

柯絲婷的叔叔幾年前先到了美國的。他寫信告訴他們,美國有肥沃廣袤的土地,一天割下來的草足夠一頭奶牛吃一個冬天。叔叔讓他們也來美國。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他們永遠告別了代代生息的故土,永遠告別了柯絲婷的爺爺奶奶和鄉親,開始了長達幾個月的征途。目的地是新大陸的明尼蘇達。

他們二十個家庭擠上了一艘木帆船,從瑞典南部港口穿過英吉利海峽,橫貫冰冷險惡的大西洋,開往紐約。這也是大多歐洲移民的必經之路,路線和泰坦尼克號相仿。

木船的底倉沒有窗戶,為防止水灌入要封閉,非常黑暗,連空氣都不流通。每張小得不能再小的床上要擠兩三個人,床下鋪的是幹草。在天氣好的時候,人們就到甲板上,隻為了新鮮的空氣。所帶的食物一開始還算新鮮,可是長達兩個多月的航程,再怎麽保護食物也都變了質。那時沒有冰箱,連鹹肉都黴變生蟲,別說幹麵包了。但小小的柯絲婷也必須和大家一起吃這樣的食物,因為隻有這些食物。水?就那麽多。要洗澡?要等到美國了。

這些都不算什麽,可怕的還是驚濤駭浪,好多移民就這樣葬身大西洋。海洋生活對瑞典人並不陌生,可對於一個小女孩來說,生活的殘酷來得也太早了。小木船在海中的生活和豪華的泰坦尼克是不可比的。還有更可怕的,那就是霍亂這樣的疾病。船上惡劣的條件使許多普通人熬不過去。

幸好,柯絲婷在船上有一個和她一樣大的女孩作伴,名叫瑪塔。她們天好時一起看那無邊的海洋,天冷就一起躲到一個角落,晚上擠在各自的媽媽懷裏睡覺。終於,她們看到了海岸。兩個小姑娘愉快地討論到了美國以後要幹什麽。瑪塔說要去摘蘋果,柯絲婷說還要摘櫻桃。她們倆的眼光充滿了希望。

長期的海洋飄流,使得柯絲婷剛踏上紐約堅實的土地時,雙腳都無法站穩,天旋地轉。但很快她就恢複了奔跑。對她來說,這個大都市的一切都很新奇。擁擠的街道,琳琅滿目的物品,豪華的服裝,一切的一切。

結果,因為多看了幾眼,她和家人失散了,失散在這個陌生而繁忙的大城市裏。柯絲婷幼小的生活又一次受到嚴峻的考驗。她不會說英語,沒有人聽得懂她的話。她很幸運地遇到一個好心的阿姨,聰敏的她最後畫了一艘船。阿姨明白了,把她帶回了碼頭,和家人重逢。

柯絲婷依依不舍地和好朋友瑪塔分了手,不知道何時能再想見。柯絲婷一家從紐約坐上了火車前往芝加哥。大部分人都沒有見過這種比最快的馬還要快的怪物,都很恐懼。柯絲婷連眼睛都不敢睜開,火車就發出恐怖的吼聲,轟隆隆地飛馳在新大陸的原野上。火車裏麵非常熱,好像隨時都會起火。柯絲婷很不喜歡,地方更局狹,還不如大洋中的小船自在。

從紐約到芝加哥,現在我們從80號公路一天就能到達,柯絲婷的火車卻開了好幾天。這沒有關係,因為對柯絲婷來說,最好的報答就是她在芝加哥又遇到了患難之交的瑪塔。

“又碰到你了,又碰到你了!” 兩個好朋友一遍又一遍地擁抱在一起。

晚餐時,當大人們在談論下麵的行程時,兩個小姑娘在桌子底下一直手拉著手。

他們一起登上了密西西比河的輪船,前往明尼蘇達。柯絲婷和瑪塔在輪船上愉快地一起玩耍,欣賞大河兩岸壯麗的山河。兩個親密的小朋友隻幸福地玩了兩天,最後的兩天。瑪塔因為霍亂,在離開新的家園僅為咫尺的地方,永遠閉上了美麗的雙眼。

生活的殘酷再次毫不留情地砸向柯絲婷,她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她哭,她不停地哭。她悲傷,她變得堅強。

下了船後,柯絲婷再也不想看一眼這艘美麗而傷感的輪船。爸爸要去找一輛馬車來完成最後的旅程。可是,他們帶的錢已經用罄,沒有足夠的錢坐車了。怎麽辦?

爸爸說,我們有強壯的身體!走!

