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低估台灣人的能耐
文章來源: 謝盛友2020-04-02 02:57:21

別低估台灣人的能耐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3月31日在德國之聲電視聯機采訪時說,台灣在這次抗疫之所以反應快速,是因為在SARS期間學習到教訓:“我們學到的是,你從中國聽到任何消息,都要非常謹慎以待。 ”他說:“所以去年12月我們還不知道病名是COVID-19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決定采取行動,比任何國家或報告都還要早。 ”他說,台灣當時堅持派專家到中國當地視察,但是他們卻不被允許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因此他們意識到事態嚴重,很可能有人傳人:“因此在世界衛生組織還沒有給出任何旅行建議的時候,我們就首先禁止中國旅客來台。

彭明輝,劍橋大學工程博士,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曾獲中國畫學會藝術理論金爵獎與帝門文教基金會藝術評論獎,並擔任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任。1995年創辦新竹文化協會,歷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生命教育學會常務理事。著有《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彭明輝談現實與理想》等。

以下是彭明輝博士2015-07-02寫的文章《別看不起台灣人》部分內容:

我有足夠的信心和佐證說:台灣人的能力和素質絕不會輸過英國人、美國人和日本人,但是他們的拚命程度卻遠遠比不上台灣人;因此我們絕對有足夠的能耐侵吞先進國家的一部分世界市場,挑戰他們的隱形冠軍,持續提升自己的產業附加價值與技術水準,而沒有理由陷入過去20年來的困境──除非,我們一直抓著過時的觀念、戰略與製度,以致作繭自縛,在困境中越鑽越深(就像困在魚籠裡的野生蘆鰻,拚命地往錯誤的方向前進)。

我不是憤世嫉俗或喜歡罵人,而是不忍心看年輕世代沒有未來,不願意看台灣人在不該有的困境裡消磨鬥誌和誌氣。相信我,台灣人早已累積出足夠的資本、技術和人才,隻要能擺脫20年來製度上的扭曲和戰略上的盲點,早就可以脫胎換骨地進入另一個層次的發展階段了。

我在劍橋見過好幾位絕頂聰明的歐洲學者,他們的聰明與智慧確實是台灣人罕能企及的;但是大陸、香港和台灣留學生在劍橋的平均表現,絕對勝過英國學生的平均表現。回國後,我也在好幾位學生的推薦信裡這麼寫:「他的能力絕不輸我在劍橋的同學。」──我是真心的,而非謬讚或誇獎。

我有很多同學和學生在美國矽穀和高科技公司工作,他們的工作能力絕不輸外國人,隻不過因為膚色而無法獲得公平的升遷機會。

1990年代初期,我比較了清大教授和英國大學教授的學歷,我們的學歷之整齊遠超過絕大多數的英國大學,足可挑戰英國前十名的大學。一位美國教授來訪時說:以你們的師資和研究能量,有機會跟美國前十名的大學競爭。

20世紀初,我陪幾個廠商去日本參觀訪問,藉著日商對「教授」的敬意而較深入地跟他們討論技術問題。我有把握,台灣人的聰明程度至少足以打敗日本的中、後段產業。實際上我也帶著一個台灣企業,在一項設備的研發上打敗了日本著名的Omron和美國的安捷倫科技。

我不敢說台灣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族群,但我有足夠的佐證說,我們絕不輸給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我不敢說台灣人可以打敗全球百大企業,但我有足夠的佐證說,我們絕對有能力打敗歐美許多規模跟我們相當的企業,威脅或取代許多全球的隱形冠軍。

因為,在歐美國家裏,沒有人像我們這麼勤奮工作:我們的人均每年工時是德國的1.82倍,英國的1.56倍,美國的1.43倍,日本的1.26倍,連有過勞死現象的韓國,也隻不過是我們的85.5%。

以我們這樣的聰明和努力,卻陷入薪資倒退、非典就業常態化、兩兆雙星變五大慘業的困境,甚至「降低環保標準與薪資水準,加速兩岸貿易,換取生存空間」的聲浪越來越高。我們真的隻能靠降低環境品質與薪資水準來換取苟活嗎?我們真的隻能靠大陸市場爭一口飯吃,而屈服於中南海和兩岸台商「以商逼統」的陽謀嗎?我們的能耐真的這麼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