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成為美國對手
文章來源: 謝盛友2009-11-17 13:01:30



專家論壇-中國如何成為美國對手

2009-11-18 旺報 【(謝盛友/德國班貝克大學企業文化專業客座教授)】
 

     在美國總統歐巴馬對中國展開首次訪問之前,由路透社授權國際權威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進行的民調顯示,當要求受訪者選擇中國究竟是「盟友」還是「對手」時,56%的受訪者選擇了「對手」,僅有33%認為中國是「盟友」。益普索公關部表示,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既是「盟友」,又是「對手」;也有相同百分比的人認為,兩者都不是。另有7%的受訪者對有關的問題表示「不知道」。

     西方分析人士認為,歐巴馬訪問中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讓中國人相信,美國是中國的夥伴而不是對手。中國哪能是美國的「對手」?所謂對手,必須力量相當,至少幾乎相當,才能相互抗衡。

     歐巴馬對華政策有其連續性

     美蘇冷戰結束後,世界成了一霸多強,美國明言其世界霸權地位不容挑戰。在歐洲,美國為首的北約不斷東擴,北約有時根本不把聯合國放在眼裏;在亞洲,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美國視中國似敵似友。尼克森之前的美國,清一色視中國為敵人,由於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崛起,綜合國力提升,但是,中國要與美國相抗衡,言之過早。

     毫無疑問,美國在中美貿易、反恐和朝鮮核武方麵需要中國的合作,當然是夥伴。歐巴馬入主白宮以來,從克服全球金融危機、發展全球「綠色經濟」、推動「無核化世界」等一係列的戰略性目標出發,不斷鼓勵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對美中關係傾注了政治熱情。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爭議性問題,例如對台軍售、西藏與達賴問題、人民幣匯率以及美中貿易逆差等問題,歐巴馬政府當然是保持連續性、而不是變革性,這是民主國家必須這樣做的。

     不過,歐巴馬很聰明,他的中國政策做了某些姿態上的「調整」和技術上的「改造」,例如,延後了售台武器的決定,但同時聲明不會改變繼續對台軍售、以及對台海事務的幹預性立場;歐巴馬拒絕在訪華前夕會見達賴喇嘛,但明確表示今後會繼續在白宮會見達賴。這表明,歐巴馬基本上延續了布什政府時代美國中國政策的框架和細節。

     應打破強權即公理思想框架

     一霸多強,歐巴馬做事當然首先要考慮美國的國家利益和全球戰略利益。中美經貿杭州會談剛剛結束,美國就宣布給中國進口無縫鋼管加稅99%。中國多名高層領導人多次指出,美國等國家針對中國產品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台灣問題、朝鮮核武、阿富汗、南中國海「軍事摩擦」等,美國都有全球戰略的考慮,在這些方麵,美國希望中國是夥伴,不是對手。

     中國領導人曆來強調,中國永不稱霸,堅持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道路,中國追求富強,但不走西方帝國殖民擴張的道路。要真正成為美國的對手,必須是一個大國。一個大國的真正崛起,要有自己的價值體係,而且能夠輸出價值,被人接受。

     美國成為世界霸強,其政治思想框架就是「強權即公理」(北約擴張就是例子),中國走獨立富強,如果要實現和平發展的大戰略,就必須打破美國的「強權即公理」的國際政治思想框架,哪一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大同之王道思想,能向他國輸出,並被人接受,那時中國才是美國的對手。


文章來源:2009-11-18 刊登於台灣《旺報》,同日《中國時報》(電子版)專家論壇  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