他們把最重要的東西打成包裹,每個人都有負擔。把餘下的帶不走的家當鎖進一個大箱子,準備以後托運。柯絲婷有個隨身帶的小洋娃娃,叫做薩莉。為了減輕重量,爸爸命令也放進那個帶不走的箱子。她再次向一個心愛的夥伴告別。

經過幾個月的生死顛簸,柯絲婷終於到了新的家園。叔叔家有兩個表姐,新的生活開始了。

雖然艱難的生活才剛開始,但小小的柯絲婷準備麵對一切挑戰。她要學英語,要學會在嚴厲的教師麵前更加努力,要交新的朋友,要去冒險,要愛,要懂得生活,要享受艱辛之後的快樂。

(三)洋娃娃

這個感恩節前夕,電視裏播放了另一個“美國女孩”薩曼莎的故事。

薩曼莎是個孤兒,但她有個富裕的外祖母。她生活在姨夫家裏。她感到自己是灰姑娘,一直在複雜的心情下探討人生。一百年前的美國非常殘酷,孤兒院的孩子們不能像薩曼莎那樣有個靠山,為了生活隻好排隊到車衣廠打童工。工廠殘暴地壓榨著幾歲的孩子們,付出微薄的工錢。有個孩子被縫紉機紮進了手,聲嘶力竭,工頭所說的是,又一個空缺!外麵排隊等著打工的孩子立即填補了這架機器。

薩曼莎是個勇敢,聰穎,充滿愛心的女孩。她說服姨夫收留了另外三個小姐妹。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向社會揭露了邪惡,向弱者提供無私的關懷。

應該說,“美國女孩”的形象宣揚了美國的價值觀。在今天,飛機代替了輪船,轎車代替了馬車,超市代替了農場。但這種美麗的形象變成了孩子們的偶像。

不過,做成洋娃娃的“美國女孩” 價格不菲。走進紐約第五大道49街或芝加哥的芝加哥大道的“美國女孩樂園” (American Girl Place)時,裏麵的設施非常豪華,和當年她們的生活有了不少的距離。要抱一個“ 美國女孩” 回家,我們要花起碼84美刀。給娃娃買一件衣服和一件真衣服一樣價格,也是幾十刀。給娃娃作一個頭發也要20美元。如果你要帶著你的“ 美國女孩” 去主題餐廳(American Girl Café) 喝下午茶,每人一般也得30美元消費,而且要幾個月前預定。

也許,這是美國女孩的另一種理念。她們不像一般芭比娃娃那樣在沃爾瑪就可以買到,價格高了好多倍,也從來沒有優惠價格。其實,“ 美國女孩” 已經被生產芭比的美泰兒買下,在中國製造。盡管如此,這些都擋不住孩子們夢幻般的追求。每天早上,從幾百英裏以外趕來的孩子們等在門口,背上背著她們的“美國女孩” ,目的是為了給娃娃買新衣服,再給自己買一套相同的衣服。

我對“ 美國女孩” 的理解還停留在故事理解的階段,雖然喜歡,但一直到我最後一個未成年的生日才抱了我的“柯絲婷” 回家。我並沒有買她的那些配件,如帽子,背包,首飾,泳裝,眼鏡,小床,梳妝台等,連叢書也是從圖書館借。我聽說有個中國人為他的女兒把八個娃娃和其他衣服什麽的全買下了,花了三千多。我不知道這樣對不對。我的美國小朋友們大部分也像我一樣,隻買了個基本配置。然後慢慢添購或自己打扮。

柯絲婷很漂亮,很精製。她18英寸高,和剛生下來的寶寶差不多。她有金色的頭發,紮兩個大辮子。藍花裙子,外係一條圍裙,裏麵襯有帶花邊的白褲裙。

每當我看書,我可以抱著她。晚上可以放在床邊,躺下,她的眼睛就閉上了。抱起來,她的眼睛就睜開了。我看著她,她也看著我。我的瞳孔裏有她,她的瞳孔裏也有我的影子。
我給她打了一件毛衣,彩色的。還給她勾了頂帽子,做了一副手套。另外,我為她做了一套夏天的裙子,一套睡衣。我做這些東西很多都是用我自己的舊衣服或著多餘的料子,這樣她就和我有一樣花色的衣服了。

也許,我高興了,到店裏買一個小東西,寵一寵她,也寵一寵自己。但大部分時候我都是用自己的力量為她打扮。我想,“美國女孩” 排除萬難,艱苦努力的精神讓我覺得我應該這樣做。

我自己早已不是小女孩的年齡,但“美國女孩” 對我的感染和影響是不可磨滅的。我的這個娃娃要好好留著,留給我將來的女兒。我喜歡她,我會珍惜她,就像珍惜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